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協議生效近一年,黎巴嫩南部的天空卻從未真正平靜。
近期,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納巴泰區卡法爾西爾鎮的制導導彈空襲,再次將這片土地拖入血色陰霾,造成至少4人死亡、3人受傷的慘劇。
聯合國統計數據顯示,自停火以來,已有111名黎巴嫩平民死于以軍襲擊。
面對以色列持續升級的軍事行動,一直呼吁通過談判實現持久和平的黎巴嫩總統奧恩終于強硬表態,指示軍隊對抗入侵。
這份看似約束雙方的停火協議,為何淪為一紙空文?
![]()
2024年11月27日,在特朗普政府的斡旋下,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達成停火協議,約定以軍需在60天內撤出黎巴嫩南部,后續延期至2025年2月18日完成全部撤軍。
黎巴嫩軍隊則與聯合國維和部隊共同接管南部地區,真主黨需撤至利塔尼河以北并拆除軍事設施。
然而截止最后期限,以色列僅撤出部分邊境村莊,仍在5個戰略據點保留駐軍,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甚至公開誓言,將對真主黨的“任何侵犯”采取強硬行動。
這種單方面違背協議的行為,直接點燃了邊境沖突的導火索。
黎巴嫩公共衛生部的數據顯示,以軍以“打擊真主黨基礎設施”為借口,幾乎每天在黎南部發動空襲,襲擊目標常常波及平民區域。
卡法爾西爾鎮的此次空襲可以說是常態,2024年10月16日,以軍曾空襲黎巴嫩奈拜提耶市政大樓,造成包括市長在內的16人死亡、52人受傷,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長蓋特公開譴責這是“無差別的蓄意襲擊”。
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2024年11月的報告指出,停火以來喪生的111名平民中,包括多名兒童、婦女和救援人員,而當前黎巴嫩的人道狀況已比2006年黎以大規模沖突時更為嚴峻。
![]()
這些數字背后,是醫療系統瀕臨崩潰、1.1萬名孕婦面臨分娩危機、兒童日均1死10傷的殘酷現實。
雙方的沖突并非始于2023年,而是有著數十年的歷史積怨。
1948年巴勒斯坦“災難日”后,大量巴勒斯坦難民涌入黎巴嫩,引發當地局勢動蕩,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南部,在伊朗支持下,黎巴嫩真主黨成立,其核心使命便是抵抗以色列占領。
盡管2000年以色列撤出黎南部,但聯合國劃定的“藍線”與黎巴嫩主張的1923年邊界存在分歧,薩巴阿農場等13個地區的領土爭端始終未解決。
![]()
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襲擊以色列南部后,黎巴嫩真主黨隨即向以軍陣地發射火箭彈聲援巴勒斯坦,導致沖突全面升級。
停火協議達成后,雙方的核心分歧并未消除。以色列堅持要求黎巴嫩政府解除真主黨武裝,認為這是邊境和平的前提。
但真主黨領導人納伊姆·卡西姆明確表態,“解除武裝就是實現以色列的目標,我們絕不允許”,并宣布已恢復軍事力量,做好全面對抗準備。
黎巴嫩政府內部對此也存在分歧,內閣曾承諾年底前將所有武器納入國家控制,但遭到真主黨堅決反對,導致協議執行陷入僵局。
![]()
以色列的軍事行動還存在明顯的“雙重標準”。2025年10月30日,以軍進入黎巴嫩邊境城鎮布利達,沖進市政廳殺害熟睡的市政工人易卜拉欣·薩拉梅,卻聲稱是“應對迫在眉睫的威脅”,未提供任何證據。
而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曾證實,以軍坦克曾蓄意射擊其瞭望塔,卻狡辯稱“打擊目標并非聯黎部隊”。
這種缺乏約束的軍事行動,無疑加劇了局勢的緊張。
![]()
早在2024年10月中旬,停火協議生效后不久,奧恩就曾呼吁與以色列談判,希望“結束以色列的占領”,但這一和平倡議卻遭到以軍空襲升級的回應。
隨著平民傷亡人數不斷攀升、以軍入侵行為愈發頻繁,奧恩終于放棄單純的和平呼吁,于本周早些時候指示黎巴嫩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在南部的任何新入侵行為采取對抗措施。
這一決策背后,是黎巴嫩民眾的強烈訴求和國家主權的底線堅守。數據顯示,本輪沖突已導致黎巴嫩2867人死亡、1.3萬人受傷,大量民眾逃離家園,南部地區學校長期停課,正常社會秩序完全被打亂。
![]()
奧恩在近期講話中強調,“黎巴嫩的安全和領土完整不容侵犯,談判不能以犧牲平民生命為代價”,而黎巴嫩軍隊也已部署在以軍撤離的邊境村莊,與聯合國維和部隊共同維護秩序。
聯合國人道主義協調員伊姆蘭·里扎譴責以軍襲擊平民和基礎設施,呼吁立即停止敵對行動。安理會多次召開緊急會議討論黎以局勢,阿拉伯國家聯盟也公開譴責以色列的無差別襲擊。
但這些外交壓力似乎未能有效約束以色列的行為,以軍仍在持續發動空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