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長,絞刀轉速突然掉到25轉了!絞刀肯定纏東西了。”一天清晨,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工程現場,“天驊”駕駛室里,三副于淼的喊聲穿透機械轟鳴。監控屏上,代表絞刀電流的儀表來回波動,這座總長113.4米的鋼鐵巨獸突然“卡殼”,沖刺四季度的目標還未完成。
![]()
首遇“攔路虎”
“水下全是廢舊漁網,還有過往船舶遺留的靠幫輪胎!”水手長檢查完絞刀后急聲匯報。作為絞吸挖泥船的“利齒”,1400千瓦功率的絞刀本可啃下硬土,此刻卻被廢舊漁網和輪胎纏滿,拉不動,剪不斷,清理難度十分大。
“用液壓剪和撬棍配合吊車清理!”船長芮海濱盯著監控畫面迅速部署。船員們穿戴好防護裝備,頂著甲板上的海風奔向絞刀平臺。水手長南海龍率先沖到絞刀平臺,用撬棍一點點將纏在葉片上的漁網挑開,鋒利的漁網線劃破手套,手心被勒出紅痕也顧不上擦拭。其他兩名船員緊握液壓剪手柄,隨著南海龍的指令精準發力,“咔嗒” 一聲,最粗的一段鋼絲繩終于被剪斷。歷經2小時連續奮戰,當最后一縷漁網被拉出絞刀,監控儀表上的轉速數值也終于回升到正常區間。
![]()
船長芮海濱在會議室緊急召開工藝研討會,制定下一步施工方案:“上層加大絞刀下放深度,使漁網雜物和硬層同時挖掘,加大絞刀轉速,增加絞刀切割漁網的效果!”芮海濱操控手柄,絞刀緩緩調整深度,如同牙醫補牙般精準找到最佳絞刀下放深度。歷經72小時連續作業實驗,確實減小了漁網纏繞絞刀時間頻率。
再遭“攔腰劫”
正當施工步入正軌,深夜的暴雨中,2號泥泵排壓突然降低,流速增長至每秒6.5米。“距船800米處管線冒出混湯!”輸泥管線是船舶的“血管”,一旦泄露不僅前功盡棄,還可能污染海面。芮海濱立刻撥通項目部應急電話:“管線疑似破裂,請求管線隊支援!” 同時安排二副郭小強帶隊乘小艇排查漏點。
“收到!管線隊攜帶工具和焊接設備,20分鐘后抵達。” 項目部調度員的回復讓船員們松了口氣。雨幕中,郭小強頂著風浪找到漏點——管線接口法蘭處出現15厘米長的裂縫,海水正裹挾泥沙向外噴涌。半小時后,管線隊的工程船準時抵達,管線隊長跳上小艇,查看現場后立刻制定方案:“先拆除這一節管線,再進行對接!”
![]()
眾人迅速分工,管線隊工人用扳手拆卸受損管的法蘭螺栓,螺栓因海水銹蝕牢牢卡死,每擰動一圈都要反復噴除銹劑;錨艇上的起重機則吊著管線緩緩靠近。暴雨模糊了視線,郭小強通過對講機實時協調:“再往左移20厘米,注意避開暗涌!”當備用管線精準對接到位,管線隊長領工人迅速擰緊螺栓,并用扳手反復加固。凌晨5點,管線試壓成功,泥沙重新奔涌著流向吹填區,此時天邊已泛起魚肚白,船員和管線隊隊員們滿是泥漿的臉上露出了疲憊卻欣慰的笑容。
終破“電路關”
“天驊”船突然遭遇新危機——中控系統電路短路,絞刀控制模塊失靈,所有挖掘操作陷入停滯。“電路圖紙顯示,故障點在主配電箱,可能是連日潮濕導致線路老化短路!”輪機長趙亞庭捧著圖紙滿頭大汗。若等岸上維修團隊支援,至少需要3天,工期根本來不及。
趙亞庭帶領電機員和電工鉆進悶熱的配電箱艙室,狹小空間里,他們用萬用表逐段檢測線路,終于發現一處因銹蝕導致的短路點。“必須更換絕緣套管,還要重新焊接接線端子!”電機員屏住呼吸,在搖晃的船艙中精準操作,汗水順著臉頰滴落在電路板上。經過8小時連續搶修,中控系統終于恢復正常。
![]()
甲板上,戰旗在寒風中獵獵作響。芮海濱望著延伸向深海的航道說道:“這一波三折的攻堅,值了!”鋼鐵巨獸的轟鳴與輪船汽笛交織成最美的攻堅樂章。
來 源:“天驊”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