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郵報》11月2日文章,原題:印中恢復直航航班,雙邊關系能否再次起飛?副題:印度和中國(內地)時隔5年后恢復直航,這給印度商界帶來希望,但人們對兩國關系解凍能深入到何種程度仍存疑慮多年來,瓦倫·凱迪亞每年都會前往中國4次,為他在古吉拉特邦的塑料生產企業購買注塑機。隨著疫情暴發、印中發生邊境沖突,兩國之間停飛商業航班,凱迪亞不得不改用更昂貴的印度機器。5年多后,隨著直航航班終于恢復且雙方逐漸推進簽證談判,這名印度商人又看到了希望。美國加征的關稅導致他對美國零售商的出口業務遭受沉重壓力,但他表示有可能通過恢復使用中國機器來消化部分成本。打算明年3月乘飛機前往中國的凱迪亞說:“對中國的依賴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恢復。我們本應是并肩而戰的兄弟。”
印中恢復直航,許多人希望這將為雙邊關系翻開新篇章。但仍有人心存疑慮,不確定印度愿在多大程度上放寬對中國公民的簽證限制并鼓勵中國投資。關系惡化前,兩國之間的空中客運業務蓬勃發展。當時,航班上坐滿貿易商、制造商、軟件專業人士和成千上萬名印度學生。印度企業承擔了新德里政府限制措施導致的部分成本,無法邀請中方技術人員乘機赴印度安裝和維護中國制造的機器,這些機器生產從智能手機到紡織品在內的各種產品。一家光伏組件制造公司的創始人米塔爾說:“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將一直在技術上高度依賴中國。”
專家表示,在經歷長期冷淡后,兩國關系升溫需要時間和真正的政治意愿。一些印度人擔心,印中關系相對解凍,可能導致印度更加依賴中國,不再專注于國家能力建設。但許多印度人希望回到一個更加開放和易于交流的時代。“我們必須了解彼此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阻止摩擦。”早在2008年就以學生身份前來中國、如今在中國某科技巨頭工作的古普里特·辛格說,“這并不容易,但正如中國俗語所說,辦法總比困難多”。維卡斯·亞達夫經營著一家線軸制造企業,讓他感到沮喪的是,在印度仍有些人兜售“中國威脅論”,并“錯誤地認為他們(中國)正阻止我們的發展”。過去兩年來,亞達夫曾6次輾轉赴華采購自動化設備,他希望更多印度人能夠看到,將中國視為經濟伙伴會帶來多少好處。他舉例說,中國車企比亞迪本來可以擴大在印度的業務,但在處處碰壁后轉向巴基斯坦,“別人會贏,我們會輸”。
?越來越多的印度分析人士得出相同結論,說中國投資可以幫助印度減少不斷增長的貿易逆差,并隨著時間推移助力印度國內制造業發展。一家幫助全球公司在印度制造和采購零部件的供應鏈企業的聯合創始人拉胡爾·夏爾馬坦言:“合資企業是將這些能力融入我們生態系統的好方法,這是一條通往自給自足的道路。”(作者卡麗什瑪·梅赫羅特拉等,丁玎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