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也動手?那就完了!”——1945年8月9日凌晨2點,東京東郊的防空洞里,陸相阿南惟幾把軍帽重重摔在地上。墻上的掛鐘滴答作響,空氣比地面上的夜色還沉。
8月6日廣島火球升騰那一刻,天皇、參謀本部和內閣的幾位要員都在皇居西花廳參加例行匯報。傷亡數字尚未統計完,一名軍官還開玩笑,說美軍大概只剩這一顆。這種漫不經心并非裝腔作勢,而是長期空襲訓練下的麻木:自那年春天起,東京、大阪、川崎等城市屢遭燃燒彈洗禮,一夜九成的建筑灰飛煙滅,百姓已經麻木到把“空襲警報”當作鬧鐘。面對“小男孩”,高層也慣性認為這是B-29轟炸的升級版,夠嚇人,卻不至于動搖“本土決戰”的既定方案。
真正撬動日本最高決策機關的杠桿,藏在克里姆林宮的一紙通告。8月8日22點,莫洛托夫在莫斯科召見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尚武,遞交正式照會:蘇聯政府自9日零時起廢止《蘇日中立條約》,加入《波茨坦公告》,向日本宣戰。佐藤回憶那一刻“連筆都握不穩”,可見心理落差之巨。消息通過外務省加急電報直送東京,讓還指望“北緯四十五度以北”保留談判余地的官員瞬間冷汗直冒。
![]()
理解這份慌亂,要把鏡頭拉回1941年4月。《蘇日中立條約》為期五年,條款清楚寫著“任何一方如需終止,須提前一年通知”。日本軍政兩界自詡條約護身,再加上關東軍幾十萬兵力屯駐滿洲,長久以來形成“即便美英壓境,蘇聯也會袖手旁觀”的心理緩沖。甚至有人計劃,若本州撐不住,就利用滿洲做戰略后方,繼而轉進北海道以北,保存天皇制火種。這套算盤的前提,就是斯大林保持觀望。
然而局勢在雅爾塔會議暗暗生變。美英急需蘇軍東進牽制日軍,斯大林也想在戰后亞洲收益分成。雙方討價還價,最終形成“歐洲戰局結束后三個月蘇聯出兵”的默契。1945年5月德國投降,推算下來正是8月。時間點卡得毫厘不差。對蘇聯來說,這叫兌現諾言;對日本來說,則是脊梁被猛地折斷。
8月9日凌晨蘇軍發動“八月風暴”行動:150余萬紅軍在遠東三路同時發起突擊,坦克群穿插草原,空降兵切斷鐵路要道。關東軍參謀部原本預計“最短以三個月布防”,結果前線電話線不到24小時就被剪斷。作戰日記里滿是劃掉的撤退路線,堪稱軍事史上的潰敗教材。北海道防衛司令部此刻才發現,所有飛行場正暴露在紅軍航空兵射程內,一旦對方搶攤北海岸,天皇的“保留國體”承諾將化為泡影。
![]()
值得一提的是,9日上午10點,東京召開緊急御前會議。與會者六人對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爭執不休。陸軍仍叫囂“一億玉碎”,外相東鄉茂德則手握蘇聯照會,反問:“本土可玉碎,滿洲呢?北海道呢?陛下又將何處安座?”爭論陷入膠著。天皇開口打破僵局——這在以往極為罕見,他輕聲對首相鈴木貫太郎說:“若再拖延,帝國恐將四分五裂。”一句話定調,會議草草結束,下午即向瑞士、西班牙發電,表示接受無條件投降。
很多人納悶,為何長崎原子彈爆炸后短短六天,日本就突然認輸?對比廣島被炸后三天的遲鈍,可以看出鑰匙不在核裂變,而在蘇軍閃擊的地緣威脅。原子彈摧毀的是城市與人口,而蘇聯宣戰撕碎的是遷都、議和和緩兵的全部后路。日本學界的“戰后責任派”代表長谷川毅就此給出結論:原子彈讓決策層看到毀滅,蘇聯讓他們看不到退路——兩種恐懼疊加,才導致8月14日的投降詔書錄音。
有意思的是,美國情報機關在8月12日攔截到一份日方電報,其中提到“若北方戰局可穩,則南方仍可周旋”。這足以說明在蘇聯宣戰前,日本高層對戰爭結局依舊抱有幻想。試想一下,若斯大林決定再觀望一周,美軍是否需要繼續投下第三顆原子彈?戰后領土分配又會如何重寫?歷史無法假設,但足以映襯蘇聯公告的分量。
![]()
再看戰后東亞格局,庫頁島、千島群島盡入紅軍之手;朝鮮半島以三十八線為界,被美蘇各自托管;滿洲局勢更是促生了內戰新的轉折。蘇聯對日宣戰不僅敲響了東京的喪鐘,也把墨鏡從華盛頓和倫敦的臉上摘下來,讓他們直面一個在遠東迅速膨脹的新力量。這一變化影響深遠,遠超廣島長崎兩聲巨響。
1945年9月2日,密蘇里號戰艦甲板簽字,東京灣風急浪涌。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劃下姓名時,旁邊站著的麥克阿瑟若有所思地望向停泊在遠處的蘇聯巡洋艦“捷爾任斯基號”。那一幕被鏡頭留存,有人后來解讀,真正的勝利者并非只有美國。
不能否認,原子彈在軍事科技史上開了一個可怕的頭,但若沒有蘇聯那份公告,日本或許還會為“本土決戰”再拖幾周乃至幾個月。長谷川毅的觀點并非為帝國招魂,而是一種冷靜的戰略學分析:戰爭走向常由最后一道心理防線崩潰決定,而這道防線當年叫做《蘇日中立條約》。至于對錯,是非曲折,后人自有公論。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