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某智庫稱:“既然中國可以拒絕進口美國大豆作為反擊手段,韓國也可以不買中國的大白菜”。若韓方真的停止進口,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完全能夠消化這部分產量,不會對國內產業造成實質影響,反觀韓國,情況就緊張多了。
![]()
韓國為什么盯上中國的白菜?答案其實不復雜。韓國人愛吃泡菜這是眾所周知的事,而泡菜的靈魂,正是白菜。
韓國本土的白菜種植面積有限,尤其進入冬季,氣溫驟降后幾乎無法滿足全國需求。因此,每年秋冬季節,中國河北、山東等地的白菜就會大量出口韓國,成為韓國家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韓國真下決心不再進口中國白菜,會發生什么?
中國方面,恐怕連個水花都激不起。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白菜生產國,不論是種植面積還是單產水平,早就遠遠甩開其他國家。
即便韓國市場突然消失,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也完全可以消化這部分產量。更何況,如今的中國消費者早已從“吃飽”過渡到“吃好”,各地涌現出對高品質蔬菜的穩定需求,從社區團購到生鮮電商平臺,白菜在國內的流通效率和消費渠道極度多元化。白菜即使多了點,也難得滯銷。
而反觀韓國,局勢就不那么輕松了。韓國農業受地形、氣候等多重因素限制,農產品自給率本就不高。
特別是白菜這樣對氣候敏感、對土地要求高的作物,在韓國種植成本高到離譜。每年冬天,韓國都會迎來一波“泡菜危機”,白菜價格一飛沖天,普通家庭的泡菜缸都要跟著縮水。
去年韓國媒體甚至報道,有些家庭開始嘗試用蘿卜甚至洋白菜做泡菜,只為了節省成本。這種背景下還說要“停止進口中國白菜”,聽起來更像是情緒宣泄而非政策建議。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韓國每次出現“泡菜荒”時,輿論都會短暫地反思對中國白菜的依賴,但從未真正落實“去中國化”的采購策略。市場規律擺在那兒,只要中國的白菜又便宜又好,韓國就離不開這條供給鏈。
中韓兩國在經貿上的相互依存遠不止白菜這件小事。中韓是彼此的重要貿易伙伴,中國連續多年是韓國最大出口國和進口來源國。
兩國產業鏈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半導體到化工原料,從汽車零部件到電子消費品,都已形成深度綁定。
在這種背景下,任何“以牙還牙”的零和思維,都不可能帶來實際利益,反而容易讓本國企業和民眾承擔不必要的代價。
所以,韓國智庫的這番“氣話”,說得再響亮,恐怕也只是紙上談兵。真正理性的選擇,是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維護合作穩定,而不是試圖用某種象征性的“斷供”來表達政策立場。
白菜不是大豆,韓國更不是美國。大豆背后是戰略資源和全球糧食安全問題,而白菜充其量是一種季節性、高依賴度的民生商品。
靠它來釋放政治信號,只會顯得格格不入。真正有遠見的政策制定者,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增強農業自給能力、提升物流效率、優化進口結構上,而不是打“白菜牌”來博眼球。
從某種意義上講,泡菜是韓國的國民情感寄托,但這份情感背后,是對中國白菜的現實依賴。在全球化的今天,情感不能替代市場,情緒無法替代邏輯。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