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區30個鎮街綜治中心建設進度不一、標準各異的難題,近期,重慶市江津區委政法委創新工作方法,摒棄“一刀切”,實施“分片推進、典型引路”策略,通過將鎮街劃分為三個梯度,選取示范點召開現場會,讓與會者在實地觀摩中找差距、學方法,推動社會治理從“有形覆蓋”向“有效運行”深化,探索出一條符合地方實際的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新路徑。
![]()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秋日清晨,江津區朱楊鎮橋坪村蓮花大院里,十余名村民圍坐在老槐樹下。“鄉情調解團”團長程大爺正在調解一起土地邊界糾紛。他掏出發黃的圖紙,指著上面的標記:“這是上世紀80年代的分界石,兩家各退一步,保留老界石,新劃一條便道如何?”原本爭執不下的兩家人,在鄉鄰們的見證下握手言和。
這個充滿鄉土智慧的調解場景,正是江津區委政法委推進綜治中心建設的生動縮影。面對全區30個鎮街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區委政法委創新實施“分片推進、分類指導”策略,將鎮街按建設進度劃分為“優秀、較好、一般”三個梯度,量身定制提升方案。
“過去一刀切的工作方法行不通了。”區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在調研中發現,先進鎮街的創新做法得不到推廣,后進鎮街又缺乏學習樣板。為此,區委政法委選取朱楊鎮、珞璜鎮、幾江街道三個示范點,打造了10個觀摩點,讓各鎮街都能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標桿。
從“紙上談兵”到“實戰演練”
“真沒想到,裝修噪音糾紛在這里一小時就解決了!”在幾江街道綜治中心,居民李師傅攥著調解員的手連連道謝。這個場景發生在今年9月的片區現場會上,與會者親眼見證了高效調解的全過程。
現場教學不僅讓與會者“眼見為實”,更推動了實質性的工作改進。珞璜鎮政法委員在參加朱楊鎮現場會后,立即組織整改,因地制宜將鎮綜治中心從原來的80平方米擴建到200平方米,新增了心理疏導室和在線調解室。數據顯示,整改后該鎮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提升了12個百分點。
更深刻的變革發生在村社一級。幾江街道南門社區綜治工作站站長王瓊介紹,觀摩學習后,他們創新推出“樓棟議事會”制度,將議事場所從辦公室搬到居民樓下。僅三季度就通過樓棟議事會解決停車難、充電樁安裝等民生實事28件,群眾滿意度達98.6%。
一花引來百花開
在珞璜鎮綜治指揮中心,大屏幕上實時跳動著各類數據。值班員小張突然接到系統預警:某建筑工地可能發生勞資糾紛。他立即啟動了“紅色預警”程序,同時勞動監察、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門也同步介入,成功地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這個智慧治理場景如今已在江津遍地開花。珞璜鎮的“智慧綜治”模式被推廣后,全區30個鎮街建起了類似指揮平臺,累計預警并成功化解重大矛盾糾紛210起,避免經濟損失逾千萬元。
示范效應還在持續深化。朱楊鎮的“鄉情調解團”經驗推廣后,各鎮街結合自身特色創新治理模式:西湖鎮組建“富硒茶話調解隊”,利用茶座文化化解矛盾;白沙鎮成立“老街坊議事廳”,發揮老居民熟悉社情優勢;李市鎮打造“鄉賢評理堂”,邀請德高望重長者參與調解。
數據顯示,通過“抓點帶面”策略,江津區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實現整體躍升。截至目前,全區三級綜治中心(工作站)矛盾糾紛化解成功率達99.92%,群眾滿意度持續保持在98%以上。區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推動各鎮街在達標基礎上打造特色品牌,讓平安法治江津建設更有溫度、更顯成效。
上游新聞 劉波 通訊員 程雅琦 胡正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