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在重慶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上,第十八屆文華獎獲獎名單揭曉。在眾多優秀作品中,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北京大麥文化傳媒發展有限公司推薦的江蘇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以其獨特的藝術創造力與深刻的文化表達,榮膺文華劇目獎,成為本屆藝術節備受矚目的焦點之一。
![]()
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指導,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學術指導,江蘇省文投集團策劃,江蘇大劇院出品,南京民族樂團聯合出品,黎星工作室聯合制作的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此次受到中國舞臺藝術領域政府最高獎項——文華獎的認可,不僅是對一部優秀舞劇作品的高度肯定,更標志著傳統文化在當代轉化與創新發展道路上邁出了堅實且亮眼的一步。
這場始于六朝古都南京的藝術之旅,如今已綻放全國,走向世界。當古典文學巨著與現代舞蹈語匯相遇,當傳統美學與當代審美交融,一部震撼心靈的現象級作品就此誕生。
榮譽之路:一部舞劇的成長之路與文化遠行
“那里有作者曹雪芹年幼時的記憶,有他字字珠璣鑲嵌起來的金陵賈家,有花團錦簇的金陵十二釵。”中國作協會員、青年作家敖斯汀在重慶觀看了文華獎評審場后如是寫下這段評論。她感嘆道:“民族舞劇《紅樓夢》從南京出發,似乎只有從南京出發才是最適宜的。”
這部植根中華文化深厚土壤的舞臺作品,自問世以來便掀起一股持續的“紅樓熱”。截至目前,該劇已巡演41座城市,登陸50家劇院,完成超400場演出,吸引近60萬觀眾走進劇場,創下“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的觀劇盛況。
在10月15日晚重慶施光南大劇院的演出現場,重慶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黃波見證了感人一幕:演出結束后,觀眾久久不愿離去,演員們一次又一次返場謝幕。“當紅樓的‘情癡’遭遇山城的‘情義’,在劇場空間營造出的觀劇熱潮與情感共鳴中,一場關于命運與情感的集體沉浸得以完美成就。”黃波感慨道。他隨即在評論中抒懷:民族舞劇《紅樓夢》西行入渝,這不僅是一次傳統經典的巡禮,更是一場與現代重慶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和情感共鳴。
這份藝術上的卓越,也獲得了專業領域的認可。2023年,民族舞劇《紅樓夢》榮獲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這一中國舞蹈藝術領域的權威獎項,標志著作品在專業領域獲得了充分肯定。
這段榮譽之路正在不斷延伸。2024年,該劇首次開啟海外演出,在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連演四場,演出票開售即告罄,加演場次也同樣迅速售罄。2025年,這股“紅樓熱”持續升溫,相繼在臺北、香港、澳門等城市成功巡演,在海峽兩岸及大灣區再掀觀劇熱潮。此外,這部舞劇還多次收獲重要榮譽,入選文化和旅游部《2023全國演出市場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十大精品演出項目》,獲得國家級、省級藝術基金資助等。
![]()
江蘇大劇院總經理、民族舞劇《紅樓夢》出品人廖屹,全程見證了這部劇的成長:“時光荏苒,民族舞劇《紅樓夢》自試演出以來,已經走過四個春秋,收獲無數觀眾的喜愛與支持。這正是我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通過藝術的力量,讓更多人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此次摘得文華劇目獎,是新的起點,我們將繼續打磨藝術品質,在全國乃至世界舞臺上,持續傳遞中國故事、綻放中華文化光彩。”
匠心創排:從文學巨著到舞臺藝術的驚艷蛻變
以曹雪芹《紅樓夢》原著為堅實根基,民族舞劇《紅樓夢》摒棄了傳統線性敘事,大膽采用十二幕章回體結構重構經典,聚焦“幻境”“省親”“游園”“葬花”等核心情節,通過肢體語言的象征性與多義性,實現了對原著精神的深度開掘。
中國評協顧問、北京市文聯特約評論家于平在評論文章《民族舞劇 <紅樓夢> :民族舞劇創編的新高度》中指出:“無論從演出獲得的強烈社會反響,還是贏得的業界由衷首肯,說該劇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都不為過。”
該劇集結了國內年輕且一流的主創團隊。青年舞蹈藝術家黎星和李超攜手擔綱導演,與編劇崔磊、李宜橙,作曲趙博,舞美設計胡艷君、燈光/光影媒體設計蕭麗河、服裝設計李昆、造型設計賈雷、多媒體設計楊毅等藝術家共同打造這部藝術精品。
在藝術呈現上,民族舞劇《紅樓夢》多處踐行“少即是多”的美學原則。舞臺以簡約的帷幔、屏風等傳統元素構建起流動的敘事空間,結合光影的虛實變化,營造出“似真似幻”的紅樓意境。
從最初的創作構思,到與觀眾建立情感聯結,舞劇《紅樓夢》的成功不僅在于視覺美學的突破,更在于其能夠跨越時空,與當代觀眾產生深度共鳴,讓經典在新時代持續煥發活力,生生不息。從首演時的滿心期待,到如今“趨于完美”的舞臺呈現,主創與演員們陪伴作品共同成長的歷程,正是這部舞劇強大藝術生命力的最佳見證。
當代共鳴:經典文學與現代審美的深度融合
民族舞劇《紅樓夢》的成功,核心在于實現了歷史文本與當代觀眾的情感共鳴。作品圍繞“青春”“愛情”“命運”等永恒主題展開藝術表達,精準擊中當代觀眾的情感需求,尤其引發年輕群體的強烈反響。在社交媒體上,“紅樓謝幕”相關片段廣泛傳播,許多觀眾留言表示“通過這部舞劇,第一次真正讀懂了《紅樓夢》。”
這種共鳴不僅源于美學上的創新,更來自創作團隊對當代精神訴求的敏銳把握。作品通過舞蹈語匯,將古典文學中的人文關懷轉化為現代人可感可知的情感體驗,完成了經典與當下的精神對話。
“我們不想簡單復述《紅樓夢》的故事,而是希望帶著當下的視角,走進大觀園,用舞蹈語言表達那份青春的熾熱與情感的深沉。”在舞劇摘得文華獎后,導演黎星真誠分享創作初心,“當你足夠真誠地去觸碰傳統、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就能在舞臺上創造出打動人心的藝術夢境,不斷前行。”
導演李超向創演團隊表示感謝,他說:“感謝在創作、演出中一路同行的所有伙伴的付出,我們堅持將傳統文化、文學經典進行當代化表達,終于碩果豐收。民族舞劇《紅樓夢》的成功,是一場又一場全力投入后口碑的積累,也是主創和演員們挑戰得來的結果,我希望它的成長和我們的成長永遠相伴在一起,蹣跚學步也許慢一點,但把每一步走好,也給彼此更多的可能。”
從2023年榮獲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到海外巡演大獲成功,再到如今榮膺文華獎,民族舞劇《紅樓夢》完成了一次次藝術的自我超越。這條從專業認可到市場驗證,從國內贊譽到國際喝彩的卓越之路,彰顯了作品在藝術性、思想性與觀賞性上的高度統一。
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葉飚榮表示,民族舞劇《紅樓夢》獲得文華獎,不僅是榮譽的象征,更是無數幕后工作者心血與才華的結晶。全體演職人員精雕細琢,以當代審美視角和精湛舞蹈語匯,喚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共鳴。作為國有文化企業,江蘇省文投集團將再接再厲,錨定文化強省建設目標,擔負新時代文化使命,踐行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興業的發展理念。同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聚力創作生產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以高質量文化供給服務社會和人民。
文華獎的榮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民族舞劇《紅樓夢》的成功帶給我們啟示,傳統文化的當代轉化,需要的不是對經典的亦步亦趨,而是深入理解其精神內核后的創造性表達。唯有如此,才能在保留傳統精髓的同時,賦予其新的時代生命力。
(中國日報江蘇記者站 蒼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