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我國商務部發言人介紹了安世半導體事件的磋商進展,荷蘭方面依然態度強硬;而歐盟為破解稀土困局竟然拋出對華“實物關稅”構想。這兩起事件絕非孤立的貿易摩擦,而是后全球化時代技術霸權、資源控制權與產業鏈安全多重矛盾的集中爆發,其背后的戰略邏輯與深層影響值得深入剖析。
1、安世半導體風波:技術供應鏈博弈的典型樣本
安世半導體的命運轉折,始于荷蘭政府一場越界的行政干預。2025年9月30日,荷蘭政府未經充分協商便發布行政令,隨后通過企業法庭裁決剝奪中資股權,這種直接介入企業經營的行為,不僅違背商業倫理,更直接觸發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震蕩。面對這一不合理干預,中方于10月4日啟動出口管制作為反制,而荷蘭方面非但沒有收斂,反而在10月26日由安世總部宣布停止向中國工廠供應晶圓,試圖以“卡原料”的方式逼迫中方讓步。
![]()
這場博弈中,各方立場的分化與角力盡顯深層邏輯。中方始終保持著負責任的克制與理性:11月1日主動開放出口豁免,明確表示將保障全球供應鏈穩定,歡迎有困難的企業申請豁免,這種“以退為進”的姿態既展現了大國擔當,也掌握了道義主動權。反觀荷蘭,在中方釋放善意、美方暗中調解(11月3日宣布允許安世中國工廠恢復出貨)的雙重背景下,仍在磋商中堅持強硬立場,其行為背后既有對美國技術霸權的依附,也暗含對本土產業控制權的偏執。
安世中國的反擊則成為博弈的關鍵變量。其發布的聲明不僅戳破了荷蘭“欠付貨款”的謊言,反指對方拖欠10億元人民幣貨款,更關鍵的是展現了自主可控的底氣。充足的庫存可保障年底前供應,且國內五六家晶圓企業已具備替代能力,僅需6-12個月完成車輛認證即可實現無縫銜接。而德國采埃孚、歐摩威等企業緊急申請豁免的舉動,更暴露了荷蘭決策的短視:安世在車規級芯片市場的近乎壟斷地位,使得歐洲汽車產業早已與中國供應鏈深度綁定,荷蘭的“斷供牌”最終砸向的是歐洲自身的制造業根基。
![]()
2、稀土“實物關稅”:歐洲的資源焦慮
就在安世風波陷入僵局之際,歐盟拋出的稀土“實物關稅”構想,更凸顯了歐洲在戰略資源領域的焦慮與失序。據《聯合早報》披露,歐盟計劃若無法破解中國稀土出口管制,便要求中國出口商向歐盟儲備庫上交一定重量稀土作為“關稅”。這種本質上的“資源掠奪式”政策,不僅復刻了中世紀“通行費”的野蠻邏輯,更暴露了歐洲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被動地位。
從規則與實操層面看,這一政策堪稱“空中樓閣”。其一,稀土種類繁雜且用途各異,統一折算標準的技術難題根本無法解決;其二,打破“進口商付關稅”的國際貿易慣例,要求出口商承擔成本,無異于逼迫中國企業放棄歐洲市場,最終只會導致歐盟要么面臨稀土斷供,要么被迫溢價從第三方采購;其三,該政策明顯違反WTO非歧視原則與反非關稅壁壘規則,一旦實施必然引發中方反制與WTO訴訟。
歐洲車企的困境更是戳破了這一政策的荒謬性。數據顯示,歐盟93%的稀土永磁體依賴中國進口,寶馬、大眾等車企2024年鎖定的4.2萬噸稀土長單中,明確約定“出口管制導致斷供不得索賠”。布魯蓋爾研究所測算顯示,若實施“實物關稅”,電動車成本將至少抬升3.2%,若中方反制導致磁材缺口,成本漲幅將高達18%。歐盟試圖以“掠奪式”政策破解依賴的做法,本質上是將自身產業風險轉嫁,最終只會反噬自身最具競爭力的汽車產業。
![]()
3、雙重博弈的深層關聯:歐洲戰略困境的集中爆發
安世半導體風波與稀土政策看似分屬技術與資源領域,實則都是歐洲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戰略困境的集中體現。這種困境的核心,是“技術霸權訴求”與“供應鏈依賴現實”的尖銳矛盾:一方面,歐洲試圖追隨美國遏制中國技術發展,通過干預安世等企業維護自身在高端制造領域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其制造業根基又深度依賴中國的供應鏈支撐(車規級芯片)與戰略資源供給(稀土),這種“遏制與依賴并存”的悖論,使得歐洲的貿易政策陷入“既想打壓又怕反制”的兩難。
美國的“利己主義”則進一步加劇了歐洲的困境。在安世事件中,美國先是施壓荷蘭干預中資企業,待局勢失控后又通過“允許中國工廠出貨”的方式扮演“調停者”,將荷蘭推到前臺頂鍋,自己則坐收漁利。這種“犧牲盟友利益保全自身”的操作,徹底暴露了美歐“盟友關系”的功利本質,也讓歐洲的戰略自主訴求淪為空談。而歐盟在稀土問題上的激進政策,某種程度上也是試圖擺脫對美依賴、尋求自主解決方案的畸形嘗試,卻因缺乏對自身供應鏈短板的清醒認知而走入歧途。
兩起事件的發展軌跡已清晰表明,在全球產業鏈深度融合的今天,“脫鉤斷鏈”與“掠奪式政策”早已行不通,唯有基于平等與互利的合作,才能實現各方共贏。
對歐洲而言,其亟需摒棄“零和博弈”思維:在安世問題上,應尊重企業產權與市場規則,撤銷不當干預,以中方的出口豁免為契機重啟務實磋商;在稀土問題上,需正視中國在稀土加工領域的核心地位(全球90%以上加工能力),通過平等談判構建長期供應機制,而非寄望于“實物關稅”等激進手段。更重要的是,歐洲需擺脫對美國的戰略依附,基于自身產業利益制定獨立的對華政策,避免成為大國博弈的“棋子”。
對中國而言,這場博弈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安世中國的自主應對與國內替代供應商的崛起,證明了中國制造業在關鍵領域的韌性與潛力;而歐盟的政策困境,則凸顯了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不可替代性。未來,中國可進一步強化產業鏈優勢,通過技術創新提升高端制造話語權,同時以“開放豁免”等務實舉措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產業鏈秩序。
全球貿易格局的重構早已證明,沒有任何國家能在封閉與對抗中獨善其身。安世半導體風波與稀土政策的博弈警示我們,唯有尊重市場規律、堅守互利合作、維護多邊規則,才能破解產業鏈重構中的各類風險,實現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歐洲若繼續沉迷于“掠奪式政策”與“對抗性思維”,最終只會在全球產業鏈的重構中逐漸喪失主動權;而選擇與中國務實合作,才是其破解戰略困境的唯一正確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