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說‘愉悅園’11月就能逛了,以后下樓走兩步就能歇腳、看風景,太方便了!”近日,觀山湖區觀府壹號小區居民對家門口正在建設的口袋公園充滿期待。這座以“春暖觀魚躍·秋高聽鹿鳴”為主題的公園,雖僅4600平方米,卻承載著居民對“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幸福向往,而它的建設,正是貴陽以生態賦能民生、用公園串聯幸福的又一實踐。
新園將啟:小空間承載大幸福
“愉悅園”位于觀山湖區觀悅街與金陽北路交叉口東南側,緊鄰觀府壹號小區。其選址充分考量公共交通銜接、居民小區出入口便利性及周邊學校、商超等人流密集點,將精準填補觀山湖區北部口袋公園服務半徑空白。目前項目已現雛形,施工正緊鑼密鼓推進,除主題景墻外,環形園路、無障礙通道與小區出入口休憩區同步建設,未來這里不僅是散步歇腳的去處,更將成為鄰里交流、親近自然的“綠色驛站”,預計11月中旬正式免費對外開放。
全域織綠:從“見綠”到“享綠”的幸福升級
不止“愉悅園”,貴陽的每一座公園都在書寫“生態惠民”的故事。
觀山湖區小龍井山中心公園:此前因年久失修設施老化,存在安全隱患,經過一個月精心翻修維護,已于2024年6月12日重新開放。9.4萬平方米的園區內綠化率高達95%,林木蔥蘢如“天然氧吧”,呼吸間滿是負離子。居民沿蜿蜒步道登山,既能觸摸滿目蒼翠、感受自然野趣,登頂時還能俯瞰城市繁華,“走在公園里,仿佛煩惱都被綠意過濾掉了”——這句感慨,正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共同感受。
白云區馬鞍山公園:2023年起,馬鞍山公園作為城市公園綠地開放共享試點,6000平方米的林下開放共享綠地成了游人踏青的熱門地,每日8:30至17:00向市民開放,大家可搭帳篷、席地而坐、奔跑嬉戲。“以前草坪只能遠觀,現在能和孩子在草地上打滾,這種‘摸得到’的綠意最實在。”市民李女士的話道出了“共享綠地”帶來的幸福感。
南明區憶園:位于花冠路的憶園由原來的一片普通綠化改造成口袋公園后,雖面積不大卻“五臟俱全”,植被豐富且四季景致各異——春天繁花似錦,夏日綠樹成蔭,秋天碩果累累,冬季暗香浮動。園內蜿蜒的休閑步道和別致長廊串聯起不同景致,居民漫步其間,在自然變換中收獲簡單的快樂。
截至目前,貴陽已建成各類城市公園334個,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87.92%,“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格局全面形成,“推窗即見綠意,轉角便遇公園”成為市民生活常態。今年年底前,隨著5個小型城市公園的建成,全市公園數量將增至339個,生態福祉將覆蓋更多角落。
生態為筆:繪就有溫度的幸福畫卷
貴陽的公園建設,始終以“民生需求”為核心,讓生態的“顏值”切實轉化為百姓的“幸福指數”。
在規劃布局上,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充分利用山地地形和自然水系,讓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深度融合;在功能設計上,兼顧無障礙通道、休憩座椅、親子空間等全年齡段需求,通過問卷調查、壩壩會等形式“問需于民”,確保每座公園都“功能全、環境美”;在服務升級上,推動城市公園開展綠地開放共享試點,涵蓋云巖區南埡山體公園、觀山湖區閱山湖公園等,打破“綠地只可遠觀”的局限,讓“看景”變成“享景”;在文化賦能上,將地域歷史文化作為“立園之本”,打造“一園一主題、一園一特色”,讓歷史記憶與現代生活交相輝映。
同時,貴陽還構建了“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市民參與”的可持續管理模式,確保公園長效運營、充滿活力。“公園不僅是種樹的地方,更是裝著我們幸福感的地方。”家住觀山湖區的王大爺每天都會去附近公園散步,他的感受道出了貴陽“以綠惠民”的初心——當生態建設與民生幸福同頻共振,每一片綠葉、每一處公園,都成為這座城市溫暖的注腳,讓幸福在綠意中觸手可及。
來源:貴陽生態環境融媒體中心
文丨何瑩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