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上為廣告信息
鐵牛轟鳴,黃土翻滾,豐收時節的威寧機械化馬鈴薯種植基地上一片繁忙。金黃的馬鈴薯破土而出,映照著農戶的笑臉。
“以前種洋芋,靠的是一把鋤頭一身汗。”站在雙龍鎮紅光村的田埂上,畢節市農投機械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歡, 還記得父輩們彎腰刨土的日子。
![]()
如今,得益于機械化種植的推廣,威寧馬鈴薯產業正在煥發新的生機。
“我們威寧人離不得洋芋,小時候讀書一天三頓都要吃。”這份刻在味蕾記憶里的深情,成了馬歡創業的最初動力。
![]()
曾經辦過汽修廠、當過村黨支部書記的他,心中始終藏著一份對鄉土的牽掛。“我們威寧有種植高質量馬鈴薯的自然優勢,我想提高產量,讓大家離不開的美食也成為致富果。”
懷著這樣的愿景,2021年,馬歡牽頭創辦畢節市農投機械服務有限公司,開啟了農業現代化的探索之路。
![]()
然而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三座大山”橫在面前。
“在最困難的時候,多虧了人社部門的幫助。”馬歡回憶,人社部門不僅帶來了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貸款,還在人才培訓上給予了很大的支持,解決了公司的燃眉之急。
![]()
隨后,馬歡開始著手解決技術難題。威寧山多坡陡,大型農用拖拉機(簡稱農機)在這里“水土不服”。
他帶領團隊走遍全縣41個鄉鎮調研,首批引進178臺套適合山地的農機設備,創建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種植示范基地,從耕、種、管、收四個環節實現全程機械化。“我們要讓鄉親們看到,‘鐵牛’比耕牛強在哪里。”馬歡說。
三年來,馬歡的企業在雙龍、觀風海、麻乍等鄉鎮成功創建了1500畝試驗示范基地,有效帶動了當地農機現代化的應用推廣。
![]()
“現在走在我們雙龍鎮的山上,看不到一頭耕牛。”雙龍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鎖華美介紹,耕牛變“鐵牛”的轉變得益于農機社會化服務的全面推廣,目前全鎮服務推廣率達到90%以上,每畝種植成本從原來的2500多元降到1300多元,平均畝產從3000斤提升到5000斤左右,畝均增收40%以上。
為了讓機械化變革持續深入,馬歡創新性推出“農機+農技”服務模式,創辦了農機農藝培訓中心,與科研院所合作,培養既會開車又懂種植的“新農人”。
![]()
目前,企業已累計培訓300余名農機手,在10個鄉鎮建立農機服務合作社,公司服務范圍已覆蓋10畝土地。“哪個片區需要機械化作業,我們就近調動,及時為老百姓服務。”馬歡說。
這種創新模式不僅改變了生產方式,更實實在在地改善了農民的生活。雙龍鎮紅光村村民馬波就是受益者之一。
![]()
“之前在外打工,回到老家后學習考取了農機駕駛證。”馬波欣喜地與記者分享,“我在基地開農機一天200塊錢,自家還種了10多畝洋芋,年收入有20萬左右,比在外邊打工強太多了。”
![]()
如今,馬歡的企業已形成以農機推廣為引領,以馬鈴薯生產、收購到深加工、電商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推動威寧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
![]()
“用青春服務‘三農’,把美味帶給大眾。”這是公司的口號,也是馬歡的初心。看著越來越多的村民開著農機在田間馳騁,威寧洋芋通過電商平臺走向全國,這個90后創業者更加信心滿滿。
來 源:微信公眾號“云上畢節”
編輯:馬召鳳 ▏責編:李云俠 ▏編審:何 歡
終審:趙 杰 ▏監制:馬勛勇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