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哈嘍大家好,我是聽瀾。
8月份的時候,我看到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又掄起來了,這次砸向印度,讓這個“民主大國”措手不及。
![]()
媒體一片嘩然,說印度被“盟友”甩了耳光,可轉頭看看中國,美國卻總得掂量掂量,不敢輕易下手。
這反差太大了吧!一邊是印度慌亂求饒,一邊是中國穩如泰山。
印度媒體罕見集體吐槽:為什么全世界就中國能讓美國“不敢放肆”?這背后藏著啥秘密?
![]()
最近幾個月,特朗普對印度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的事鬧得沸沸揚揚,印度官員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卻只能眼睜睜看著經濟損失滾雪球般增大。
想想看,印度這些年為了貼近美國,花了多少心思:參加四方安全對話,在中東問題上偏向以色列,還年年去G7峰會蹭熱度。
![]()
美國呢?給點小恩小惠,像賣武器、搞軍演啥的。
可一轉眼,特朗普就把這些“情分”扔一邊去了。
5月那場印巴沖突,印度吃了虧,美國不幫忙不說,還邀請巴基斯坦高層訪美,這不是明擺著打臉嗎?
![]()
特朗普政府的玩法,說白了就是一種新型霸權——不靠槍炮,而是用錢和市場當武器。
美元是全球老大,能隨時切斷別人交易;美國市場又大,誰不想分杯羹?
各國企業為了進美國門,不得不低頭聽話,甚至犧牲自家利益。
![]()
歐洲國家就是活生生例子:和中國合作本來挺好,可美國一施壓,就得縮手縮腳。
不是他們傻,而是沒底氣——市場小,技術依賴美國,哪敢硬扛?
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可不是說著玩的。
![]()
他上臺后,拜登給印度的那些豁免和優惠全作廢了,反而逼印度開放農業市場、多買美國能源和武器。
不答應?關稅伺候!印度在農業這種命根子上哪敢讓步,結果貿易戰就這么打響了。
說到底,這種霸權邏輯就是“誰弱欺負誰”,讓弱國只能被動挨打。
![]()
但話說回來,這種玩法也不是萬能的。
轉眼看看中國,美國為啥就沒那么囂張?
因為中國有自己的“護身符”。
![]()
![]()
相比印度的狼狽,中國在面對美國時,總能保持一份從容。
這不是運氣,而是實打實的硬實力撐腰。
先說買方,中國內需市場是非常巨大的到,汽車、電子、能源、農產品——啥都賣得飛起。
![]()
2023年,中國對美進口就好幾千億美元,很多美國企業營收的三成以上來自中國。
要是中美全面開戰,美國企業先哭爹喊娘,就業崗位也得丟一大堆。
這就是中國“買不買”的底氣:你敢亂來,我就不買你的東西,看誰疼!
![]()
最近幾年,美國企業游說政府別太激進,就是怕丟了中國市場。
再說賣方,中國供應鏈牛得不行,從原材料到高端制造,全鏈條齊活,小手機零件、大新能源設備,都能高效產出。
美國想“脫鉤”?試了幾年,發現其他國家要么配套差,要么成本高,根本頂不上。
![]()
當然,中國也沒閑著,一直在提升自主能力。
很多受打壓的中國企業,面對美國封鎖,反而越戰越勇,全球份額還漲了。
這讓美國投鼠忌器,不敢放肆。
而對于此前受到特朗普關稅打擊的印度而言,他們在看到中方的對美反制之后,開始了一輪集體反思……
![]()
![]()
印度人逐漸發現,自己過去的戰略實際上過于依賴外部政治環境的“善意”,試圖通過在大國間周旋來獲得好處。
可現在大國博弈已不再是簡單的“選邊站”,而是立足實力的較量。
![]()
所以,印度國內開始出現一些調整的跡象。
莫迪政府近期啟動了跨部門工作組,專門評估美印貿易協議的風險;同時加速推動“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試圖為出口和進口開辟更多元的渠道。
此外,印度還啟動了與俄羅斯的本幣結算機制,減少美元依賴,從而降低在美國金融體系中的脆弱性。
![]()
這些變化被視為印度的“去美國化”步驟。
不過,反思歸反思,真正的改變還需要時間。
中國的經驗擺在面前,那就是長期深耕產業、打牢技術基礎、建立完整的工業和供應鏈體系。
只有這樣,在面對外部壓力的時候,才能有足夠的回旋空間和反制手段。
![]()
結語
聽瀾認為,靠被大國競逐來獲得利益的時代已經結束。
國際尊嚴不是別人給的,而是靠自己的實力一點點筑出來的。
參考資料
光明網:《關稅博弈:“美國優先”對撞“在印度制造”》2025年8月3日
觀察者網:《印度商人:有中國,不怕美國加稅,中印本應并肩作戰》2025年11月4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