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近期荷蘭強制管控中資安世半導體企業,引發的芯片斷供危機還在持續,歐洲車企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就在荷蘭搞事的這幾天,大眾汽車已經扛不住了,它位于德國沃爾夫斯堡、生產明星車型“高爾夫”的工廠,被迫關門停產。
寶馬、奔馳,乃至法國、美國、日韓在歐洲的工廠,都面臨芯片庫存見底危機。歐洲汽車工業,就像一臺即將熄火的發動機,掌握著最關鍵產品的,則是安世中國。
![]()
在這場沖擊中,德國車企受影響最大,作為德國的經濟支柱產業,汽車行業百萬人的飯碗也將懸在空中。
那此次斷供,德國政客與德媒又怎么看待此事?
近期,德媒《南德意志報》等媒體發驚人之語,大致意思是:“中方芯片斷供令德國汽車工業飽受其苦,這很大程度上也是德國汽車工業自己造成的。這是德國長期忽視中國戰略意圖的結果,也是我們對華政策徹底失敗的真實寫照。德國直到現在才終于意識到,北京并不是我們的伙伴。”
![]()
面對德國車企的處境,德媒語氣中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指責它們太依賴中國了,把中國想得太好了,若非如此,又怎么會淪落到今天這步田地呢?
事實上,德國當年的“工業4.0”戰略,和我們的“中國制造2025”幾乎是同時推出,且在“中國制造2025”公布后的數年間,正是德國汽車企業在中國市場賺的盆滿缽滿的黃金時期。大眾、寶馬和奔馳等德系品牌,在中國市場上如魚得水,在最輝煌的時候,德系車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占比超過40%。
![]()
正是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才給予了德國車企龐大的銷量與利潤以及品牌溢價的增長與可持續性發展動能。德國汽車在中國市場的發展,直接決定著這些企業的全球排名和研發投入能力。德媒不僅忽視了中國對德國技術的依賴,也忽視了中德經貿關系的互補本質。
回到安世半導體事件來看,其總部雖然在荷蘭,但其真正命脈早已與中國深度綁定。自2019年被中資企業聞泰科技收購后,這家公司就成了歐洲工業不可或缺的芯片供應商。86%的歐洲制造業龍頭企業,都依賴安世在東莞生產的芯片。在歐洲的汽車產業中,近半數企業要用到安世的產品。德國車企依賴尤深。
但說到底,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車企如今的處境,都是荷蘭造成的,荷蘭依據一部冷戰時期的《貨物供應法》,宣布為了“國家安全”,就強行接管安世半導體,把中國的CEO給罷免了,接著大手一揮,凍結了人家超過千億的資產。
![]()
這操作,堪稱教科書級的“明搶”。消息一出,連西方網友都看不下去了,直接給荷蘭封了個“海盜國家”的光榮稱號,某外國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掠奪和偷竊的惡習在他們的血液里根深蒂固……”
![]()
面對強制接管,中國于10月4日啟動反制,對安世半導體實施出口管制,禁止其中國境內子公司出口特定成品元器件。
![]()
原本這種情況,德國理應向荷蘭施壓,敦促其放棄對安世半導體的明搶行為,趕緊交還財產和控制權,向中方道歉賠償損失才是正途。但沒有想到,德國經濟部長斯文.舒爾茨發驚人之語:“荷蘭政府強制接管安世的行為沒有任何過錯,我認為這個干預的決定是非常明智的。”
![]()
把話說得更明白一些,舒爾茨這就是給荷蘭政府強搶中資企業的行為提供政治背書。
像舒爾茨這樣的德國政要,對歐洲國家悍然搶奪中資合法經營企業的行為表示“理解”,卻完全無視自家德國大眾沃爾夫斯堡主工廠因功率芯片短缺全面停產,寶馬慕尼黑工廠X5生產線因微控制器斷供停擺,奔馳S級轎車因傳感器芯片缺貨減產的這種嚴峻現實。歐洲政客玩火,代價卻要歐洲企業用工廠和就業來承擔。
![]()
安世半導體在全球小型號二極管市場占近三分之一份額,適配1.6萬種德系車型,短期內也無法找到替代供應商。
行業損失已現預警,歐洲汽車制造協會指出,若斷供持續3個月,損失將超200億歐元,10萬個崗位面臨直接風險。
歐洲政客常把“國家安全”掛在嘴巴,且言語越來越激進,卻完全忽視了企業的利益,在近期,中國再度收緊稀土出口,德經濟部長認為稀土物料在賣給德國企業之后的去向,“不應該”是中方操心的問題,并強調德方正致力于利用“一切手段”解決此事。簡言之:“德國企業的稀土用途是商業機密,中方無權過問。”
德國企業95%的稀土供應都依賴中國,而德國政府卻要求中方在不知道用途的情況下保證供應,這種以我為中心,無視他國“國家安全”戰略訴求的強硬姿態,究竟是在“去風險”呢,還是在親手制造一場更大的風險呢?
![]()
春江水暖鴨先知,德國政要在口無遮攔,德企卻在經歷切切實實的灼痛,同時表現出了非常務實的一面。在前幾天,安世中國給歐洲的車企發了一份通知,大意是:芯片,可以恢復供應,但規矩,得按我的來。想買芯片,先去換人民幣,這一手一方面繞開了荷蘭和可能介入的美國金融制裁,另一方面,等于是把中國芯片抬到了“硬通貨”的地位,像石油一樣,不用美元就別想買。
根據最新消息,目前,大眾、寶馬等巨頭已在排隊簽字,著手簽署新協議,有德國零部件廠商的采購總監表示,為了盡快落實供應,可以接受此條件,畢竟都快停產了,他們沒得選。
![]()
在政治正確與經濟現實之間,在獨立自主與全球協作之間,德國車企選擇了后者,但德國乃至歐洲政客們卻在迷失方向。汽車產業是德國經濟的“壓艙石”,直接貢獻的GDP占比約5%,若涵蓋全產業鏈則高達20%,全產業鏈直接關聯200萬個工作崗位,占德國制造業就業的13%,是民生穩定的關鍵支柱。
很顯然,對于這種現實,德國乃至歐洲政客完全無視,而且在不斷制造危機與裂痕,從中方不談判不豁免的態度來看,在核心利益問題上,中方的原則性歷來是極強的。一旦底線被觸及,我們的反應必然會轉化為堅決的底線捍衛。
但歐洲政客,卻完全無視企業的利益與訴求,也缺乏共情與理解,德國企業95%的稀土供應都依賴中國,而德國政府卻要求中方在不知道用途的情況下保證供應。德國車企面臨停產危機,德政客卻認為“荷蘭接管安世沒有錯”。
舒爾茨們當然可以口無遮攔,畢竟這些企業又不是他們在管,但人為制造的危機卻在加深歐洲的困境。當政客們不再為汽車工人服務,也不再為巴伐利亞州的機械制造商、下薩克森的醫療設備廠服務,而僅僅是基于地緣政治幻想,就把企業置于火架上烤,一國政要若是沒起碼的經濟常識,連為支柱產業共情的能力都沒有,那歐洲恐怕才真的要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