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是華北大湖,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流傳有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地質(zhì)沉降說。
這種觀點認為,白洋淀位于冀中沉降帶,地質(zhì)凹陷形成湖泊。近年來的地質(zhì)考察卻發(fā)現(xiàn),白洋淀并不處于凹陷的中心,河北凹陷中心應是天津武清區(qū)一帶,就地下巖層海拔來說,白洋淀一帶并不低。華北平原本來就是黃河和海河等河流泥沙沖積而成,土層已經(jīng)相當厚了,在幾百米厚黃土的鋪墊下,小的地質(zhì)凹陷也不足以形成大湖。
地質(zhì)凹陷形成的湖泊一般都比較深,白洋淀的最深處不足十米,也不具備地質(zhì)沉降形成湖泊的特點。
第二種說法,河流遲滯潴蓄說。
眾所周知,黃河易涉,擺動性很大。商周時期,因為洪水的緣故,華北平原最早的古城都集中在太行山麓,河北東南部和山東北部一帶,人類的聚落就很少。黃河下游普遍修筑堤壩之后,海河水系也經(jīng)常泛濫成災。因此,人們認為,白洋淀是洪水遲滯潴蓄而成。
這種說法即使成立,也不是主要因素。洪水泛濫確實形成了一些小湖,但并沒有冀中一帶形成大湖。先秦時期,華北平原有幾個大湖,如大陸澤,大野澤、孟渚澤等都是在黃河故道上,后來也都消失了。如果白洋淀在先秦時期就形成了大湖面,沒有理由在古籍上找不到記載。唐朝的時候,今天白洋淀一帶為莫州州治所在地,華北平原的地理特點又是一馬平川,如果有大的蓄洪湖存在,洪水泛濫很容易淹城,湖中間和近岸都不大可能出現(xiàn)州治。
目前,我能查到的資料里,白洋淀最早出現(xiàn)在北宋時期。北宋以前,如果白洋淀已經(jīng)存在,應該只是季節(jié)性沼澤濕地或者是小湖泊。
關(guān)于白洋淀的成因,還有瀉湖說。這種說法更不成立,因為就海拔來說,白洋淀所在地并沒有明顯低于周邊地區(qū),不可能海水退去后只留這一塊濕地。
那么,白洋淀究竟是怎么形成的?綜合一些史料來看,它就是一個人造湖泊。
![]()
北宋立國之初,幽云十六州早被后晉的石敬瑭送給了遼國。燕山山脈的天然屏障沒了,平地又沒法修長城,怎么辦?
趙光義的伐遼之戰(zhàn)以大敗而告終,趴在驢車上逃回了開封,贏得“高粱河車神”之名。宋朝君臣在一籌莫展之時,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宋遼邊境大挖人工湖,用人造水網(wǎng)地帶即“水長城”,來遲滯遼國的騎兵。
我們來《宋史.河渠志》:“塘濼,緣邊諸水所聚,因以限遼。”
宋朝的塘濼防線東到滄州,西到保州(保定),長300多里,寬100里左右。在這長條地帶,宋朝挖了大小5000多個湖泊池塘。我們來看《宋史.河渠志》中記錄的其中一段:“東起雄州,西至順安軍,合大蓮花淀、洛陽淀、牛橫淀、康池淀、疇淀、白羊淀為一水,衡廣七十里,縱三十里或四十五里,其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
為了保持這些湖泊池塘的水量,宋軍把周邊大小河流的水都引了過來:“凡并邊諸河,若滹沱、胡盧、永濟等河,皆匯于塘。”
為了各自防區(qū)的安全,宋朝邊塞守將還爭相對附近的河流進行截流,讓水注入自己防區(qū)的湖塘:“知順安軍劉宗言閉五門、幞頭港、下赤大渦、柳林口漳河水,不使入塘,臣已復通之,令注白洋淀矣。”
如此一折騰,宋朝時期的河北南部,成了妥妥的“千湖之國”。
這么多湖泊池塘為什么大多小時,最后只剩下白洋淀等少數(shù)幾個了呢?
這又是宋朝自己作死。
北宋初期,黃河下游是分兩股的,其中,北流的一股在遼國境內(nèi)入海,宋朝唯恐遼國從河上乘船攻宋,在王安石的主導下,準備截斷黃河北流,讓黃河全部從東入海。結(jié)果工程失敗了,黃河一潰千里,把北面的“水長城”全部沖毀,圍堰堤壩基本沖沒了,淺的湖泊被泥沙填了,洪水向幾個地勢低大的湖泊集中,這幾個湖泊連成了一片,白洋淀面積擴大了。這一段具體看我寫的《》。
明清時期,為了保障運河漕運所需的水量,朝廷對白洋淀水系進行了持續(xù)的修整,加固堤防,白洋淀的湖面得以一直維持。
原創(chuàng)不易,感謝每一個遇見的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