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說說中美經貿這事兒,中國買美國大豆幫他們解農業困局,美方轉頭就搞301調查還到處打壓。
要知道,中國可是美國大豆的主要買家,這些進口訂單曾幫無數美國農民解了庫存積壓的燃眉之急,可為啥美國貿易代表格列爾偏偏選在大豆還沒裝船的時候,通過全球媒體高調宣布對華301調查繼續推進?
這種“前腳收禮、后腳翻臉”的操作,到底圖啥?
![]()
中美經貿那點微妙的平衡,在這樁大豆貿易里被戳得明明白白。
東大綱這次的大豆復購,可不是簡單的“買貨”那么簡單,對美國來說,這簡直是緩解農業困境的及時雨。
中國常年都是美國大豆的核心進口國,2024年中國大豆進口量直接沖到了10503萬噸,其中從美國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占了不小份額。
這些大豆不只是撐起了美國農業州的經濟命脈,更直接關系到數百萬農民的收入,此前美國農民就因為對華出口波動,嘗過庫存堆成山、收入大幅縮水的滋味,而中方這次的訂單,無疑是給他們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
可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就在這份訂單還沒來得及完全落地、合作紅利剛要兌現的時候,美國貿易代表格列爾就迫不及待地站了出來。
她通過全球媒體公開表態,就算現在處于經貿“休戰期”,對華301調查也絕不會停。
可能有人對301調查不太了解,其實這是美國從《1974年貿易法》里扒出來的“老工具”,原本是用來監督知識產權和產業政策的,現在早就被當成了單邊制裁的“萬能鑰匙”。
從2018年到現在,這一政策已經連續7年懸在中美經貿頭上,從加征關稅到產業封鎖,沒少給雙邊貿易添堵。
![]()
這種“一邊盼著合作賺錢、一邊拿著大棒施壓”的操作,連美國商界自己人都直言“看不懂”。
對企業來說,穩定的政策環境就是投資的定心丸,可美方這么反復無常,只會讓企業不敢輕易出手。
畢竟沒人愿意把真金白銀投進一個政策說變就變的環境里,生怕今天簽的合作,明天就因為一紙調查泡湯。
更有意思的是,美國大豆產業其實根本離不開中國市場,之前中國稍微減少一點美國大豆進口,美國農場主的抗議聲浪就傳遍了全國。
現在一邊拿著中國訂單的好處,一邊又搞調查施壓,說白了就是在透支雙邊貿易的互信。
![]()
如果說301調查是美方的“常規操作”,那最近這一系列針對性動作,就徹底暴露了他們全方位封鎖的心思。
這場打壓早就超出了單純的貿易范疇,從咱們日常用的消費電子產品,到關乎產業升級的科研合作,美方正在織一張密密麻麻的打壓網,一點緩沖的余地都不留。
10月28日那天,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打著“國家安全”的旗號,全票通過了一項決議,要求主流電商平臺下架數百萬件中國產的安防攝像頭、智能手表。
這些可不是什么高端涉密設備,都是咱們生活里離不開的民生用品,小到家里的監控攝像頭,大到商場、寫字樓的安防系統,到處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
美方說禁就禁,連一點過渡時間都不給,直接切斷了這些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通道。
更過分的是,新規不僅不給含中國零部件的設備發新許可,還可能禁用已經獲批的設備。
這就意味著,之前已經采購了這些設備的美國企業,只能額外花錢換設備,平白多出來一筆運營成本,心里別提多憋屈了。
可打壓并沒有停在消費電子領域。
![]()
早在9月,美國就取消了10家中國實驗室的認證許可,直接斷了雙方在科研領域的合作路,與此同時,他們還在推動撤銷香港電訊在美國的運營資質,把打壓的手伸到了通信服務行業。
從民生產品到科研合作,從硬件設備到服務資質,美方的打壓范圍一直在擴大,明顯是想通過單邊手段,遏制相關產業發展,保住自己的產業霸權。
更值得警惕的是,301調查的適用范圍也在不斷拓展。
2024年4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起了針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301調查,到了10月14日,就依據所謂的調查結果,對這些領域實施了港口費等限制措施。
![]()
這種把貿易調查工具跨領域亂用的做法,完全不符合國際慣例,說白了就是想繞開多邊監督,簡化自己的制裁流程。
英國克拉克森研究報告就顯示,受這些政策影響,全球15%的油輪船隊、7%的集裝箱船運力運營成本都漲了不少,市場效率也跟著下降。
而美國自己的大豆等農產品出口,也得面臨運費上漲的額外壓力,純屬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和美方的打壓邏輯完全不同,中方的大豆采購決策,自始至終都基于市場規律和雙邊利益,是實打實的理性選擇。
對中國來說,大豆可不是普通的進口商品,而是關系到民生供應的核心物資。
2024年的數據顯示,中國大豆消費量達到了10884萬噸,其中85.1%都用來壓榨生產食用油和飼料,11.6%直接用于食用,妥妥的和居民飲食結構綁在一起。
這么龐大的消費需求,單靠國內生產根本滿足不了,進口大豆自然成了市場的必然選擇,而從美國進口,也是基于性價比和市場供應的自然結果。
![]()
這種選擇對美國來說,同樣是實實在在的紅利。
美國農業州的大豆種植面積廣闊,大豆出口就是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中國市場的穩定需求,能直接緩解美國農民的庫存壓力、穩住他們的收入預期。
2024年國際大豆價格跌得厲害,中國在高位持續進口,不僅給美國大豆提供了穩定的銷售渠道,還幫美國農業州扛住了市場波動的沖擊。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大豆進口額達到527.29億美元,其中從美國進口的份額,給美國農業帶來了真金白銀的回報,這種雙贏的格局,本來該是雙邊貿易的常態。
![]()
面對美方的出爾反爾,中國外交部在10月31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把立場說得明明白白,中美雙方早就明確同意要加強經貿合作,這才是兩國互動的核心基調。
美方要搞調查,也得放在“落實共識”的大框架里,不能脫離這個前提亂搞對抗。
這番表態既體現了中方對合作的誠意,也點透了經貿互動的核心,平等協商才是正道,靠單邊施壓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事實上,中美經貿的互補性早就被市場驗證過了,中國的市場需求給美國農業、制造業提供了增長空間,而美國的技術和產品,也曾給中國市場注入過活力,這種互補性,正是雙邊貿易能走下去的生命力。
![]()
美國商界對穩定合作的渴望,也從側面印證了雙贏的價值。
在美方政策反復無常的背景下,不少美國企業都陷入了兩難,一方面想抓住中國市場的巨大機遇,另一方面又怕政策波動帶來風險。
美國商會的相關報告就提到,政策不確定性已經成了美國企業對華投資的最大顧慮,越來越多的企業呼吁美方穩住政策,別讓政治博弈耽誤了商業合作。
畢竟在全球經濟高度聯動的今天,沒有哪家企業愿意輕易放棄一個規模龐大、潛力巨大的市場,而美方的打壓,本質上是在給美國企業的發展設障礙。
![]()
中美經貿關系的起起落落,從來都不只是兩國自己的事,而是牽動著全球市場的神經。
大豆價格的波動會影響國際糧價走勢,電子設備的貿易限制會打亂全球供應鏈,航運領域的政策博弈會增加全球貿易成本,這些連鎖反應,最終都會由各國企業和消費者一起承擔。
歷史早就證明了“和則兩利,斗則俱傷”的鐵律。
之前中美貿易摩擦的時候,美國大豆、汽車產業遭了重創,出口量大幅下滑,而中國部分出口企業也面臨訂單減少的壓力,兩邊都沒占到便宜。
![]()
2024年全球大豆市場本來就供需寬松,價格跌得厲害,而美方的調查行動又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對美國農民來說,就算拿到了短期訂單,長期的政策波動也會打亂他們的市場預期,對中國企業來說,供應鏈不穩定,也只能被迫尋求更多元的合作渠道,最后導致雙方的合作成本都大幅上升,得不償失。
全球經濟的聯動性,讓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越來越行不通。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2024年從巴西、美國、阿根廷三國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占了總進口量的96.0%,這種多元化的進口結構,本身就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不是誰能隨便改變的。
![]()
而美國造船業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只有約0.1%,2024年全年也只造了5艘大型遠洋商船,想靠301調查重振本土造船業,顯然不符合市場規律。
大連海事大學李延通副教授就指出,美方的單邊舉措違背了“成本回收”和“非歧視”的國際準則,最后只會讓全球貿易效率受損,額外成本還是要轉嫁給消費者。
更重要的是,穩定的中美經貿關系,是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支撐。
當前全球經濟面臨不少不確定性,供應鏈穩定、貿易暢通,才是抵御風險的關鍵。
![]()
中美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經貿互動的走向有著風向標意義。
中方在應對美方單邊行動時,一直保持著克制和理性,采取的反制措施精準且符合國際法,盡量減少對第三方的影響,這種負責任的態度,和美方的泛化打壓形成了鮮明對比。
從長遠來看,放棄零和博弈思維、回歸合作共贏軌道,才是中美經貿關系的唯一出路。
大豆貿易的雙向紅利、商界對穩定環境的渴望、全球市場對供應鏈暢通的需求,都在指向同一個結論,合作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對抗只會讓雙方陷入困境。
![]()
美方其實該認清一個現實,在全球經濟高度融合的今天,沒有任何國家能靠封鎖打壓實現自身發展。
只有尊重市場規律、秉持平等協商的原則,才能讓中美經貿關系行穩致遠,也才能給全球經濟注入真正的穩定動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