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逼我,真逼急了,想哭的只會是肖某,不是我。”
武大楊某媛一條微博,再次把自己推上輿論風口。這哪是道歉反思,分明是赤裸裸的“反攻宣言”——她不認錯、不低頭,反倒以“情緒不穩定”為盾,以“讓你哭”為矛,公然威脅那個曾被她誣陷、網暴至患上PTSD的受害者。
這早已不是“嘴欠”那么簡單,而是一種病態的“必贏人格”:不管事實如何、判決怎樣、輿論多一邊倒,她必須是贏家。贏不了現實,就攪亂輿論;贏不了道理,就煽動情緒;贏不了真相,就死磕表演。
![]()
回顧整個事件,脈絡清晰得令人窒息:
2023年,她指控肖同學性騷擾,武大輕信其言,給予肖記過處分;2024年,真相水落石出——肖同學只是因皮膚病抓癢,醫療記錄、監控視頻鐵證如山,法院兩審均駁回她的訴訟請求;2025年,武大撤銷處分,還肖同學清白。
鐵證在前,敗訴已定,按常理該沉默道歉、體面退場,可她偏不。風波平息后突然發聲,用一句“不要逼我”,硬生生把自己重新架上“受害者”神壇。
誰逼你了?
學校保了你學位,公眾未追究責任,受害者一家從未反擊。你口中的“逼”,不過是別人說了句公道話,不過是真相不再為你站臺。
![]()
更荒謬的是她的邏輯:別人欺負我,我就要讓肖某哭。這算什么因果?張三打了你,你不去找張三,反倒威脅李四“我讓你哭”?這哪里是維權,分明是遷怒;哪里是正義,不過是霸凌的延續。
她太懂互聯網的流量密碼:只要哭得夠慘,黑的也能洗成白的。
于是她把“情緒不穩定”當擋箭牌,把“想哭”當武器,把公共平臺當表演場。她不談證據、不講事實,只販賣感受——而感受,恰恰是最容易被操縱的東西
![]()
她不是真的委屈,而是把委屈當成了戰術。她清楚,只要一賣慘,總有人會無腦站隊:“女生情緒化正常”“她也是為了自保”。
可問題是,這從來不是情緒問題,而是是非問題。誣陷他人、誤導公眾、造成嚴重后果,這叫“情緒不穩定”?那殺人放火,是不是也能歸為“心情不好”?
她還擅長“反向定義”:在她的敘事里,“逼我”是原罪,“哭”是勝利。她不是被動承受壓力,而是主動宣告:“誰惹我,誰就得哭。”
這哪是求助,分明是恐嚇。她不是弱者,而是把自己包裝成弱者的強者,手握輿論武器,隨時準備對受害者二次傷害。
![]()
最諷刺的是,截至如今,她從未對肖同學說過一句道歉。法院判她敗訴,她不服;學校還人清白,她不認;公眾質疑,她反唇相譏。她要的從來不是公正,而是絕對的勝利——哪怕真相站在對面,她也要把對面打哭。
可互聯網從非法外之地,公眾記憶更不會清零。今天發一句“不要逼我”,就能抹去昨天的罪責?
公眾或許會被一時情緒帶偏,但時間終將篩出真相。當一個人反復用“受害”外衣掩蓋加害事實,她的每一次發聲,都不再是吶喊,而是自曝其短。
魯迅說:“辱罵和恐嚇,絕不是戰斗。”
而楊某媛的“戰斗”,恰恰建立在辱罵、恐嚇與謊言之上。她以為自己在操控輿論,實則早已被自己的表演反噬。每一次強調“我情緒不穩定”,都在提醒世人:這個人,從未敢面對真實的自己。
![]()
最后想說:真正的強者,敢于正視錯誤、坦然認錯。而靠威脅別人“讓你哭”來維持尊嚴的,不過是紙老虎罷了。
肖同學已經用法律贏了第一局,接下來,該是社會用良知守住底線的時候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