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出名了!
不止中國,連全世界都知道了!
11月1日,中國科學院對外證實,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牽頭打造的2兆瓦液態燃料釷基熔鹽實驗堆,近期成功完成釷鈾核燃料的首次轉換。
誰能想到,一座藏在甘肅戈壁灘上的實驗堆,突然間就把中國科技送上了全球能源舞臺的C位。
這不是小打小鬧的試驗,而是全球首次實打實的技術突破,直接把歐美幾十年來的核能老路甩在了后頭。
全世界都看明白了:這回,中國是真的玩出了新賽道。
鈾堆玩了七十多年,歐洲美國也算是把它折騰得夠本了,但問題是,鈾少、貴、危險、廢料還處理不了。
美國大部分的鈾要靠進口,歐洲去年甚至因為哈薩克斯坦出口收緊,鈾價暴漲了40%。
法國電力公司一個采購合同,就多掏了20億歐元。
反觀中國,釷資源儲量全球第一,占了七成多,關鍵是,這東西以前當做稀土開采的邊角料扔了,現在卻成了“新能源黃金”。
甘肅武威的這座實驗堆,從臨界到滿功率運行,再到完成釷鈾燃料轉換,步步穩扎穩打,沒一個環節掉鏈子。
中科院還曬出了數據:1噸釷能發的電,相當于350萬噸煤,環保、安全、低成本,全世界都盯上了。
最難的地方,其實不是搞個反應堆,而是熔鹽這種700℃高溫液體怎么封得住。
60年代美國試過,但最后被材料腐蝕問題搞黃了。
中國工程師在這上頭死磕十年不松手,現在已經把泄漏控制在每小時1微克以下,直接攻破了當年美國爬不上去的那道墻。
美國也不是沒想過“回來玩熔鹽堆”。
2025年,美國能源部確實宣布要重啟熔鹽堆計劃,但進度一看,至少還得追中國五年。
而且美國的鈾資源問題壓根沒解決,拜登時期啟動的“鈾資源安全協議”,特朗普再次上臺后也沒法變出礦來。
歐美核電這幾年成本連年飆升,再加上地緣政治問題,烏克蘭危機、哈薩克斯坦局勢,都讓西方在能源上越來越吃緊。
釷基堆的出現,相當于中國給全球核能領域扔了一顆“技術震撼彈”。
釷堆相比傳統核反應堆的優勢,不只是發電效率高,最大不同是,釷轉化成的是鈾-233,裂變后產生的廢料少了90%,半衰期從幾十萬年縮短到三百年。
這意味著,未來核廢料不用再深埋幾萬年,也不用擔心泄漏影響子孫后代。
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專家都說了,這是“核能安全的革命性進展”。
再厲害的技術也得靠資源撐得住。
中國的釷儲量,不光數量多,而且容易提取。
白云鄂博的稀土礦,就是個天然的釷倉庫,成本便宜、供應穩定,不需要靠別人臉色吃飯。
相比之下,澳大利亞、哈薩克斯坦這些傳統鈾出口國,未來恐怕要被邊緣化。
技術上,中國的突破也不只是熔鹽堆本身。
為了這個項目,材料科學、工程制造、自動控制多個領域聯動,特別是耐高溫合金的突破,直接讓美國幾十年沒解決的問題,在這片戈壁灘上被中國人一舉拿下。
更關鍵的是,中國早在2011年就把釷基熔鹽堆列入國家能源戰略,后續的臨界,再到現在的燃料轉換成功,2030年前還要建10兆瓦和100兆瓦級別的示范堆。
這不是一時興起,是一步一腳印的國家級戰略工程。
誰掌握能源,誰就掌握了經濟的主動權。
過去幾十年,西方靠著油氣和鈾資源,在全球能源市場里說一不二;現在,中國用釷技術直接改寫游戲規則。
特別是釷堆設計不需要高壓容器,適合部署在干旱、偏遠、資源貧瘠的地區,比如戈壁灘、鹽堿地,甚至沙漠。
這種布局方式,不只是發電,還能推進制氫、工業供熱、區域經濟一體化。
美國媒體開始算賬了,如果未來釷基堆商業化,歐美可能不得不購買中國的技術授權,或者干脆進口整套設備。
到那時候,中國不僅掌握了能源技術的主動權,還可能主導釷能源的國際標準制定。
想想看,幾十年來,全球核能技術的指南針一直在美國實驗室里,現在這個方向盤,正在悄悄轉向東方。
這一次,中國不是跟著跑,而是自己開了一條新路。
從技術路線選型,到材料瓶頸突破,再到成功運行與燃料轉換,每一步都站上了全球核能科技的最前沿。
歐美還在為鈾資源焦頭爛額,中國已經在釷賽道上越跑越快。
這不僅是一次能源技術的彎道超車,更是一種戰略定力的勝利。
甘肅戈壁灘上的那抹橘紅色,不只是熔鹽的顏色,也是中國能源未來的底色。
火種已經點燃,世界正在重新審視一個問題:誰才是下一個能源時代的領跑者?
信息來源:我國核能科技新突破,有望打破核電對鈾依賴!每日經濟新聞2025-11-02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