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4日上午,
由福建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辦的
“時令節氣與健康福建”系列
新聞發布會(立冬專場)
在福州舉行。
今年11月7日將迎來立冬節氣,福建省衛健委中醫藥管理一處處長、二級巡視員錢新春,省氣象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李長順,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副院長林麗莉等多位專家圍繞“立冬時節健康養生”主題,結合福建地域氣候特點與中醫養生理論,為公眾帶來專業指導。新聞發布會由省衛生健康委宣傳處處長寧永鑫主持。
![]()

立冬養生重“藏陽”,南北習俗各顯智慧
“立冬補冬,補嘴空”,北方人習慣在立冬大吃一頓;而在福建,卻流傳著“立冬食蔗齒不痛”的養生智慧。
錢新春指出,立冬養生核心在于“藏住陽氣”,而非盲目進補。他引用《黃帝內經》“冬三月,此為閉藏”理念,倡導公眾順應自然規律,通過飲食、運動、起居等多維度調養身心。他以閩南地區食用姜母鴨、漳州藥浴等傳統方法為例,道出“藥食同源”的養生智慧。

立冬晝夜溫差顯著,防寒保暖是關鍵
省氣象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李長順介紹,今年立冬期間,我省氣溫偏高、降水偏少,晝夜溫差較大。特別要注意,主要降溫過程預計出現在11月18日至20日。
他建議公眾注意防寒保暖,重點保護頭、頸、足等部位,適時增添衣物,并順應節氣適當溫補。在飲食方面,可多吃山藥、黑豆、羊肉等食物,以增強抵抗力。

運動需循“冬藏”,忌大汗耗陽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副院長林麗莉教授為不同人群開出“運動處方”:
兒童需注重飲食溫軟、睡眠充足、衣著適度,可嘗試簡單的小兒推拿,如按揉足三里穴;
中青年應避免熬夜和生冷飲食,可選擇快走、瑜伽等和緩的運動方式,減少不必要的消耗;
老年人則可以練習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養生功法,日常可按摩太溪、足三里等穴位,以鼓舞陽氣。

她強調,冬季運動應以身體“微熱,不出汗”為度,避免陽氣過度耗散。

關節防護:中醫“組合拳”緩解舊疾
天冷最怕“老寒腿”發作!針對立冬后頸肩腰腿痛舊疾復發或加重的情況,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骨傷康復一科主任連曉文推薦“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中藥燙熨+太極云手”三重療法,通過松解筋結、溫經散寒、強化核心肌群,幫助患者平穩過冬。
他強調,立冬后氣血遇寒易凝、筋骨易僵,養生重在“溫通”,建議公眾可在正午時分艾灸足三里與命門穴各10分鐘,并每日練習八段錦中的“兩手托天理三焦”與太極拳的“云手”等動作,練習時需保持“心靜神定”。


睡眠調理:四招應對“寒燥郁痰”
立冬后,晝短夜長,陽氣內藏,人們最易出現“早困晚醒”狀態。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腦病康復五科主任賴靖慧指出,這多由寒、燥、郁、痰引發。
她提出助眠建議:睡前溫水泡腳、按揉神門穴與安眠穴、飲用溫性安神茶,如用桂圓+百合干或者酸棗仁+茯苓煮水代茶飲。
此外,睡覺時應注意腰腹與腳部保暖,可穿寬松的棉襪入睡,蓋被時確保腰腹不外露,避免夜間受寒影響氣血運行而干擾睡眠。

中風患者:特色療法防復發
作為我省針灸專家,林麗莉教授指出,中風后遺癥人群可采取針刺、推拿、艾灸等中醫特色療法,配合個體化膏方調理,并加強全身保暖與睡前泡腳,以通經絡、防復發,提升生活質量。
這個立冬,
收好這份養生指南,
一起健康過冬吧!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鄧劍云
圖片:孫永杰
編輯:兜兜
審核:黃美輝、劉碧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