外地人看莆田——那方“迷”般人家文/陳元邦說起莆田,心里總有一種“迷”般的感覺,一種想破解這“迷”的欲望。最近,莆田的“龍舟巡游”,讓這種欲望變得更加強烈。
![]()
端午劃龍舟,本是一種習俗,全國各地端午時節開展的一項再普通不過的活動,莆田人卻把這尋常活動玩出了新花樣,玩上了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玩出了莆田的氣勢,玩到了全國知名:111艘龍舟畫中游,3627人用槳劃出的水墨詩韻,央視25次報道莆田端午龍舟習俗和劃龍舟的氣派場面。我看了那壯觀的畫面,恢宏氣勢,豪情直入心底,我的心底也澎湃起來,不禁感嘆:莆田人真是不一般,不干則已,干就干出名堂來。又一次讓我對莆田人刮目相看。
![]()
不只是這些,還有幾件事,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中:
一是對媽祖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媽祖是一位海上女神,媽祖信俗遍布世界各地,影響力也越來越大。2025年4月,紀念媽祖誕辰1065周年大會暨春祭媽祖大典于湄洲媽祖祖廟天后廣場舉行,來自海內外25個國家和地區的130多座媽祖宮廟和文化團體的代表、媽祖敬仰者,以及社會各界人士逾萬人匯聚湄洲島共襄盛舉,共同續寫媽祖文化傳承新篇。知名演員劉濤被莆田市授予“媽祖文化全球推廣大使”及“莆田文旅推薦官”稱號,“天下媽祖回娘家”起到了世界各地媽祖廟和敬仰者的“凝聚”和“向心”作用。對于媽祖文化的傳承與推廣,莆田的做法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其一,把湄洲島建設成媽祖文化信俗島。20世紀80年代,我第一次上了湄洲島,那時民間剛剛在島上重修擴建媽祖廟,在島的山頂塑立媽祖像,之后我多次登島,可謂是每次都新景象,湄洲島圍繞媽祖文化做旅游文章興島、富島。
其二,湄洲島的宣傳很有特色。“來了就好、越來越好”,是湄洲島宣介的一句用語。初聽,似乎很一般,可是一琢磨,又覺得意蘊無窮,真是一個“好”字了得。來了就好,否則就會留下遺憾,來了就會讓你順心如意美好,而且越來越會順心如意美好。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在普陀山的入口處,見到了普陀大法師在大牌坊柱子上題的一副對聯“來了就好,越來越好好就來;舍得舍得,越舍越得得再舍”。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緊扣人的心理。
其三,電視劇《媽祖》以神話勵志的形式來反映媽祖生平事跡。媽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物,由于她一生為民,在百姓的心中她就是一個神,電視劇將媽祖拍成神劇,既是在表現形式上的大膽創新,又符合百姓的心理,在中央電視臺熱播之后,在全國引起很大的反響。
其四,講好媽祖的故事。每次上湄洲島,都可以聽到許多關于媽祖的神奇故事。這些故事不止于歷史上的故事,更在于現時代媽祖庇佑百姓的神奇故事。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充分彰顯媽祖的神靈,朝圣媽祖,可以化災解難。故事有聲有色,活靈活現、口口相傳,漸漸地把聽者帶入了媽祖文化的信仰之中,真讓你有一種“來了就好”“不可不來”的感覺。
二是無中生有,把木雕技術、紅木、珠寶等做成了全國知名。論資源,莆田應當說是資源比較匱乏的一座城市。論木頭,這里不生產紅木,卻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成了全國聞名的生產紅木家具的城市,這里不生產珠寶,卻建設成了全國知名的珠寶城,各種名貴珠寶應有盡有,同樣這里沒有雕刻所需要的原材料,可這里卻擁有享譽海內外的雕刻藝術。電視劇《一代匠師》反映了莆田木雕工藝師的精湛技藝。曾幾次造訪工藝美術大師鄭春輝,近距離欣賞過他的長達120米的《京杭大運河》,也走進他創作并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的長達12.286米的《清明上河圖》,既被他的恢宏作品所震撼,又被他的栩栩如生的細節刻畫所陶醉,更為他的綜合多種精湛的雕刻技藝所折服。在莆田,有著一大批像鄭春輝這樣的藝術家,雕刻作為一門技藝,全國各地都有,可是像莆田這樣把雕刻玩得風生水起的并不多見。
三是莆田的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從地域上看,莆田的土地面積僅大于廈門市,人口卻比三明、寧德、南平多,常住人口近320萬,呈現出地少人多的特點。土地狹長,南連泉州、北接省會福州,這兩個城市無論是經濟體量還是地域面積都遠超莆田,而且莆田市曾作為閩侯專區所在地,語言交流甚為頻繁。在北接閩東語系,南接閩南語系的格局中,莆田方言得到很好的保存,表現出極強的滲透力。在與福清市、永泰縣和惠安縣的接壤地帶,當地的語言中帶著濃郁的莆田口音。從風俗習慣上看,莆田許多風俗習慣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比如,莆田至今還保留著大年初四過大年的習俗。何也?因為歷史上曾受到倭寇的侵擾,百姓出外避難,正月初四再返回家鄉。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于是,把正月初四當作初一過,從此成為習俗,保留至今。我以為,這年俗很有意義。既過好了春節,又讓人勿忘歷史。
![]()
還有莆仙戲,莆仙戲是中國戲曲劇種中歷史最悠久,演出形態最古老,劇目最豐富,在表演藝術上最具特色的劇種之一,在地方劇種逐漸式微的過程中,它依然在艱難中堅守,代表劇目有《團圓之后》《春草闖堂》《秋風辭》等。《團圓之后》《秋風辭》名列中國當代十大悲劇,《春草闖堂》名列中國當代十大喜劇。近年,有兩位莆仙戲演員還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的殊榮。
當然,莆田還有諸如莆田鞋等,都讓人刮目相看。不僅如此,莆田可謂是人才輩出,形成了獨特的風景線。在古代歷史上還涌現出了蔡襄、劉克莊等一大批歷史人物,在近代更是涵蓋政治、科技、文學、教育等多個領域。
莆田人自古以來就有外出謀生、四處闖蕩的傳統。他們以精明、勤勞和節儉著稱,這些特質使得他們在商業活動中表現出色。莆田商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興盛于兩宋明清時期,并在改革開放后再次崛起。莆田商人以其龐大的從商人數、雄厚的商業資本、廣泛的經商范圍和強大的運營能力而聞名。
莆田商人的成功不僅體現在他們的商業智慧和執行力上,還體現在他們的家族合作模式上。莆田商人重視家族合作,團結互攜,精明善算,這種精神特質使得他們能夠在商界取得成功,并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起龐大的商業帝國。例如,莆田商人在木材、珠寶、建材等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他們的“傳幫帶”模式使得家族成員之間互相幫助,共同發展。
此外,莆田商人在全球范圍內的商業活動也非常活躍。他們在東南亞、歐美等地擁有大量企業,涉及多個行業,如印尼的李文正家族和新加坡的黃廷方家族都是莆田移民的代表。
曾經與一位莆田籍人士閑聊關于莆田人之“迷”,他以為“首要原因是從中原大地去國懷鄉的家國情懷,以及‘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崇文精神”。我聽后琢磨,這種意念和精神,不只是莆田這個地方有,其他地方也有。但這種情懷與精神在莆田這個地方演繹出了屬于它的特質。
![]()
注重教育,依靠教育獲得立足之地,這應當是莆田人的特點之一。莆田是“文革”前曾經的高考紅旗城市。記得剛剛恢復高考時,有一位莆田籍的老師說,他那時高考,老師激勵他們發奮讀書時說了一句“能不能上大學,是穿草鞋與穿皮鞋的分水嶺”。當時,這句話還受過批判,說是看不起勞動人民。如今看來,這句話的本意是“知識是擺脫貧困的途徑之一”。莆田具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自從南朝時期鄭氏“開莆來學”,“家貧子讀書在莆田蔚然成風。好學苦讀的莆田學子,在歷代科舉中演繹各種科舉傳奇,誕生過眾多狀元、宰輔與進士,演繹了中國科舉史上莆田讀書人宏大的命運交響曲。燦爛的科舉文化,不僅留下許多科舉佳話,散落在莆田各處依然軒昂的士大夫宅第或老舊古牌坊,也為這座城市烙上了有跡可循的科舉文化印記。
善于創新創變,敢于做無中生有的文章。莆田地域不大,人口也不算多,資源更不算是豐富。這雖是發展劣勢,但也是發展的優勢。莆田最大的資源就是老祖宗遺留下的精神氣質和傳統技藝。沒有紅木卻做起紅木生意,沒有珠寶卻建成了規模宏大的珠寶城,弘揚工匠精神,把紅木家具、木雕藝術做得風生水起。緊緊圍繞媽祖信俗,持之以恒打造媽祖文化,以媽祖文化為抓手帶動湄洲島的旅游發展,把賡續媽祖文化作為自己的使命,多形式多手段不斷向世界講好媽祖故事,實現“莆田媽祖”向“世界媽祖”轉化。
我說莆田人無中生有,主要針對莆田的資源而言。自然資源匱乏是莆田的劣勢,但是世代傳承“無中生有”的意識和能力才是莆田最為寶貴的資源、莆田人的優勢。追溯紅木家具、木刻、醫療、戲劇等,在莆田的歷史上,都可以回溯到他們的“源”于“影”,只是莆田人敢于把隱隱約約的、本是星火的東西“點亮做大”,做得讓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
吃苦耐勞的品質。莆田在歷史上曾經算是貧困之地,地瓜曾經作為主要糧食,正因為這樣,莆田人也被外人稱為“地瓜腔”。計劃經濟時代,沿海的莆田人出海打魚,還有一些莆田人背井離鄉,出外打工做粗活。如果說貧困是逆境,但滋養了拼搏吃苦、堅韌不拔的精神基因,成了莆田人創新圖變的動力。
愛土愛鄉和念土念鄉的精神品質。與莆田人的交往,常會感受到他們身上激蕩著的愛土愛鄉精神,這種精神體現出既敢于外出拼搏又念土念鄉的統一。有資料顯示,莆田約有華僑150萬人,莆田商人遍布全國,在全世界也不乏莆田人的身影。但莆田人愛土愛鄉的情結也特別濃郁。從一兩個例子可略見一斑。莆田木雕全國知名,而且莆田又沒有豐富的資源,這些年不少地方都伸出橄欖枝,提供各種優惠,但是,這些大師們卻固守本土。他們認為,莆田木雕只有立足本土,作品才能散發出這片土地的藝術韻味。
透視“莆田現象”看莆田人,觸摸到激越的脈搏跳動,感受到他們的精神氣質,卻如“迷”一般吸引著我。(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來源:福建鄉土
責編:許伯英
編審:蔡雪杰
審核:許秋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