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曾經在全球舞臺上風光無限的歐洲,如今竟被英媒調侃成了“熊孩子”?
![]()
這話出自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員賈南·加內什(Janan Ganesh),這真不是搞笑段子,他是帶著幾分無奈和幾分真實的比喻。
“歐洲就像一個仰頭張望的孩子,看著中美兩個父母在自己的頭頂上爭執不休,只能瑟瑟發抖。”
![]()
從曾經的“三巨頭”、規則制定者,到如今被邊緣化的參與者,歐洲的“角色退化”其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英媒所謂“像孩子看父母吵架”,聽起來輕松,但背后折射出的是歐洲在安全、資源、戰略上都陷入了多重焦慮。
安全靠別人,底氣自然不足
歐洲的戰略焦慮,表面看是被中美兩國“無視”,實質上是自己這些年“養成了毛病”。
長時間依賴美國的軍事保護,導致歐洲在真正需要獨立判斷和行動的時候,反而束手束腳,失去了主動出擊的能力。
![]()
拿德國來說,經濟上世界領先,軍事上卻長期投入不足。國防預算常年偏低,裝備更新緩慢。
法國雖有核力量和航母戰斗群,但也面臨維護成本高、資源分散的問題。東歐一些國家在面對外部安全壓力時,甚至主動請求美軍長期駐扎,把防務安全徹底交了出去。
這些年,歐洲人習慣了把精力都放在經濟發展、社會福利和氣候目標上,對國防戰略投入不夠,結果就是一旦國際環境發生變化,就容易手忙腳亂。
尤其在中美之間出現結構性對抗后,歐洲很難在軍事上形成有效的獨立應對機制。
而美國也并不是白做保護傘,它在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時,也會順勢提出各種要求。
![]()
例如,希望歐洲配合其在科技領域對中國進行限制,一些關鍵技術、設備出口也因此受到了干預。這樣一來,歐洲在安全上靠別人,在決策上卻不能自主,這種被動局面,自然讓人發慌。
過去歐洲還能靠聯盟維持統一立場,現在連內部意見都很難整合。
在這種背景下,歐洲想要在國際事務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就必須正視自身在安全上的短板,不能再一味依賴外部力量。
資源被掐脖,經濟有點發涼
除了安全,歐洲在資源上的依賴問題也越發明顯。尤其是面對中國掌握的關鍵原材料,比如稀土和新能源金屬,歐洲的供應鏈顯得格外脆弱。
![]()
近幾年,中國在保障本國發展需求的同時,對資源出口加強管控,這一變化直接讓歐洲一些高科技產業措手不及。
電動車、風能、太陽能這些綠色產業,是歐洲近年來大力發展的方向,但這些產業背后的原材料很多都來自中國。
一旦原材料供應不穩,整個產業鏈就會出現停擺風險。這不是小問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
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沖突爆發后,歐洲能源危機加劇。為了替代俄羅斯的天然氣,歐洲不得不以高價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成本大增。
這對本已承壓的制造業、交通業是一大沖擊,也讓歐洲的綠色轉型計劃進展大打折扣。
![]()
再看汽車產業,德國一些老牌車企因為電池材料受限,股價出現波動,企業高層也頻頻呼吁政府與中國保持穩定關系。可見,中國不光是全球產業鏈的重要一環,更是歐洲經濟穩定運轉的關鍵伙伴。
在這樣的背景下,歐洲一邊對中國加強審查和限制,一邊又不得不依賴中國的資源和市場。這種“兩頭不討好”的局面,不但削弱了政策的連貫性,也讓企業陷入不確定的經營環境中。
如果歐洲不能盡快在資源供應上建立更穩定的合作機制,繼續被動地“等米下鍋”,那在全球競爭中將會失去更多主動權。
戰略態度模糊,信譽逐漸流失
面對中美競爭,歐洲不少國家在戰略態度上表現得搖擺不定。
![]()
一方面強調自身的獨立性,另一方面又在關鍵時刻選擇靠向美國。這種模糊不清的姿態,不僅難以贏得信任,也讓外界對其戰略判斷產生疑問。
歐盟內部也并不團結,德法等大國希望以務實姿態與中國保持合作,強調共同利益,推動經貿往來;而一些東歐國家則更傾向于緊跟美國政策,對中國采取更強硬的立場。
這種分歧直接削弱了歐盟在對外事務中的整體效能。
更復雜的是,歐盟將中國同時定義為“合作方、競爭者、制度性對手”,這三種角色疊加在一起,導致政策工具出現自我矛盾。
一邊對中國電動車加稅,一邊又想在新能源電池領域合作,政策前后不一致,外界自然難以理解其意圖。
![]()
美國方面則不斷施加壓力,要求歐洲在關鍵議題上明確立場,比如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限制。
像荷蘭就因為受到美方影響,對部分關鍵設備的出口設置了障礙,結果在經濟上受損,政治上也陷入兩難。
這種左右搖擺的做法,不但沒有贏得兩邊好感,反而加劇了自身的戰略孤立。想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需要清晰的戰略規劃,而不是臨時抱佛腳的應付。
如果歐洲不能在戰略定位上形成統一、穩定的思路,未來在全球格局中的分量只會越來越輕。
結尾:該長大了,別再等人喂飯了
《金融時報》用“熊孩子”來形容歐洲,其實是一種提醒,不是嘲諷。過去依賴別人保駕護航的日子也許過得輕松,但當全球局勢發生劇變,誰都得學會自己站穩腳跟。
![]()
歐洲有豐富的歷史積淀,也有強大的制造能力和科研基礎,只要愿意整合資源、推進改革、擺脫依賴,是有條件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爭取更大空間的。
關鍵在于,敢不敢真正走出舒適區,不再做那個“看父母吵架”的孩子,而是成為能獨立發聲、有所作為的成熟力量。
中國始終主張平等互利、合作共贏,也愿意同包括歐洲在內的各方一道,推動構建穩定、公平、包容的國際秩序。但合作需要誠意,也需要信任。
如果歐洲總在“邊走邊看”,猶豫不決,最終可能連談判桌的位置都難保。
歷史不會等人,機會也不會給太久。是繼續依賴他人,還是主動出擊、掌握主動?答案,得歐洲自己來給。
![]()
未來的路不會輕松,但只要愿意改變,哪怕起步慢一點,也不會被時代拋下。只要別再發抖,別再猶豫,歐洲還是有機會翻篇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