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在重慶大劇院舉行,北京京劇院新編京劇《齊白石》憑借深厚的文化內涵、細膩的創作底蘊、精湛的藝術呈現與鮮明的時代氣息,繼2024年榮獲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后,又在本屆中國藝術節期間摘得第十八屆文華劇目獎桂冠。
京劇《齊白石》采用“京劇+國畫”的融合表達方式,描繪了齊白石“畫吾自畫”的創新精神,彰顯了其“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的藝術取向。
該劇匯聚了強大的主創團隊,主演陣容行當齊全、流派紛呈,有兩位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七位一級演員參與演出。由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一級演員、北京京劇院青年奚派名家張建峰飾演齊白石,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一級演員、北京京劇院領銜主演、葉派小生名家李宏圖飾演梅蘭芳,一級演員、北京京劇院青年梅派名家竇曉璇飾演寶珠。該劇由劇作家步川擔任編劇,曾五獲文華大獎的傅勇凡擔任導演,屢獲文華大獎、文華作曲獎等多項國家級獎項的著名戲曲音樂家朱紹玉擔任唱腔設計與作曲。文/本報記者郭佳
北京京劇院七十載守正創新鑄華章
恰逢北京京劇院成立70年之際,該院創作的新編京劇《齊白石》獲得了第十八屆文華劇目獎。
這出戲從2023年開始首演,經過兩年三輪的修改、完善,在2024年獲得了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如今又站在了“文華獎”——中國專業舞臺藝術領域政府最高獎項的領獎臺,這不僅僅是一出新編戲創作的成功,在其背后,更彰顯了北京京劇院70年的創作理念和文化底蘊,體現了首都京劇人“扎根人民、守正創新”的奮斗精神。
站在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角度,北京京劇院70年奮斗的歷程以及在《齊白石》上的探索經驗,對于首都文藝創作,打造“大戲看北京”城市名片有著許多值得思考和借鑒的意義。
北京京劇院合力創排《齊白石》
擁有70年歷史的北京京劇院,前身可追溯至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趙燕俠領銜的各流派劇團。這些藝術大師和他們的藝術創作是北京京劇院的底氣。70年來,北京京劇院不僅傳承了前輩們的藝術,更是延續了他們的藝術精神,并融入一代又一代的京劇創作中。
這種藝術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傳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角色無大小,臺上‘一棵菜’”。沒有它的存在,便不會有深入人心的《秦香蓮》《趙氏孤兒》;沒有它的延續,就不會誕生家喻戶曉的《沙家浜》《杜鵑山》;沒有它的錘煉,就難以出現令人眼前一亮的《畫龍點睛》《宰相劉羅鍋》;沒有它的發揚,也更不會有使人耳目一新的《大刀王五》《野火春風斗古城》等佳作。
無疑,京劇《齊白石》的成功也是秉承了這一藝術精神。在《齊白石》的創排中,這種歷史積淀轉化為了具象的藝術實踐:近十名一級演員甘當配演,樂隊堅持“腔隨情走、樂伴戲行”,服化道團隊精準還原時代風貌。舞臺下的技術人員、管理者們也通過精細管理表達對藝術規律的最大尊重。遵循“在舞臺上檢視作品、在演出中打磨提升”的工作思路,京劇院建立起“精銳力量聯動”機制,確保全要素各環節無縫銜接,讓每一股專業力量都在協作中精準發力,合力鑄就精品。正如北京京劇院院長秦艷常說的那句話:“和諧和睦才能給創作添動力,好的管理才能讓藝術少走彎路,兩者疊加,匠心才有處安放。”
2023年首演至今歷經五次修改
北京京劇院70年的創作之路,最大成功在于科學地處理好了守正與創新的關系。這可以追溯到馬譚張裘趙時代,這些藝術大師在保持傳統戲高藝術水準的同時積極創排新戲,創新唱腔,創造人物,豐富藝術手段,更新藝術觀念。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打破舊有觀念,勇敢投身于現代戲的創作,裘盛戎的烏豆、趙燕俠的阿慶嫂……深入人心,流傳至今。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的努力,在堅持京劇藝術規律的前提下,打破了“厚古薄今”的偏見,也踐行了梅蘭芳先生提出的“移步不換形”的創作理念。
“守正為本,創新為翼”是北京京劇院始終秉承的創作理念,而《齊白石》的創作也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
創作之初,劇組便確立“不丟京劇本體”的原則:以奚派老生飾演齊白石,張建峰的唱腔醇厚婉轉,將畫家的孤勇與溫柔詮釋得入木三分;以葉派小生塑造青年梅蘭芳,李宏圖精湛嫻熟的表演,再現梅郎風范;五獲文華大獎的導演傅勇凡、曹禺劇本獎獲得者編劇步川、被譽為“中國當代京劇作曲第一人”的朱紹玉,共同以頂級陣容夯實創作根基。
《齊白石》的創新來自扎根生活才有的煙火氣。“生活是文藝之母”,這是劇組恪守的信條,主創團隊多次赴北京畫院研習,到齊白石故居觸摸生活痕跡;主演們走進街巷,在市井煙火中捕捉人物質感;劇中黃包車夫的吆喝、賣菜貨郎的身影,都是對“京味兒”的真實還原。
“戲是演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這句話體現了北京京劇院和《齊白石》劇組在藝術創作上精益求精的精神。從2023年首演至今,該劇歷經五次重大劇本修改、十數次大規模研討會、三次集中“加工提高”。
臺上齊白石“衰年變法”,臺下《齊白石》敢于否定自己,重塑自己。臺上臺下,戲里戲外,相互映照,共同譜寫北京文化的新篇章。
堅守“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
戲,為誰而演?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有著復雜的答案。
北京京劇院對這一問題始終有一個明確的答案——為人民而演。這70年,北京京劇院始終堅守“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在尊重觀眾和尊重自我的基礎上,拉近演員與觀眾的距離,注重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把真正的藝術呈現給觀眾。
這些年,北京京劇院并沒有把京劇藝術“圈”在戲園子里,而是把京劇藝術帶到了社區、校園、互聯網……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感受京劇,體會京劇。《齊白石》在北京的一所高校演出后,同學們問:“齊白石‘衰年變法’對當代人有什么啟發?”主創隨之而來的回答亦鏗鏘有力:“敢于突破自己,就是最好的‘變法’。”這種近距離的互動形式,讓京劇更好地走出象牙塔、接上了地氣。
“觀眾是最好的老師”——這是北京京劇院的一致共識;“讓觀眾離創作再近一些”——這個理念也使劇目的每一次提升都落在“受眾需求”的心坎上。“藝術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初心,便化作了作品愈發精湛的品質進階。
文華獎的評比告一段落,70年的北京京劇院又將踏上新的征程。其實,一個獎項、一出劇目是不能完全證明一家院團70年奮進歷程的,但是它給予北京每一位京劇人一種鼓舞:北京的京劇事業正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砥礪前行,一切的汗水和淚水終將換來京劇藝術的蓬勃發展。
文/本報記者滿羿
統籌/李洋
供圖/北京京劇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