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澳大利亞也敢威脅中國,揚言中美開戰時打中國周邊,誰給的底氣
文 | 銳析風云局
編輯 | 銳析風云局
近期澳大利亞學界一則驚人言論讓我深感意外,在中美關系始終處于國際輿論焦點的背景下,當地某研究所專家公然表態,若中美爆發軍事沖突,澳大利亞絕不會袖手旁觀。
反而要動用遠程導彈直擊中國南海與臺海周邊的軍事設施,這番看似強硬的表態,究竟是澳大利亞底氣十足的戰略宣言,還是依附他國的口頭造勢?
依附美國的軍事求助信號
![]()
這則言論,表面上是澳大利亞對中美沖突的立場宣示,實則是一場指向美國的明確求助,該學者詳細描述了所謂的打擊計劃:依托菲律賓的軍事基地部署導彈。
憑借兩千至三千公里的射程覆蓋南海與臺海周邊的解放軍部署,以此實現對中國的軍事威懾,但只要稍加梳理就會發現,這一計劃從誕生之初就存在無法回避的致命缺陷。
澳大利亞當前根本沒有能支撐這一構想的核心裝備,澳大利亞的新型攻擊型武器裝備幾乎處于空白狀態,既沒有自主研發的遠程導彈,也缺乏成熟的遠程打擊體系。
其現有武器庫中,兩棲艦更多承擔兵力投送和物資運輸功能,實戰打擊能力有限,F35B戰斗機雖屬于第五代戰機,但在復雜戰場環境中并未展現出壓倒性優勢。
更無法替代遠程導彈的戰略打擊效能,直升機等裝備僅能滿足近距離需求,完全不具備跨區域遠程打擊的能力,在這樣硬實力背景下,所謂的遠程打擊計劃,本質上就是一場無米之炊。
![]()
而澳大利亞之所以敢于拋出這樣的構想,核心底氣完全來自對美國的依賴,其言論的潛臺詞十分明確:只有美國提供關鍵軍事裝備,這一打擊計劃才能從紙面走向現實。
澳大利亞瞄準的核心裝備包括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戰斧巡航導彈以及岸鷹導彈等,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具備強大的水下隱蔽性和打擊能力,是實現遠程精準打擊的核心平臺。
戰斧導彈射程遠、精度高,能夠對地面固定目標形成有效摧毀,岸鷹導彈則可實現對近海目標的快速打擊。
澳大利亞的算盤很清晰,希望通過主動表態參與制衡中國,換取美國的核心裝備支持,讓自己成為西太地區美國同盟體系中的關鍵棋子。
這種先表決心,再要裝備的邏輯,暴露了澳大利亞在亞太戰略中的被動地位,近年來,澳大利亞一直試圖通過綁定美國的印太戰略提升自身影響力,不斷強化與美國的軍事合作。
![]()
從參與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系,到尋求美國的核潛艇技術轉讓,再到如今拋出依托美國裝備打擊中國的言論,本質上都是澳大利亞希望通過依附美國,快速提升自身軍事能力。
從而在亞太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但這種依附關系注定是不平等的,澳大利亞看似主動的表態,實則是在為美國的亞太戰略站臺。
最終能否獲得美國的足額支持,還要看美國的戰略考量和利益權衡。
現實困境
![]()
拋開對美國的依賴,澳大利亞自身的軍事能力根本無法支撐其野心勃勃的言論,遠程打擊體系的構建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澳大利亞若想實現所謂的遠程打擊能力,要么自主研發遠程導彈,要么從美國引進相關裝備,但自主研發需要強大的國防工業基礎、巨額的資金投入和漫長的技術積累。
澳大利亞的國防工業體系相對薄弱,在導彈研發領域缺乏核心技術和成熟經驗,短期內根本無法實現突破。
而從美國引進裝備,不僅要面臨高昂的采購成本,還會受到美國對外軍售政策、技術轉讓限制等多重因素影響,甚至可能被附加政治條件。
即便澳大利亞成功從美國獲得了所需裝備,后續的部署和運用也面臨諸多難題,菲律賓的軍事基地能否長期供澳大利亞部署導彈,就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
![]()
菲律賓的外交政策始終存在搖擺空間,其與中國在經貿、民生等領域有著廣泛的合作,若允許澳大利亞在其境內部署針對中國的導彈,必然會引發中菲關系的緊張。
這顯然不符合菲律賓的國家利益,此外,導彈部署需要配套的后勤保障、維護體系和人員培訓,澳大利亞在海外基地的保障能力有限。
能否在遠離本土的菲律賓維持導彈部隊的常態化部署,存在很大疑問,更重要的是,中國對南海與臺海周邊的管控能力早已今非昔比。
近年來,中國不斷完善南海地區的國防設施建設,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偵察預警體系和區域拒止能力。
從先進的防空導彈系統到遠程預警雷達,從新型驅逐艦到航母編隊,中國已經具備了在南海區域應對外部軍事挑釁的強大能力。
![]()
此前澳大利亞軍機多次在南海開展所謂自由巡飛活動,均被中國軍隊依法依規驅離,其偵察行動屢屢陷入被動,這就是最直接的現實證明。
在臺海問題上,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干涉,這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中國人民解放軍始終保持著高度戒備狀態。
具備強大的區域作戰能力和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能夠有效震懾任何試圖干涉臺海事務的外部勢力。
澳大利亞若執意要介入臺海沖突,不僅會面臨解放軍的強力反制,還會遭到國際社會的廣泛反對,其自身必將付出沉重代價。
![]()
此外,中美開戰本身就并非既定事實,當前國際社會的主流訴求是和平與發展,中美作為全球兩大經濟體,存在廣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間。
即便是特朗普時代,其外交政策雖有強硬成分,但也并未放棄與中國的合作,合作為主,競爭可控仍是中美關系的主流基調。
澳大利亞學者將打擊計劃建立在中美開戰這一極低概率的假設之上,本身就缺乏現實基礎,更像是一場脫離實際的空想。
借勢美國的戰略投機
澳大利亞之所以選擇在此時拋出這樣的言論,背后有著明確的戰略投機考量,近年來,美國的全球戰略重心持續向亞太地區傾斜,隨著歐洲防疫壓力的逐步緩解。
![]()
美國更是加快在西太地區軍事部署和同盟體系構建,澳大利亞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趨勢,希望通過主動表態參與制衡中國,鞏固與美國的同盟關系,從而獲得更多的戰略資源和發展機遇。
在澳大利亞看來,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為其提供了鉆空子的機會,通過高調宣稱將參與打擊中國,澳大利亞可以向美國展示自己的忠心,爭取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核心盟友。
進而獲得美國在軍事裝備、技術轉讓、經濟合作等方面的傾斜,同時,這一言論也有助于澳大利亞提升在區域事務中的話語權,擺脫長期以來在亞太格局中邊緣化的地位。
讓自己成為不可忽視的關鍵角色,此外,推進自身戰略能力建設也是澳大利亞的重要訴求,長期以來,澳大利亞一直試圖提升自身的國防實力和區域影響力。
但受限于自身國力和國防工業基礎,進展相對緩慢,通過綁定美國的印太戰略,澳大利亞希望借助美國的軍事技術和資源,快速提升自身的遠程打擊能力、海外部署能力和國防韌性。
![]()
其所謂引進美國戰斧導彈、岸鷹導彈的計劃,本質上就是想通過外部輸入,實現自身軍事能力的跨越式發展,但這種戰略投機注定面臨巨大風險。
結語
澳大利亞學者拋出的中美開戰時打擊南海、臺海的言論,本質上是一場缺乏現實支撐的政治表演,其背后既有對美國軍事支持的依賴,也有自身戰略野心的驅動。
![]()
但最終都逃不過硬實力不足、外部環境制約的現實困境,這場建立在假設之上的軍事構想,從裝備支撐到實際部署,從外部環境到國際共識,都存在無法逾越的障礙,終究只能是紙上談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