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霧尚未散盡,茶山間已響起清脆的車鈴聲。一隊身著騎行服的年輕人沿著蜿蜒的茶壟飛馳而過,車輪碾過露水浸潤的泥土,在晨光中劃出一道輕盈的弧線。
這里是岳西縣冶溪鎮琥珀村,大別山自行車騎行基地的所在地——一片被萬畝茶園與紅色熱土滋養的“山中小江南”,正以“體育+”的輕靈筆觸,七年間改寫了深山小鎮的命運腳本。
山水為徑:車輪上的綠野仙蹤
在大別山這幅潑墨山水間,騎行基地便是畫中最靈動的留白。
冶溪鎮位處皖鄂兩省,太湖縣、岳西縣、英山縣三縣的結合部,境內有低山、盆地、丘陵,司空山海拔1227米,是岳西縣的著名景點之一,為騎行運動提供了天然的舞臺。
![]()
“騎行不僅是運動,更是一場與土地的雙向奔赴。”基地負責人吳志宏回憶2017年選址時的場景:集裝箱式建筑錯落于茶山之間,“不留建設痕跡”的設計理念讓現代工業美學與農耕文明碰撞出別樣火花。七年時光,這座曾偏居一隅的山村,累計接待游客超數萬人次,海外游客足跡遠至太平洋彼岸。
在騎行的風聲與茶香的交織中,運動的活力與旅游的愜意在此交融,康養的舒緩與研學的探索也悄然相擁,共同奏響一曲體旅融合的田園樂章,成為區域體旅融合的璀璨標桿。
破霧前行:共生的詩意旅程
當城市騎友在茶壟間追逐朝陽時,村民們正熱火朝天的采摘羊肚菌。騎行基地的落地,激活了冶溪鎮的轉型引擎。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國森林鄉村”、“全國四季村晚展示點”以及省級首批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的琥珀村,涌現出大批民宿與農家樂經營者,農戶將自產茶葉、羊肚菌、豆粑等農產品直接供應給游客;村屬企業“小江南”整合開發特色農產品,形成完整產業鏈。
曾經,鄉親們的生活半徑僅限于田間灶頭;如今,他們的貨架上整齊碼放著豆粑、富鋅大米和手工茶——這些曾被大山“封印”的物產,因車輪的轉動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改變不止于經濟。從騎行熱催生的“車輪上的課堂”,到籃球賽、民歌會的定期舉辦,運動的活力正重塑鄉村的文化肌理。
“運動引流+文化塑魂+農業托底,三者缺一不可。”冶溪鎮黨委書記王琪表示,。鎮政府通過定期舉辦騎行賽事,帶動全民健身熱潮,村內青少年自行車保有量顯著提升;紅色遺跡與禪宗文化融入騎行路線設計,實現生態與人文資源的價值疊加。今年五月份還將承辦“奔跑江淮”安徽和美鄉村健康跑賽事。
騎行路過村口,兩株千年情侶古樹作為2100多棵百年以上古樹的代表,再次見證了琥珀村的變遷。
自然之道:古村的生長智慧
鄉村振興不是把城市復制到山里,而是讓鄉村成為城市人向往的“另一種文明”。
![]()
遠眺岳西大地,高鐵建設的熱潮正在涌動。未來,隨著六安至安慶鐵路的建成,岳西將邁入高鐵時代,融入長三角交通圈,琥珀村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山道上,追逐落日余暉的騎行者們,身后茶農正將新炒的翠蘭裝進印著騎行logo的罐子。此刻的琥珀村,恰似那棵千年情侶樹:一半根系緊抓紅色土壤,一半枝葉觸摸天際流云,在傳統與現代的共生中,詮釋著鄉村振興的深層邏輯——以自然之道,成共生之美。
![]()
當都市人用“逃離”定義山野旅行,琥珀村卻給出了另一種答案:鄉村振興不是對城市的拙劣模仿,而是讓土地重新成為母體,孵化比GDP更珍貴的文化DNA。而這條用茶香與汗水鋪就的鄉村振興之路,注定會隨著更多車輪的轉動,通向比遠方更遠的未來。記者丨潘霽野 白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