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特朗普亞洲行,促成“吉隆坡和平協議”緩和泰柬沖突,但更像外交秀。與東盟簽署貿易協議,關稅平均19%,東南亞承諾購買美國產品、開放市場。關鍵礦產諒解備忘錄納入東南亞稀土資源,美方削弱中國稀土供應鏈主導地位。東南亞國家在中美夾縫中左右逢源,談不上向特朗普低頭,通過取舍獲得各自的利益平衡而已。
![]()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短短幾天的亞洲之行中,成功地讓東南亞國家簽署了貿易協議和關鍵礦產合作協議,同意美國對這幾個國家出口的商品征收平均19%的關稅,并承諾購買美國產品,以及初步保證不會禁止或限制向美國出口稀土資源。不少人認為,面對無可替代的美國市場和美國的軍事實力,東南亞國家向美國總統低頭了。
對特朗普來說,沒有什么比達成有利的交易、獲得榮譽以及被奉為救世主更讓他心動的了。10月26日星期日早上在吉隆坡機場,美國總統特朗普意氣風發地走下空軍一號,精神抖擻地開始了亞洲之行。
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機場的紅地毯上,現場的樂隊奏起大馬的傳統音樂,他甚至隨著節奏跳了幾秒舞步,還臨時打破外交禮節,邀請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易卜拉欣一起坐上那輛被稱為“野獸”的總統專車。
表面上,這是一場充滿友好氣氛的訪問;但在熱鬧的背后,卻隱藏著一場關于關稅、貿易、稀土和地緣政治的刀光劍影的較量。東南亞國家談不上向特朗普低頭,只不過在相互交易中,通過取舍各取所得,獲得各自的利益平衡而已。
一份典型外交秀的“吉隆坡和平協議”。
![]()
特朗普此行的第一站就是出席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東盟-美國峰會。峰會的勢頭甚至壓倒了主要會議——東盟峰會。
在會議現場,特朗普高調主持了柬埔寨與泰國的“和解儀式”,并把那份協議命名為“吉隆坡和平協議”。他稱這是一項“邁向和平的偉大成就”,甚至宣稱“這是本世紀東南亞最重要的一步”。
一個萬里之遙的國家插手龍國兩個鄰國的短暫沖突,還平息了他們之間的沖突,此事發生在美國聯手英國打擊了盤踞在柬埔寨多年的太子集團和太子集團的臺前老板陳志,一時間美國對東南亞的影響力似乎風頭無倆。
不過,細看內容,這份所謂的“和平協議”其實只是兩國的一份聯合聲明。泰國要求柬埔寨撤出邊境的重型武器,清除地雷,打擊跨境詐騙,并遣返長期滯留在泰國的柬埔寨難民。
東盟方面決定派出觀察員監督執行,但泰國方面已經明確表示,在對方沒有實際行動前,不會重新開放邊境,也不會釋放18名柬埔寨戰俘。根據泰國外交部的一份聲明,泰國僅在“既定措施開始實施”的情況下才會同意釋放18名柬埔寨戰俘。
泰國和柬埔寨兩國是否真的會落實這份和平協議,恐怕還要打個問號。這顯然讓“吉隆坡和平協議”沒有那么重要了。所以說,這份“和平協議”更像是一場外交秀——舞臺光鮮,掌聲熱烈,但內容空洞。
實打實的關稅和貿易框架協議,東盟代價不小,美國獲利頗豐。
![]()
然而,“吉隆坡和平協議”并非特朗普亞洲行第一站東盟峰會的唯一“成果”。特朗普取得的真正的成果是貿易。
不可否認的是,特朗普成功地說服了包括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和越南在內的幾個東南亞國家,并與他們簽署了新的關稅和貿易框架協議,正式確立了此前特朗普宣布的19%的關稅。在東盟集團中,除新加坡的出口關稅僅為10%以外,大多數東盟國家的出口商品都將被美國征收平均19%的關稅,并必須允許美國產品免稅進入其市場。只有越南的關稅稍高,為20%。
特朗普在東盟峰會上公開表示:“美國是東南亞百分之百的伙伴。”這話聽上去頗有安撫的意味,但東南亞國家領導人心里都很清楚,這份“伙伴關系”的代價并不便宜。
此次越南簽署的采購承諾涵蓋價值超過109億美元的美國航空航天和農產品。對美貿易順差排名第二的東盟國家——泰國,則承諾每年進口價值超過26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能源和航空航天產品。
但東盟各國又不得不付出這些代價。因為美國是東盟國家最優質的出口市場和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是來自美國的貿易順差為東盟國家帶來了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平衡和貨幣幣值的基本穩定,沒有美國,東盟便無法填補與中國貿易的巨額逆差。
![]()
2024年,美國與東盟的貿易總額高達4768億美元,其中東盟對美出口3523億美元,從美國進口僅1245億美元,貿易順差達2277億美元。
同一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總額高達9823億美元,其中東盟對中國出口3958億美元,是對美出口的1.1倍;但從中國進口達到5865億美元,是從美進口的4.7倍;對中國貿易逆差達1907億美元。
越南是最典型的例子。
越南是對美貿易順差最大的東盟國家,在2017年至2024年間,越南憑借中美貿易戰的機會,吸引了大量中國工廠搬遷到越南,對美出口大幅增加。短短七年時間,越南對美貿易順差幾乎翻倍,達到1230億美元。現在,美國開始對越南的產品征收20%的關稅,這無疑將削弱越南的競爭力。
同樣受到波及的還有馬來西亞和泰國。兩國雖然長期依賴出口,但現在都不得不簽下對美不平等的貿易協議。
“關鍵礦產”諒解備忘錄有利于美國領導的發達國家獨立的稀土供應鏈復建和穩定。
![]()
讓觀察人士感到意外的是,美國在吉隆坡分別與馬來西亞、泰國和柬埔寨簽署了三份內容涉及“關鍵礦產”的諒解備忘錄,而且,未來可能還會簽署更多的類似的協議。
美國與馬來西亞、泰國和柬埔寨簽署的相關的“關鍵礦產”諒解備忘錄不僅涵蓋稀土的出口,還包括與稀土的提取、分離和回收相關的技術、設備和工藝的合作。在這三個國家中,稀土資源最豐富、涵蓋17種稀土元素的馬來西亞明確承諾:“不禁止或限制向美國出口關鍵礦產或稀土”。
馬來西亞的不會禁止或限制向美國出口稀土的承諾,在國際政治上具有相當微妙的意義。因為就在十月初,中國宣布對稀土出口進行新一輪擴大的穿透式限制——不僅限制原料出口,還包括相關技術與設備。
![]()
非常敏感的是,一方面,早在2023年9月馬來西亞政府宣布,當局將禁止稀土原料出口,以免這類戰略資源遭無限制的開采及出口而流失,全面規劃稀土領域從開采、加工及出口一體化工業生產模式,確保馬國在稀土領域的最大收益。澳大利亞萊納斯也只能在馬來西亞投資稀土精煉工廠,將馬來西亞的稀土礦加工精煉為稀土元素后才能出口。但在上周與美國簽署的稀土合作協議中,明確承諾“不禁止或限制向美國出口關鍵礦產或稀土”,單獨向美國開綠燈。
另一方面,馬來西亞主權財富基金—國庫控股公司(Khazanah Nasional)正在與一家中國國有企業洽談在馬來西亞建設一座稀土精煉廠。起初這家國企要求與馬來西亞合作,進口馬來西亞的稀土礦原料,但被馬來西亞拒絕,明確表態只接受在馬來西亞建設經營稀土精煉廠的合作模式。
![]()
但我國商務部、科技部早在2023年12月21日便公布了《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的公告。將“稀土的提煉、加工、利用技術”列入禁止出口部分,其中,具體涉及稀土萃取分離工藝技術;稀土金屬及合金材料的生產技術;釤鈷、釹鐵硼、鈰磁體制備技術和稀土硼酸氧鈣制備技術。
禁止稀土技術出口的目的是維護我國稀土主導地位,加大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重建戰略原材料供應的難度,讓西方在這場“稀土供應競爭”中受到阻礙。
這一限制導致中馬的稀土合作洽談至今沒有結果。
也就是說,馬來西亞同時在與兩大強國打交道——一邊簽給美國稀土供應保證,一邊與中國合作稀土精煉項目。但前者毫無障礙,后者困難重重。
這種“左右平衡”的外交,在東南亞并不少見。畢竟,雖然包括金融市場的投資在內,美國是該地區最大的投資者,但中國又是東盟國家的主要貿易伙伴,誰也得罪不起。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對東南亞國家的這一系列舉動的目的非常明確:試圖削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讓生產鏈更多分布在其他國家。
特朗普在東盟峰會取得的這些“階段性勝利”,不僅增強了他的貿易籌碼,無疑也增強了他的政治籌碼。
【作者:徐三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