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的一場采訪里,74歲的張紀中坐在鏡頭前,談起二十多年前拍《水滸傳》的日子,語氣里帶著股舊時光的厚重。“那部戲拍了3年8個月,我總共賺了七八萬塊錢。” 他抬手比劃著,眼神掃過遠處,像是又看見當年的片場。
![]()
這話擱現在聽著有些不可思議。要知道,如今一部成本百萬的微短劇,拍攝周期往往不過5天,主演片酬就能輕松過萬。但在張紀中記憶里,90年代的劇組從沒人算過這筆賬。
“那個時候李雪健5000元一集,大家都是為了理想而戰,誰也沒考慮掙多少錢。”
他提到的李雪健,那時早已是圈內響當當的實力派。早年間拍《渴望》,整部劇下來連獎金才拿八千塊;后來演《焦裕祿》,為了貼合角色啃了一個月白菜幫子,減重二十多斤,電影以3毛錢一張票賣出1.3億票房,他也只拿了六千片酬。
![]()
有次被新人質疑 “四天拿幾十萬片酬”,李雪健只是平靜地說起這些過往,直到撒貝寧忍不住替他發聲:“你只惦記別人拿多少,看不見自己手里的夢想。”
這種“為理想而戰” 的狀態,貫穿了《水滸傳》的拍攝全程。3年多時間里,劇組輾轉大半個中國取景,演員們跟著劇情學騎馬、練武術,冬天泡在冰冷的河水里拍戲是常事。
可當話題轉到當下的短劇,張紀中的語氣陡然變了。“現在拍短劇哪為了理想?全是為了人民幣。”
![]()
這話并非空穴來風。根據《2025年微短劇階段性發展報告》,如今短劇市場規模已突破634億元,用戶達6.9億人,但題材同質化、套路化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早期一萬塊就能拍的短劇,現在成本飆升到五六十萬甚至上百萬,可錢大多砸在了投流和演員片酬上,劇本打磨卻常常只花一個多月。有從業者直言,行業核心模式就是 “低成本內容+高買量投流+即時付費轉化”,至于內容價值沒人真的關心。
![]()
有意思的是,采訪中被問到網傳“身家300億” 的說法,張紀中自己先笑了:“短劇里的主角比這有錢多了。”
他坦言自己就是個普通導演,“生活過得去,但遠沒到想買飛機就買飛機的份上”。這份清醒,倒和當年拍《水滸傳》時的心態遙相呼應 —— 那時不為錢,現在也沒把錢當評判標準。
其實并非所有短劇都在走“快錢” 路線。國家廣電總局推出 “跟著微短劇去旅行” 計劃后,不少團隊開始和文旅景區合作,《傲嬌村長來自斯坦福》用5天拍完,卻打磨了一個多月劇本,最終收獲500萬熱度。
![]()
但這樣的案例終究是少數,張紀中吐槽的 “人民幣導向”,仍是行業主流。
回望《水滸傳》那些日夜,李雪健們拿著5000元一集的片酬,卻拍出了流傳二十多年的經典。而現在的短劇市場里,634億的規模背后,能被記住的作品又有多少?張紀中沒說答案,但他那句 “為理想而戰”,早已把對比擺得明明白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