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民黨的鄭麗文訪問大陸的計劃還在醞釀之中,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突然表態“我也能訪問大陸”。
話音一出,民進黨那邊感到了一股被孤立的感覺。
![]()
于是,不甘寂寞的賴清德當局果斷出手,對準了在野力量。
黃國昌表態的背后
黃國昌的政治生涯堪稱傳奇,他以“反服貿運動”發起者的身份登上政治舞臺,一度被視為綠營監督力量的代表。
然而,進入立法機構后,他強力監督民進黨的作風使其與綠營漸行漸遠,最終選擇加入民眾黨,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重返政壇。
![]()
他這次的表態,就像一記回旋鏢,飛出后繞了一個大圈,最終打向了曾經的“戰友”。
這一招的殺傷力體現在三個層面:
第一,它直接“搶”了國民黨在兩岸議題上的傳統話語權。
過去,談及與大陸溝通,外界首先想到的是國民黨。
![]()
現在,黃國昌以一個更靈活、更少歷史包袱的身份切入,讓民眾黨在這項關鍵議題上瞬間占據了有利位置。
這讓國民黨陷入一種微妙的尷尬:既要樂見其成,共同對付民進黨;又要擔心自己被邊緣化。
第二,黃國昌的個人背景,讓他對民進黨的攻擊力倍增。
![]()
民進黨可以輕易地給國民黨扣上“親中賣臺”的帽子,但這一套用在黃國昌身上卻顯得無比滑稽。
一個曾經的“抗中”標桿人物,如今卻高舉“交流對話”的大旗,這無疑是在告訴臺灣民眾,民進黨那套“抗中保臺”的陳舊敘事已經過時,連曾經的信徒都“叛教”了。
這從根本上瓦解了民進黨賴以生存的意識形態根基。
![]()
第三,此舉精準地抓住了島內“渴望和平、厭倦對抗”的主流民意。
近年來,臺灣社會對兩岸關系的看法日趨務實,大部分民眾既不愿看到戰爭,也對民進黨僵化的對抗政策感到疲憊。
黃國昌的轉向,被外界解讀為“折射了臺灣島內民意的變化”。
![]()
他將“對話”與“交流”重新擺上臺面,提供了一個超越藍綠惡斗的選項,這對于中間選民和年輕選民具有極強的吸引力。
賴清德的司法利劍
面對在野陣營咄咄逼人的攻勢,賴清德的選擇是什么?
![]()
答案似乎指向了司法。
就在黃國昌、鄭麗文相繼表態的敏感時刻,被視為綠營大本營的屏東縣,檢調部門突然對包括國民黨組發會主委許宇甄在內的7人提起訴訟。
許宇甄對此的反應非常直接:“傳聞賴清德要對在野力量趕盡殺絕,看來傳聞是真的!”
![]()
這起訴訟案的時間點過于巧合,很難不讓人產生政治聯想。
賴清德自上任以來,執政根基并不穩固,民調支持率始終在三成左右徘徊。
不久前輸掉的“大罷免”攻防戰,更是讓其能量大損。
美國《時代》雜志一篇稱其為“魯莽領導人”的評論,以及外界對其計劃將臺積電產能大量轉移至美國的指控,都讓他的聲望備受打擊。
![]()
在內外交困的局面下,賴清德正面臨一場艱難的“雙線作戰”。
一條戰線,是在野力量在兩岸議題上發起的猛烈攻勢,這股尋求對話的潮流隨時可能沖垮民進黨構建的“抗中”壁壘。
另一條戰線,是其自身搖搖欲墜的執政威信和即將到來的2026年縣市長選舉。
![]()
一旦2026年慘敗,賴清德的政治生命可能提前宣告終結,更遑論尋求2028年連任。
在這樣的壓力下,“司法追殺”似乎成了他為數不多的選擇。
這把“司法利劍”至少有兩個作用:
其一,是“殺雞儆猴”,通過精準打擊在野黨的關鍵人物,制造寒蟬效應,試圖恐嚇和分化正在集結的“在野大聯盟”。
![]()
其二,是“轉移焦點”,在島內制造新的政治沖突,將公眾的注意力從兩岸議題和自身的執政不力上引開。
然而,在洶涌的民意面前,任何逆流而動的政治操弄,都可能引火燒身。
濫用司法工具打擊異己,雖然短期內能起到震懾作用,但長期來看,只會進一步侵蝕本已脆弱的社會信任,加劇民眾對執政者的反感。
![]()
當一個領導人需要依靠“司法追殺”來穩固權力時,恰恰說明他已經失去了用政績和理念說服民眾的能力。
目前,整個局勢正朝著一個更加激烈、更加不可預測的方向發展。
黃國昌與鄭麗文的“登陸”構想,直指民進黨的心臟地帶。
![]()
而賴清德揮舞的“司法利劍”,則像是一場高風險的賭博。
這場對決的背后,是臺灣民意的真實走向,是對“和平發展”與“持續對抗”兩條路線的選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未來的勝負手,或許早已隱藏在民眾最樸素的期盼之中。
參考資料:
現任民眾黨民代做滿兩年就辭職?黃國昌:支持貫徹柯文哲的安排
2025-08-04 09:54·臺海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