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氦氣對于現代高科技產業而言,堪稱不可或缺的核心命脈。
![]()
2. 醫療領域的核磁共振設備依賴它維持超導狀態,芯片制造過程中需要其進行精密冷卻,甚至航天器的燃料加注環節也離不開它的保護作用。然而,這種關鍵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儲量極為有限,且長期被美國牢牢掌控在手中。
3. 多年來,中國超過九成的氦氣需求只能通過進口滿足,幾乎完全仰賴外部供應。一旦主要出口國采取限制措施,整個國家的高技術產業鏈都將面臨停擺風險。
![]()
4. 要理解當前全球氦氣格局的演變,必須剖析三方力量的角色定位:首先是確立規則的傳統主導者——美國;其次是打破壟斷格局的新興勢力——卡塔爾與俄羅斯;最后是力求重構秩序的戰略挑戰者——中國。
5. 美國曾在這個領域擁有絕對話語權,憑借德克薩斯和堪薩斯地區天然富集的氦氣田,濃度高達1.5%至7%,遠超世界其他區域平均水平,形成難以復制的地緣優勢。
![]()
6. 憑借這一資源優勢,美國在其鼎盛時期占據了全球約80%的氦氣產量,全球工業體系因此圍繞其供應網絡建立起來,形成了深度綁定的依賴關系。
7. 曾有人試圖以氫氣作為替代方案,但上世紀興登堡號飛艇爆炸事件已用慘痛代價證明了氫氣的高度危險性,這也進一步鞏固了氦氣不可替代的地位,間接強化了美國的市場主導權。
![]()
8. 如今,美國的戰略重心正在轉移,不再局限于單純的資源輸出,而是轉向更高層級的角色——全球市場的規則制定者與調控中樞。通過立法手段推進戰略儲備私有化,美國正將控制力從“生產端”移向“分配閥”。
9. 這種影響力在2022年表現得尤為明顯,多家美國主要供應商突然對中國實施配額管制,優先保障本國醫療系統供給,此舉直接切斷了部分工業與科研機構的穩定來源。
![]()
10. 一場精準的供應鏈壓制迅速引發連鎖反應,在國內多個高科技領域造成劇烈震蕩,猶如一次預演式的“系統斷電”。
11. 就在美國調整戰略布局的同時,新勢力開始強勢登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卡塔爾,該國依托龐大的天然氣開發項目,系統性布局氦氣回收產業鏈。
![]()
12. 從“氦氣2號”項目的成功運行,到預計于2026年投產的“氦氣3號”工程,卡塔爾正穩步成長為全球最重要的新增供應極。
13. 卡塔爾的崛起首次為國際市場提供了不依賴美國的大規模、可持續供應選擇。目前其占據全球供應總量近38%,并與我國簽署了為期20年的長期合作協議,彰顯出雙方深層次的戰略互信。
![]()
14. 與此同時,俄羅斯也在加速布局,阿穆爾天然氣處理廠成為新的增長點,加上阿爾及利亞持續穩定的輸出能力,以及伊朗、南非等地勘探項目的陸續突破,全球氦氣供應結構已徹底告別單一中心時代。
15. 供應源日益多元化的趨勢意味著,任何單一國家都無法再輕易實現全面封鎖,這對于像中國這樣龐大的消費體而言,意味著更大的回旋余地與更強的戰略韌性,美國獨掌“開關”的時代已然終結。
![]()
16. 對作為全球制造業樞紐的中國來說,氦氣的持續穩定獲取直接關系到國家工業安全。無論是華為、中芯國際等半導體龍頭企業,還是國家級深空探測計劃,乃至遍布全國醫院的高端醫療設備,都對氦氣產生著指數級增長的需求。
17. 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全年消耗量僅為500萬立方米,而短短三年后,即2024年,這一數字已躍升至2800萬立方米以上。
![]()
18. 預計今年將突破3000萬立方米大關,到2030年更可能達到3500萬立方米以上,而此前如此巨大的用量中,竟有超過95%來自海外采購。
19. 這種高度外依的局面潛藏巨大隱患,一旦遭遇斷供,后果極為嚴峻:芯片產線產能或驟降兩成,造成千億元級別的經濟損失;大量醫療機構的核磁設備將被迫停機;眾多前沿科研項目也將陷入停滯。
![]()
20. 2022年的那次出口管控便是一次真實的壓力測試,當時國內某量子物理實驗室嘗試使用氫氣代替氦氣維持低溫環境,結果實驗失敗率飆升至六成以上,這場切膚之痛讓決策層深刻意識到自主可控的緊迫性。
21. 面對此類危機,中國迅速推出一套多層次、立體化的應對策略,融合外交博弈與科技自立雙重路徑。
![]()
22. 在對外貿易層面,果斷推動進口渠道多元化,大幅降低對美依賴。截至目前,源自美國的氦氣占比已降至不足5%,而卡塔爾躍升為主要來源,承擔八成以上進口份額。
23. 自2023年底起,自俄羅斯方向的進口量亦顯著上升,實現了由“單源依賴”向“多極支撐”的結構性轉變。
![]()
24. 但這并非終極解決方案,真正的安全保障必須根植于本土資源基礎。過去普遍認為中國氦氣儲量稀少,初步評估僅約11億立方米,且品位極低,平均濃度低于0.1%,不具備經濟開采價值。
25. 不料一場覆蓋全國范圍的系統性地質勘查帶來了顛覆性發現,近期官方公布新探明地質儲量高達40.7億立方米!
![]()
26. 此項突破使我國資源可支撐年限從原先的數月延長至逾12年,尤其在青海發現的陽曲氣田,單體儲量超3.5億立方米,且氦濃度達工業開采標準,屬優質富礦。
27. 資源基礎夯實之后,下一步便是提升實際生產能力。國內產量呈現爆發式增長,由2022年的195萬立方米躍升至2023年的350萬立方米。
![]()
28. 國家規劃明確指出,到2028年,年產量須突破800萬立方米。為達成目標,多項核心技術接連取得突破。
29. 中石化成功掌握從液化天然氣(LNG)尾氣中高效提取氦氣的技術路線,煤科總院則攻克了從煤層氣中分離提純的工藝難題,而在精煉環節,國內企業現已能制備純度達99.99997%的超高純氦產品。
![]()
30. 更具里程碑意義的是,四川盆地建成了全球首座深層鹽水層氦氣地下儲存庫,具備每年管理1.2億立方米氣體的能力,為國家戰略儲備體系建設提供了堅實支撐。
31. 在擴大供給的同時,節約使用同樣被列為關鍵舉措。在半導體等高耗能行業推廣閉環回收系統,可使氦氣消耗量減少一半以上;中科院正積極研發無需液氦的新型超低溫制冷裝置,旨在從根本上降低對天然氦資源的依賴程度。
![]()
32. 上述一系列舉措已初見成效。據權威預測,到2028年,我國氦氣進口依存度有望下降至60%左右,標志著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資源爭奪戰中,中國已成功撕開突破口,初步構建起獨立自主的安全防線。
33. 顯而易見,全球氦氣權力版圖正在經歷深刻重塑,每一位參與者都在為自身的未來押下最關鍵的籌碼。斷供中國咋樣應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