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瞭望臺#
特朗普一直是大艦巨炮主義的忠實擁躉,多次吐槽美國軍艦不好看,最近又在抱怨航空母艦的電磁彈射器又貴又難用,還指導美國海軍建立一支以大型導彈戰列艦為核心的艦隊。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看到特朗普輕航母而重戰列艦,許多人都認為特朗普屬于典型的外行指導內行,會讓美國海軍誤入歧途,甚至重蹈當年日本聯合艦隊的歧途。這其實有點冤枉懂王和日本聯合艦隊了,航母是稱霸大洋的王牌武器沒錯,可并不適合所有國家,或者說大部分國家都沒辦法將航母作為主戰武器,包括曾經的日本、蘇聯和將來的美國。
太平洋海戰是航母確定海洋霸主地位的一場決定性戰爭,許多觀點都是日本輕視航母、將過多資源投入到戰列艦,就連日本拍攝的一些電影,都著重刻畫了不少日本軍方高層重視戰列艦而忽視航空母艦的劇情,比如《阿基米德大戰》,里面的日本海軍高層看到大和級戰列艦的模型,就跟癡漢看到了美女一樣,哈喇子流了一地,讓山本五十六這些航母派痛心疾首。可事實上,電影劇情與網絡上的觀點,其實都是將各種復雜信息與客觀條件簡化甚至是無視后,從結果論出發,提煉出一個最容易引起共鳴的觀點,而真實的戰爭情況遠比實際情況要復雜,并不是將建造戰列艦的資源讓出來,日本就能獲得更多的航母,從而打贏戰爭。
![]()
以大和級戰列艦為例,1937年日本《第三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2艘大和級的建造的費用為2億7000萬日元,平均每艘大和級造價為1億3500萬日元,而同時期建造兩艘最新型的翔鶴級航母的費用是1億7000萬日元,每艘翔鶴級航母比大和級戰列艦便宜了5000元日元。建造2艘大和級戰列艦的錢,也就能造3艘翔鶴級航母。看起來建造翔鶴級航母更具性價比,可這僅僅是建造平臺本身的價格,翔鶴級航母想要發揮戰斗力,還需要配合航空隊,包括數十架艦載機、熟練的地勤人員、優秀的飛行員,哪怕不計算訓練航空隊消耗的彈藥、油料以及機械損耗、人員訓練傷亡撫恤,為翔鶴級航母配備艦載航空隊的費用也超過1100萬日元,是翔鶴級建造成本大約七分之一。
其實建造一艘航母并令其形成戰斗力的花費,甚至要高于建造一艘戰列艦并形成戰斗力的花費。因為艦載航空部隊維持戰斗力就必須不斷進行海上拉練,地勤人員也要不停的操練提高效率、艦載機也必須不斷升級,飛機的性能、飛行員與地勤人員的訓練程度,直接決定了航空母艦的戰斗力上限,同一艘航母換了一批飛行員、地勤人員與艦載機,戰斗力差距可能是成倍的。所以建造航母相對于戰列艦,其實是一件前期投入低、后期投入高的工程。
![]()
戰列艦雖然前期建造成本高,但是對訓練要求相對較低,哪怕只有200名高素質水兵被安排在戰列艦上各個崗位,然后安排2000名新兵蛋子,只需要訓練大概1個月,就能讓一艘戰列艦發揮出至少6、7成的戰斗力。如果是一艘航空母艦,安排100名新手飛行員,恐怕訓練2年都不一定能執行遠洋作戰任務,在茫茫大洋上學會準確奔向目標,以及在無線電靜默條件下準確找到母艦、在槍林彈雨中與友機組成合理編隊攻擊敵艦,只能依靠積年累月的訓練,沒辦法組建速成班。只有綜合國力雄厚的國力,才有能力常年維持一支龐大航母艦隊的戰斗力,和平時期養航母的費用遠高于養其它軍艦。
其實回顧整場太平洋戰爭,日本聯合艦隊缺的從來都不是航母,哪怕中途島戰役送出一麻將桌子的航空母艦,日本依然能在瓜島戰役拿出多艘航母參戰,一度打得美國海軍疲于奔命。隨著戰爭持續推進,日本不是航母先不夠用了,而是艦載機和飛行員先不夠用了,到了萊特灣海戰的時候,日本甚至連殘余航母的艦載機都湊不齊了,完全淪為了幫助戰列艦吸引火力的靶子。人家大和級戰列艦起碼能力抗上百架艦載機的圍攻,在短時間內不沉,而航母一旦被敵機圍攻,一會功夫就會化為火海。
航空母艦說到底就是一個非常吃國力的武器,你人員訓練強度低了,航母戰斗力就下滑,你艦載機更新換代慢了,航母戰斗力還要下滑,你護航軍艦的性能差了,航母戰斗力還是受影響。
![]()
另外,對于日本這種資源匱乏的島國來說,發展航空母艦還面臨著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那就是日本鋁資源匱乏問題比鋼鐵資源匱乏問題更嚴重,建造戰列艦和航空母艦以鋼材為主,但是艦載機生產卻需要消耗大量的鋁材,當時聯合艦隊分配到的鋼鐵資源還有富余,鋁資源就是相當緊吧了。因此哪怕當年日本軍隊高層都堅定的支持發展航空母艦,以當時日本的國力,也沒法組建太多的航母艦隊。
其實日本軍隊高層對航空母艦的支持力度已經非常高了,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擁有6艘大中型正規航母、多艘輕型航母與商船改裝航母、上千名優秀的艦載機飛行員、數千名技藝嫻熟的航空地勤人員,當時日本航母艦隊的實力在全球數一數二,甚至可以說就是最強的。以日本的國力來衡量,其實也就能養那么多航空母艦了,多余的航母就算造出來,日本也拿不出足夠的資源繼續組建艦載航空隊。
二戰結束后,也就只有國力強大的美國有能力養著多支航母艦隊,就連英國都在戰后將航母拆的拆、賣的賣。蘇聯也曾經想發展航空母艦,但是受制于政治因素以及配套設施的限制,蘇聯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建造真正的航空母艦,被美國在航母領域甩開老遠。蘇聯解體前爆發的海灣戰爭,可以說是美國現代化航母戰斗群的巔峰一戰,美國派出8艘航空母艦參戰。而在戰后,美國則陸續淘汰掉了所有常規動力航母,實現了航空母艦的全核化。
![]()
按理說,航空母艦是美國站在世界之巔的重要支柱,甚至連艦名都是歷任美國總統的名字命名的,特朗普應該堅定支持繼續發展航母才對,為什么迷戀上了導彈巨艦?說到底還是跟美國現如今的處境有關,別看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多的航空母艦,可自行觀察美國所有航母的狀況就會發現一個問題,美國航母更新速度越來越慢了。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的前幾艘,都是間隔3-5年就服役。到了21世紀后,美國的航母服役速度明顯放緩,里根號與布什號間隔6年才服役,而福特級于2017年服役,與布什號差了整整8年,至于福特級二號艦肯尼迪號,已經拖延到2026年之后服役,與福特號的服役間隔時間可能達到10年。
目前美國海軍的尼米茲號航母已經服役了50年,艾森豪威爾號48年,卡爾·文森號43年,相對年輕的布什號也服役16年了。只有福特號航母的服役時間仍未超過10年,但是可靠性問題導致福特號遲遲無法發揮出全部戰斗力,讓特朗普非常不爽,甚至揚言要取消福特號的電磁彈射器,以后改為蒸汽彈射器。
以美國航母目前的狀態,到2059年的時候,美國必須服役10艘新航母,平均不到4年就要服役1艘,對于目前美國造船業來說,完全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雖然美國的財力足夠養活10艘航空母艦,可是財力支持是財力支持,養航母還需要工業實力作為支撐,現在美國造船廠的軍艦維修效率低到令人發指,1艘核潛艇修了10年還沒修好,哪怕美國強行造出10艘新航母,將來這些航母也很難保證出勤率。
而且養航母非常考驗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艦載機維修效率低了也不行,可之前美國媒體爆出的情況卻是,美國海軍正在拆除一些飛機的零部件,來維持其他艦載機的出勤率,美國現在連維修艦載機都非常吃力了。
![]()
特朗普對美國如今的工業底細知根知底,在美國特朗普才是真正的“人間清醒”,航空母艦這東西雖然好,可綜合國力不行的話,真玩不了大型航母艦隊。在美國完成工業重新崛起之前,繼續發展航空母艦,只會讓航母變成美國海軍的累贅,大量主力艦噸位被航母占據,卻又發揮不出預想的戰斗力,那美國的錢不就白花了嗎?反倒是大型導彈戰列艦,對工業基礎的要求相對較低,最起碼不用培訓那么多人、不用養那么多艦載機、也不需要弄成核動力。經過數年的折騰,特朗普已經非常清楚美國幾乎沒有希望重振工業了,最務實的做法就是美國海軍及時轉型,發展大型導彈艦,至于航母這種又燒錢又考驗國力的武器,還是留給中國發展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