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
論“無常”:人生恒常的辯證法
古人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然而,在這“忽然”之間,卻蘊含著宇宙間最深刻的規律——無常為常,變乃不變。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祈求風平浪靜,而在于學會與無常共舞,在起落沉浮中活出生命的韌性。
一、無常,是生命最真實的底色
人生絕非一條平滑的直線,而是一條波詭云譎的曲線。我們看到,早年順遂者,中年可能突逢變故;而昔日困頓者,日后或能別開生面。曾仕強先生所言“水深火熱,火熱水深”,并非悲觀論調,而是對生命常態的清醒認知。歷史亦為我們昭示此理:蘇東坡一生三貶,卻能在黃州寫下《赤壁賦》;王陽明身陷龍場絕境,反在此悟得“心即理”的真諦。無常,以其不可預測的方式,打破了我們對于“恒常”的幻想,揭示了存在的本真狀態——一切都在流變之中。
二、于無常中,孕育著希望與轉機
倘若無常只意味著動蕩與不安,那么人生將淪為一場純粹的悲劇。然而,無常的深刻之處,恰恰在于它的兩面性。“萬念俱灰”的谷底,可能正是“觸底反彈”的起點;“躊躇滿志”的頂峰,也需警惕盛極而衰的規律。這正契合了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辯證思想。那個改變命運的“契機”——或許是一個人、一件事,甚至一個念頭——往往就在山重水復處悄然埋下種子。所謂“時來運轉”,并非神秘主義,而是量變積累引發的質變,是命運齒輪在長期沉默后開始的必然轉動。
三、培養與無常共處的智慧,是人生的必修課
既然無常是常態,那么應對之道便非抗拒,而是接納與順應。首先,需摒棄“線性思維”。順境時,莫將一時的成功視為永恒,要知“花無百日紅”;逆境時,勿將眼前的黑暗視為絕境,要信“柳暗花明又一村”。其次,要修煉“臣服”與“能動”的平衡。一方面,接納那些無法改變的無常,如其所是,減少精神內耗;另一方面,在能動的范圍內積極作為,為可能的轉機做好準備。最終,我們要追求的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內在定力,在深刻理解無常規律的基礎上,獲得一種超然的平靜與從容。
結語
認識到“無常才是人生常態”,并非讓人陷入消極無為,恰恰相反,它賦予我們一種深刻的樂觀與強大的韌性。它教會我們,在順境中感恩而不忘形,在逆境中忍耐而不絕望。當我們真正擁抱生命的流動性,便能如莊子所言“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這便是在無常的洪流中,為自己建立的一座永不沉沒的精神方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