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可持續投資真是火得一塌糊涂,ESG這個詞直接成了金融圈的流量密碼,簡單說,就是把錢投給那些環保、對員工好、運營規矩的企業。
本來這事兒順風順水,沒想到最近卻因為國防產業鬧起了大爭議,以前提到ESG投資,國防企業那是妥妥的"黑名單"選手。
它們跟煙草公司、化石燃料巨頭一樣,因為和和平理念相悖,被大多數道德基金拒之門外,2022年初歐盟還有份報告,直接建議把武器投資歸為"社會有害"項目,不讓它進合規的基金池。
![]()
本來大家都覺得這規矩板上釘釘,沒人會質疑,誰能想到,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這一切都變了。
安全突然成了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沒了和平穩定,再談環保、民生都是空談,公眾和投資者的想法開始轉變,大家慢慢意識到,國防力量或許也是可持續發展里不能少的一環。
俄烏沖突敲警鐘,國防在ESG里的身份變了
最先動手調整的是各國政策,德國直接把國防產業拉進了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隊伍里,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
瑞典最大的銀行SEB更有意思,以前打死不讓旗下基金碰軍工,烏克蘭戰爭一爆發,立馬改了規矩,允許選擇性投資國防領域。
銀行自己也說了,這都是地緣政治變了逼的,歐盟委員會在2025年3月又添了一把火,推出"歐洲再武裝計劃",打算未來四年湊8000億歐元砸在國防上。
本來想這計劃一出來,國防能不能進ESG該有個準話了,后來發現根本不是那回事,歐盟至今沒明確說國防投資符合可持續金融標準,這可把企業和金融機構坑慘了。
![]()
大家摸著石頭過河,一會兒能投一會兒不能投,混亂得不行,我之前一直覺得ESG的標準挺清晰,現在才發現全是模糊地帶。
以前覺得國防和道德投資八竿子打不著,現在地緣局勢一緊張,反倒成了爭論的焦點。
這背后其實是大家對"負責任投資"的理解在變,安全和可持續性開始綁在一起,再也不能分開看了。
![]()
全球ESG資產規模眼看著就要漲,預計2030年能到40萬億美元,規模越大,問題越突出,不同ESG服務商的標準差得不是一點半點,同一個企業,這家給高分,那家可能就給低分。
本來想靠這些標準幫投資者避坑,結果反而讓大家更迷茫,不知道該信誰的。
ESG投資水很深,投資者該怎么避坑
除了國防的爭議,ESG投資還有個大麻煩,就是不同地方的價值觀差太多,在這個國家算道德的事,到了另一個國家可能就沒人認可。
![]()
就像東南亞的大型水電項目,本來是為了搞低碳能源,符合環保要求,可偏偏要讓原住民搬家,馬來西亞的巴貢水壩就是這樣,淹了大片土地,近9000人被迫離開家園。
這環保是達標了,可社會責任這塊卻拖了后腿,你說這項目算符合ESG標準嗎,更讓人頭疼的是"洗綠"亂象。
有些企業嘴上喊著環保、負責任的口號,實際做的卻是另一套,本來想通過ESG篩選出優質企業,結果反倒讓一些投機分子鉆了空子,破壞了整個行業的公信力。
![]()
監管機構雖然在管,但想徹底根治,怕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普通投資者來說,最無奈的還是信息不透明。
買了ESG基金,卻不知道里面有沒有國防企業的資產,基金文件里壓根不明確說,想查都沒地方查。
投資者想確保自己的錢投得符合道德觀念,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如此看來,投資者也不能光等著行業規范,自己得主動想辦法。
![]()
首先得要求基金公司給更清晰的報告,尤其是那些軍民兩用技術、核能這些有爭議的領域,必須說清楚。
然后多問問基金對國防、軍火行業的態度,看看它們怎么平衡短期的地緣政治和長期的環保目標。
最重要的是,得看看基金的道德立場和自己合不合拍,別投了之后才發現理念不合,毫無疑問,現在的ESG投資早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事了。
![]()
把國防納入責任投資,看著矛盾,其實反映出這個框架正在跟著世界的變化進化,以前只關注環保和民生,現在必須把安全也加進來。
世界越來越復雜,責任金融的規矩自然也得跟著變,資本的流向,其實就是大家對安全和未來的選擇,當戰爭和氣候危機同時出現,我們對"負責任投資"的定義,也得更誠實、更全面。
國防該不該進ESG,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它提醒我們,責任投資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得跟著時代的腳步不斷調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