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外長深夜給中方電話“懺悔”,對此王毅外長的一番話說得很干脆,也很讓人解氣。
據中方外交部于11月3日晚上九點半發布的通告,中方外長王毅應德方請求,同德國外長瓦德富爾通了電話。短短一句“應約”,已經點出了這次通話的主動方是誰,也讓外界嗅到一絲德方“尷尬”的氣息。
![]()
王毅外長應約與德外長通話
要知道,就在一周前,德外長“臨時取消”了原定的訪華行程,理由是“會談安排不夠充分”。但實際上,這種說辭在外交界聽起來頗為生硬。因為外交訪問的安排,尤其是部長級別的行程,都是雙方提前數周甚至數月精心磋商的。突然以這種理由“放鴿子”,多少帶著點“情緒化”的意味。
而如今,他主動打電話給王毅,背后顯然不是“突發善意”,而是壓力到了。在通話中,瓦德富爾表示:德方高度重視對華關系。期待在中方方便時間盡早訪華,就兩國關系等重要問題深入溝通。
德外長這番話說得很“低姿態”,顯然是知道自己做錯了事。瓦德富爾在取消訪華后,德國國內輿論幾乎是一邊倒地指責他。來自左翼黨的議員批評說,這種臨陣退縮的外交舉動會對中德關系造成損害;綠黨副議長則直言:“我們此刻需要的是和中國對話,而不是制造象征性對立。”
![]()
德外長取消訪華一事讓默茨政府很焦慮
德商界更是炸開了鍋,該國工商界聯合會(BDI)的高層甚至呼吁政府“盡快恢復與中方高層對話”,因為“德國經濟不能承受政治冷淡”。換句話說,瓦德富爾這一腳踢在了自己國內的經濟命門上。
事實上,這位德外長從上臺之后就在多個場合頻頻對中國說三道四,他說中國的稀土出口管制“讓人擔憂”,甚至暗示中國在利用資源“施壓”歐洲。另外,他還妄議臺灣問題,聲稱如果臺海地區“發生暴力沖突”,全球經濟都將受到影響;他還在歐洲內部堅持所謂“去風險”政策,試圖在經貿上與中國“脫鉤”。
這些言論聽起來“硬氣”,但在德國國內和歐洲同行看來,卻更多是“作秀”。尤其在當前德國經濟接連下滑、工業產能外流的背景下,誰都明白:與中國“翻臉”只會讓情況更糟。
如今,在國內的多重壓力下,瓦德富爾不得不主動改變姿態與中方通話,而對于瓦德富爾的“被迫懺悔”,王毅外長的表態可以說是一針見血。
![]()
德國經濟需要中國幫助
王毅外長在通話中表示:“中德歷史文化、社會制度不同,差異無可避免,但雙方應堅持溝通對話,不應搞‘麥克風外交’,不能搞這種與事實不符的無端指責。”
所謂“麥克風外交”,指的正是瓦德富爾這種習慣:當面客氣、背后放話,在媒體上博關注。王毅這句話,不僅是提醒,更是警告:中方不會再容忍德方一邊談合作、一邊潑臟水的“兩面手法”。
最重磅的是王毅外長的另一句話:“中方曾無條件支持德國統一,希望經歷分裂之痛的德國能充分理解和支持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一切‘臺獨’行徑。”
這句話看似平靜,實則極有分量。它直接把“臺獨問題”和德國的歷史創傷聯系起來,讓對方無話可說。因為德國最能理解分裂之痛,柏林墻的存在,曾讓無數家庭生生分離。如今中國在國家統一問題上的立場,與當年西德追求統一的決心如出一轍。這番話,也讓瓦德富爾明白:在中國主權問題上,沒有模糊地帶。
回過頭來看,瓦德富爾的“深夜通話”,傳遞著非常重要的信號,它意味著德國開始意識到,若繼續在對華政策上左右搖擺,將被邊緣化。
而中方態度也很明確,雖然通話最后王毅外長說了“歡迎德方適時訪華”,但這件事能否實現,還要看柏林能否真正“放下偏見”。一句話,德國若真想修復關系,就必須先學會一件事:外交不是表演,尊重才是通往合作的唯一通行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