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與數字化深度交織的新時代,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陣地,正面臨著知識生產模式轉型、產業變革加速演進與社會需求多元化的三重挑戰。地方工科大學作為連接高等教育與區域產業的關鍵紐帶,其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直接關系到地方經濟轉型升級與國家工程領域技術突破。當前,部分高校仍存在對接產業的學科專業布局不夠合理、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相對滯后、實踐與產業實際需求脫節、產教兩場域機制銜接不緊密等問題。面對“制造強國”與“教育強國”的雙重戰略目標,迭代升級新型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范式,亟須對教育模式進行系統性變革,努力培養適配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工程技術人才。
重構學科新生態,優化對接產業的新工科學科專業布局。地方工科大學培養新型卓越工程師的首要任務,是緊扣區域產業鏈和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創新學科專業建設模式。要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增設新興工程領域專業,調整學院組織架構,形成“優勢領先、特色聚焦、新興對接、基礎支撐”的學科專業生態,為工程技術前沿研究注入突破性動能。通過構建交叉融合的新知識體系,賦予卓越工程師廣闊視野和多元思維,不斷拓展運用跨學科知識解決科技前沿復雜問題的路徑。
創新育人新范式,構建多元協同的卓越人才培養模式。新型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核心是通過革新培養模式提升能力素養。地方工科大學要堅持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依托優勢特色學科專業,深耕工程領域創新人才培養,持續創新多類型、多層次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以卓越工程師計劃為基礎,構建卓越工程人才專業集群,加強校企緊密對接,共同搭建國家級、省級實習基地群,訂單式培養大批工程實踐能力突出、創新素養扎實、適應工程問題挑戰的工程技術人才;依托現代產業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校企聯合實施小班化卓越拔尖人才培養,塑造具有堅定產業使命擔當、高水平產業實踐能力與前沿技術創新能力的行業領軍型人才;實施本碩博一體化培養,強化科教融匯,培養具有全程科研素養積淀、具備學術創新能力和解決高層次問題的行業頂尖人才;同時持續拓展“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造就適應行業需求的國際化工程創新人才。通過優化升級培養模式,涵養獨特的卓越工程師能力素質,塑造學生卓越的工程知識與創新實踐能力、突出的領導管理與持續改進能力、前瞻的終身學習與全球勝任力。
構建培養新體系,創新校企聯動的教育教學生態。新型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關鍵樞紐是構建深度共生的產教融合機制。推動教育場域與產業場域的再結構化和資源優化,構建多主體共生的工程教育生態系統,能夠有效促進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重構卓越工程人才培養體系,使人才培養節奏與行業升級同頻共振。地方工科大學要緊密依托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立校企深度共生合作模式,共建主干課程、共建教材、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共建“雙師型”教師隊伍、共評人才培養質量,切實提升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實施“校企兩端”分階段、遞進培養,開拓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有機鏈接的行業人才培養新路徑,有效突破“重知輕行”傳統模式;重構“三融”課程體系,實現專業知識與工程技術融合、實踐實訓與生產實際融合、創新創業與產業前沿融合,圍繞學生創新實踐知識體系的進階需求,以理論為基、技術為用,對接真實生產運維場景,專創互驅滲透,培育從實踐到創新的轉化能力;健全校企“四進”雙生命周期育人矩陣,推動企業專家進課堂、專業教師進工廠、學生實踐進崗位、前沿理論進企業,實現高校教師、學生與企業員工能力素質雙提升。
搭建賦能新平臺,建設真實場景的實踐實訓場域。在全球高科技競爭背景下,新時代工程實踐更加強調融合創新和問題攻堅能力培養。新型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要創設基于前沿技術和企業真實項目的沉浸式實踐平臺與模式,貫通科技與教育資源,整合科研項目、科研平臺、科研成果等各類資源,推動科研活動與教學過程深度滲透,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地方工科大學要充分整合校地企實踐資源,建設集教學、實訓、培訓、科研、創新創業等于一體的綜合實踐實訓基地。開發基于實際項目任務的虛擬仿真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實驗課程,廣泛征集生產一線畢業設計題目,建立企業選題庫和企業導師庫,豐富卓越工程師培養核心資源。推行項目制實踐教學,將真實產業問題轉化為教學項目,構建“真實、仿真”的職業環境,深化跨學科項目化“實戰”教學,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整合知識、鍛煉能力、提升素質,實現“做中學、學中創”。銜接本科生科技創新競賽與研究生科研創新,面向本科生開放專業基礎實踐平臺、專業綜合實踐創新平臺、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和科研創新研究平臺,為學生創新實踐提供學習、實踐、轉化、創業一體化服務。
地方工科大學新型卓越工程師培養對于區域智能型產業升級、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塑造工程教育新生態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地方工科大學要進一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不斷創新卓越工程人才培養體系、優化培養生態、迭代培養范式,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教育力量。
(作者系大連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5日 第05版
作者:陳秉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