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在臺灣云林縣西螺鎮的青山綠水間,曾走出一位平凡卻堅韌的閩南女子——她是鄭麗文的母親,沒有公開的姓名,鮮少見于史料記載,卻用一生書寫了一段關于婚姻、家庭與時代融合的動人故事。這位地道的鄉下姑娘,以閩南女子特有的爽朗與韌勁,與外省軍官丈夫攜手走過風雨歲月,不僅撐起一個家,更在日常煙火中無意間塑造了女兒的鋒芒,其背后折射的,更是臺灣社會外省與本省融合的珍貴縮影。
西螺鎮的靈秀山水,滋養出這位閩南妹子的鮮活個性。“鄉野清風育直性,不施粉黛自天真”,她雖沒讀過多少書,胸中卻自有丘壑,性子如夏日雷陣雨般直來直去,爽朗得不帶半分矯飾。在那個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年代,鄉下姑娘的世界本應囿于田埂與灶臺,可命運卻讓她遇見了一位遠道而來的外省軍官——這在當年堪稱“跨山海”的結合,既是緣分,也是挑戰。彼時的臺灣,外省與本省通婚尚屬少見,文化的隔閡、年齡的差距、經歷的迥異,像一道道無形的鴻溝橫亙在兩人之間。
![]()
鄭麗文的父親身為軍人,自帶“軍令如山”的硬朗底色,做事一板一眼,脾性剛直如鋼;而母親則是“閩南水土養嬌憨”,說話做事隨性灑脫,帶著鄉野間的鮮活氣。這樣的組合,自然少不了柴米油鹽中的磕碰,“日日小爭執,歲歲不相離”成了這個家庭的日常。鄭麗文曾笑言自己的辯論功底源于此,想來亦是實情——父母爭執時的你來我往,沒有惡意相向,不過是各自立場的坦誠表達,恰似“棋逢對手”的趣味博弈。這般拌嘴,哪里是爭吵,分明是夫妻間磨合的“煙火氣對話”,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相互靠近的獨特方式。
婚姻如烹小鮮,需得“慢火煨燉始出香”。鄭麗文父母的婚姻,恰似一鍋醇厚的閩南粥,初時水火不容,久熬卻滋味綿長。父親的剛硬在母親的爽朗面前漸漸柔和,母親的隨性也在父親的嚴謹中多了幾分條理;一個如辛辣的紅辣椒,一個似清甜的白砂糖,看似相悖,搭配在一起卻層次豐富、回味無窮。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誓言,卻在日復一日的爭執與包容中,把“差異”過成了“默契”。當年外界的指指點點、流言蜚語,都在這份實打實的磨合中化為虛無。正如老家鄰里那對北方漢子與本地姑娘的婚姻,初時雞飛狗跳,最終卻成了街坊稱贊的模范夫妻——婚姻的真諦,從不在風花雪月的浪漫里,而在柴米油鹽的堅守中。
![]()
這位平凡的閩南母親,雖無學歷加持,卻深諳生活的智慧,“胸無點墨藏慧心,井井有條治家勤”。她將家庭打理得妥妥帖帖,從衣食住行到人情往來,無不周全得體。閩南女子骨子里的韌勁,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面對生活的拮據不抱怨,遭遇旁人的非議不退縮,與丈夫拌嘴后不記仇,始終以樂觀與堅韌撐起家庭的一片天。如今的社會,不少人追逐高學歷、高成就,卻忘了生活的“基本功”——踏實過日子的耐心、包容差異的胸懷、扛起責任的擔當。而鄭麗文母親這樣的女性,正是用這些最樸實的品質,詮釋了“平凡中的偉大”。
鄭麗文能從普通家庭躋身政壇,成為以能言善辯著稱的公眾人物,母親的言傳身教功不可沒。童年時看父母爭執的煩躁,長大后才讀懂其中的生活智慧:爭執不是為了分勝負,而是為了懂彼此;吵架不可怕,怕的是吵后積怨、互不體諒。父母在爭執中展現的坦誠、在分歧中堅守的包容,潛移默化地融入她的性格,成為她日后在輿論場中從容交鋒的底氣。這份源于家庭的“煙火氣鋒芒”,遠比書本知識更鮮活、更有力量,也讓她更能理解不同立場背后的復雜成因——這或許正是她能在兩岸議題中保持清醒認知的深層根源。
![]()
鄭麗文父母的婚姻,從來不只是一個家庭的故事,更是臺灣特殊歷史時期的縮影。“烽火連天后,兩岸共棲身”,當年大批外省人赴臺,與本省同胞在這片土地上相遇、相知、相守,他們的婚姻與家庭,成了連接兩岸情感、促進社會融合的紐帶。這些家庭或許有著不同的籍貫、不同的口音、不同的生活習慣,卻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將“外省”與“本省”的標簽,融成了“臺灣一家人”的溫情。鄭麗文家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在寶島的每一個角落,都有無數這樣的家庭,用平凡的生活書寫著“包容共生”的時代篇章。
反觀當下,物質豐裕的年輕人,對待婚姻卻多了幾分浮躁與輕率,“一言不合就離婚”成了不少人的選擇。這更讓人懷念老一輩的感情觀——他們物質匱乏卻情意真摯,懂得“婚姻本是荊棘路,相扶相攜始到終”。就像有人說的,那些從不紅臉的夫妻,或許藏著未說出口的隔閡,反而那些常拌嘴卻懂包容的伴侶,更能在磕磕絆絆中看透彼此真心,走到白頭。鄭麗文父母的故事,恰似一面鏡子,照見了婚姻最本真的模樣:不是永遠和睦,而是懂得在分歧中包容,在磨合中堅守。
![]()
這位沒有留下名字的閩南母親,值得被時光記住。她或許未曾在歷史上留下印記,卻用一生的行動,影響了女兒的人生,也為時代留下了最樸實的注腳。在這個追求“流量”與“虛名”的浮躁社會,這樣的平凡力量更顯珍貴——它提醒我們,最動人的故事不在聚光燈下,而在尋常巷陌的煙火中;最值得敬佩的榜樣,或許不是遙不可及的明星,而是身邊那些默默耕耘、堅守初心的普通人。
“歲月無言留印記,人間至善是家常。”鄭麗文母親的故事,是一段家庭的記憶,是一種女性的力量,更是兩岸融合的見證。它告訴我們,包容與理解是家庭和睦的基石,也是社會進步的密碼;平凡的人生若有堅守與溫情,亦能綻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如今,臺灣社會依然有無數外省與本省結合的家庭,他們延續著這份包容與堅守,書寫著新的故事。而我們,也該從這些老故事中汲取力量,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守住內心的從容與溫情,讓“煙火氣”中的包容精神,代代相傳。
親愛的讀者們,對于這樣一段藏在煙火中的時代故事,你是否也有相似的見聞或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共品人間煙火里的深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