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三季度,中國房地產行業終于盼來債務化解的關鍵節點,好幾家規模房企的債務重組都有了決定性進展,給這幾年拖拖拉拉的流動性危機帶來了點曙光。
中指研究院盯著呢,三季度開始,佳兆業、龍光、遠洋、金科這些房企,境內外債務重組的好消息一個接一個。
![]()
到10月30號,已經有21家房企完成了境內外債務重組,總共拆解了大概1.2萬億的債務,對應的總有息負債差不多2萬億。
這個規模不算小,至少讓這些企業的短期償債擔子輕了不少。
而且三季度本身就是房企還債的高峰期,單季要還的錢就有1600億,占全年的近三成,能在這個時候把重組落地,確實不容易。
這里面幾家頭部房企的操作還挺有代表性。
![]()
旭輝是第一個把境內外債務一起搞定的頭部民企,6月境外重組過了香港法院這關,9月境內百億債券的重組方案也高票通過。
本來想覺得這種同步推進的難度肯定特別大,后來發現他們把節奏卡得很準,算是給其他民企打了個樣。
融創更有意思,搞了個“全額債權轉股權”,把95.5億美元的境外債全轉成了公司股本,這在以前還真沒見過。
按他們10月14號的公告,要是境外重組成了,加上之前境內的,總共能少還近700億,每年利息都能省不少。
![]()
龍光則是用了“組合拳”,境內債搞現金收購、債轉股,境外債用現金、可轉債搭配,最后境外債削了70%,9月還跟八成以上債權人簽了新協議。
除了市場化重組,司法重整也幫了不少忙。
金科作為全國性的上市房企,9月把重整轉增的股票過戶了,還跟中信信托簽了服務合同,董事會也換了人,算是正式進入執行階段。
新華聯、華晨地產這些也都走完了重整程序。
![]()
中指研究院的劉水說這能加速行業風險出清,我覺得這話沒毛病,畢竟拖著不解決,對行業和購房者都不是好事。
不過別以為重組完就萬事大吉了,這些“上岸”的房企,接下來的日子其實更難。
中證鵬元的郜宇鴻說得很實在,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房子賣不動,房企沒了債務包袱,但融資渠道短期恢復不了,想“造血”基本只能靠賣房的現金流。
![]()
換我買房也會猶豫。
這些房企之前出過信用問題,購房者心里肯定打鼓,怕買了房又爛尾,所以就算樓盤降價,去化也費勁。
克而瑞的數據顯示,三季度那些完成重組的房企,銷售額比去年同期降了不少,比行業平均降幅還高。
要是市場一直這么冷,就算現在債務解決了,以后說不定還會違約,這可不是危言聳聽。
更麻煩的是融資。
![]()
2025年前三季度,房企總共融了3072億,比去年少了三成。
三季度融了1145億,環比是漲了點,但同比還是降了35%,整體還是在歷史低位。
而且錢都往國企央企跑,前三季度國企央企發債占了85%,民企只融了134億,還少了13%。
融資成本也差得遠,國企大概2.58%,民企要5.4%,差了快3個點。
本來想覺得重組后銀行能松點口子,后來發現銀行還是更認國企的“安全性”,民企想拿到低息貸款,難上加難。
![]()
還有模式轉型的問題。
現在房地產早就不是以前“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的時代了,郜宇鴻說房企不能再走老路,得轉向高質量發展。
這話聽著簡單,但做起來很難。
以前房企都靠拿地擴張,現在要轉去做代建、物業這些輕資產,不光是業務調整,團隊和思路都得換。
![]()
不過也有房企在試,比如旭輝的林中說要“二次創業”,聚焦收租、自營開發和資管;融創也在加大物業投入,三季度物業營收漲了23%,算是找對了一個方向。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好消息,政策和新工具倒是給房企留了條路。
2025年9月24號,央行的潘功勝說要把“金融16條”和經營性物業貸款的政策延長到2026年底。
![]()
這倆政策挺關鍵的,“金融16條”能給房企存量融資展期,還不算不良貸款;經營性物業貸允許用租金還,對有商業資產的房企來說,算是個實在的助力。
銀保監會的數據顯示,三季度銀行給房企展期了890億,六成流向了重組后的出險房企,至少能幫他們緩口氣。
公募REITs也是個好東西。
到9月24號,全國已經有74只公募REITs上市,總共募了1991.5億,里面有保障性租賃住房、產業園區這些類型。
三季度新上的5只里,有3只跟房地產相關,還有2家發起方是重組后的民企。
![]()
郜宇鴻建議房企試試這個渠道,把成熟的商業資產通過REITs賣出去回籠資金,構建“投融建管退”的閉環。
這個思路挺對的,既能盤活資產,又不用再背重包袱,很適合現在的房企。
從行業整體看,2025年三季度確實是個關鍵的轉折點,1.2萬億債務拆解、21家房企重組落地,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進步。
但要說行業徹底好起來,還早得很。
銷售低迷、融資分化、轉型壓力,每一個都是硬骨頭。
毫無疑問,房企想真正穩住,不能只靠政策托底,更得靠自己。
![]()
一方面要把保交樓做好,重建購房者的信任,畢竟房子賣出去了才能有現金流;另一方面得抓緊轉型,把輕資產業務做起來,擺脫對“高杠桿”的依賴。
孫宏斌說最困難的時候過去了,林中說旭輝站起來要三年,這倆的話結合起來看,行業恢復肯定是個慢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未來房地產行業會更穩健,但也會更“卷”,只有那些能適應新規則、真正做好產品和服務的房企,才能在新周期里活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