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也經歷過這樣的瞬間:某天早起照鏡子,本只是想確認發型有沒有炸毛,結果目光卻精準鎖定在那根“耀眼”的銀絲上,瞬間懷疑人生;但也有人此刻正沾沾自喜,覺得自己依然“黑發護體”,仿佛歲月還沒來敲門。
不同壓力,不同命運
但可別太早下結論。白頭發,未必只是“老了”的信號。最新發表于
Nature Cell Biology的一項重磅研究 [1] 就提出了一個顛覆直覺的觀點:頭發變白的背后,竟然可能是一場與致命的皮膚癌黑色素瘤之間的此消彼長。黑色素干細胞(McSCs)在面對會誘導衰老的壓力時,傾向于走上自我清除的道路,被逐步耗竭,色素供給中斷,頭發因此變白,但能有效防止黑色素瘤的形成
而典型致癌物則通過激活KITL信號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謝,阻止干細胞進入衰老分化狀態,維持其自我更新能力,同時增加黑色素瘤發生的風險。
![]()
毛囊中的McSCs就像“頭發的墨水庫”,平時默默負責著為發絲持續“供墨”,讓頭發保持色澤。但一旦遭遇放療、化療或早衰等強烈的基因損傷壓力,這些細胞并不會像以往那樣繼續增殖,而是迅速啟動p21通路,進入一種“永久停機”狀態。它們隨后還會被迫加速走向分化,釋放出最后的黑色素,完成一次“臨終供墨”后,被機體自然清除出系統。
這意味著,本應持續為毛囊提供色素的干細胞,選擇了主動退出舞臺——通過自我消耗的方式,從源頭阻斷未來可能發生的癌變風險。代價,就是McSCs 儲備逐步耗盡,白發隨之不可逆出現。
從這個視角看,頭發變白并非單純的衰老信號,反而更像是身體在關鍵時刻的一次自我保命操作——寧愿犧牲“顏值”,也要優先熄滅癌變的隱患。
![]()
那么,面對各種外界壓力——放療、化療、紫外線,甚至致癌物——毛囊中的McSCs究竟會作何反應?它們會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統統被傷害,走向耗竭嗎?
![]()
結果令人頗感意外:當小鼠背部皮膚單獨接觸DMBA或UVB時,毛發依然烏黑,沒有白化跡象。而在DMBA作用下,McSCs不僅沒有被耗盡,反而保持了自我更新,同時向表皮輸出分化子代,形成局部的黑色素細胞病變。這一現象與IR處理后McSCs大量耗竭、毛發迅速變白形成鮮明對比。
由此可見,不同類型的基因毒性對McSCs的影響并非統一方向:有的壓力迫使它們快速衰老、主動“犧牲”自己;而有的壓力則讓它們繼續活躍,甚至擴增,走向完全不同的命運分叉。
![]()
頭發變白背后的拉鋸戰
為什么同樣是外界壓力,毛囊McSCs會走向完全不同的命運?
答案隱藏在細胞內部最致命的一種DNA損傷——雙鏈斷裂(DSBs)中。當攜帶DSBs的McSCs被激活、準備分裂時,它們并不會像健康細胞那樣繼續增殖,而是啟動了一種獨特的“衰老-分化”程序:一方面進入不可逆的細胞周期停滯,也就是衰老狀態;另一方面加速向成熟的黑色素細胞分化。最終形成的,正是既帶有衰老標志p21,又能產生黑色素的“衰老色素細胞”。
更為形象地理解,可以把這個過程想象為工廠中的核心機器出現了嚴重故障。為了避免機器徹底報廢甚至引發更大的問題(比如癌變),工廠管理者啟動了緊急程序:讓這臺機器在安全模式下完成最后一批產品(黑色素)的生產,然后將其永久停機并清理出廠。
同樣地,這些進入衰老狀態又完成短暫色素供應的干細胞,也會被機體自然清理,最終導致干細胞儲備的永久性耗竭,而表現出來的就是局部頭發的變白。不難發現,IR對干細胞的傷害核心就在于誘導DSBs,觸發了McSCs的“安全停機程序”。
而與IR不同,典型致癌物DMBA在McSCs中幾乎不會引發明顯的DSBs,因此干細胞得以保持活力,繼續自我更新,毛發依然烏黑。
從機制上來說,IR處理的McSCs顯著激活了p53–p21軸,這條經典應激通路好比細胞內部的“自毀程序”,鐵面無私地清除受損細胞,同時也能有效防止黑色素瘤的形成。
而致癌物DMBA則給了干細胞一條“安全通道”。在DMBA處理下,McSCs中花生四烯酸(AA)代謝及解毒相關基因(如Cyp1a1、Cyp1b1)顯著上調,其中COX2–PGE2軸發揮了關鍵的保護作用。AA代謝及其產物PGE2能夠拮抗p53–p21的活化,阻止干細胞耗竭,讓McSCs保持活力。
![]()
不僅如此,干細胞的命運還受到微環境的調控。毛囊干細胞(HFSCs)作為McSCs的功能性“鄰居”,對干細胞自我更新和周期性色素生成提供關鍵支撐。致癌物DMBA能夠刺激HFSCs大量分泌KIT配體(KITL),這就像一份強有力的“生存指令”,覆蓋了p21發出的“自毀信號”,讓受損的McSCs得以“續命”,繼續參與色素生成,促進了黑色素瘤的形成。
![]()
總體而言,這項研究揭示,在白發形成的過程中,干細胞在“自保”與“奉獻”之間做出了極端克制的選擇:它們寧可選擇被耗盡、終止再生產色素,也不冒險進入可能無限擴增、走向腫瘤的危險道路。頭發變白本質上是一種犧牲局部美觀與功能,來換取全身長期防癌安全性的主動防御策略。
回歸到日常,白發似乎總是被賦予了太多的象征意義——歲月的痕跡、青春的流逝,甚至是智慧的沉淀。然而,當我們換個角度重新審視這些銀絲,會發現它們背后隱藏著一個令人驚訝的秘密:白發,可能是我們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一種無聲的守護。
仍需指出的是,這項研究主要基于小鼠模型,其發現對人類情況的直接適用性尚未充分驗證;此外,研究對某些分子機制的理解仍較為初步,尚未完全闡明其在人體中的具體作用路徑。
參考資料:
[1]Mohri, Y., Nie, J., Morinaga, H.et al. Antagonistic stem cell fates under stress govern decisions between hair greying and melanoma. Nat Cell Biol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56-025-01769-9
撰文 | 木白
編輯 | 木白
版權說明:梅斯醫學(MedSci)是國內領先的醫學科研與學術服務平臺,致力于醫療質量的改進,為臨床實踐提供智慧、精準的決策支持,讓醫生與患者受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