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各位朋友,今天這篇文章,言叔想帶大家深入拆解一個看似反常的現象——美國頭部企業集體掀起裁員潮。外部環境明明在回暖:美聯儲開啟降息周期,中美關稅戰暫停,市場流動性壓力得到緩解;可另一邊,UPS、亞馬遜等全球知名企業卻接連宣布大規模減員,動輒數萬人被裁撤,這背后到底藏著什么邏輯?
更值得玩味的是,這些公司財務表現并未惡化,反而紛紛加碼人工智能投入。這不是經濟衰退的信號,更像是產業底層邏輯正在重構的征兆。而這股浪潮,不僅沖擊著美國職場生態,也正悄然為中國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局與機遇。
![]()
企業巨頭大裁員
這次裁員風暴的規模之大,堪稱近年來罕見。物流行業龍頭UPS一次性削減4.8萬個職位,其中管理層崗位高達1.4萬,同時還終止了93處設施的常規運營,宣稱是為了優化配送網絡以應對業務量萎縮。
事實上,這場人員精簡早已開始。早在2025年前三季度,該公司已低調縮減3.4萬個一線操作崗位,如此高強度的組織瘦身,幾乎可用“斷臂求生”來形容。而電商巨頭亞馬遜的動作更為猛烈,宣布裁撤3萬名員工,創下自2022年以來最大規模的人力調整紀錄。
![]()
受影響最深的是其內部名為“人員體驗與技術部”的團隊,這個橫跨全球超萬人的職能部門,預計將流失約15%的成員,成為此次重組中的重點調整對象。CEO安迪?賈西公開表示,此舉旨在削弱官僚作風,提升組織敏捷性,讓公司能更快響應市場變化。
食品行業的領軍者雀巢也不甘落后,計劃在未來兩年內裁減1.6萬名員工,占總人數的6%。其中1.2萬為行政及管理類白領崗位,遍布各職能條線和區域市場,其余4000人則來自生產制造與供應鏈體系。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決策由新上任的CEO納夫拉蒂爾迅速推動落地,顯然是其重塑企業戰略的第一步動作。
![]()
其他跨國集團同樣加入這場人力收縮行動:咨詢公司埃森哲裁掉1.1萬人,汽車制造商福特同步削減1.1萬崗位,制藥巨頭諾和諾德減少9000人編制,微軟退出7000人,普華永道裁撤5600名顧問,賽夫馳削減4000人,派拉蒙影業裁掉2000人,零售商塔吉特也減員1800。如此密集的裁員公告集中爆發,仿佛一場席卷科技與工業領域的“寒冬預警”。
被AI搶了飯碗?
不少人會疑惑:難道是美國經濟開始走下坡路了嗎?數據卻給出了相反答案。亞馬遜第二季度凈銷售額達到1677億美元,同比增長13%,營收勢頭依然強勁。雀巢在前九個月實現了3.3%的有機增長率,除大中華區略有拖累外,其他地區均保持增長態勢。
![]()
既然業績穩健,為何還要大幅裁員?核心驅動力只有兩個字:AI。亞馬遜人力資源負責人貝絲?加萊蒂明確指出,人工智能是繼互聯網之后最具顛覆性的技術革命,當前的資源再分配正是為了聚焦關鍵創新領域。CEO賈西更是直言不諱地表示,所有客戶交互場景都將被AI徹底重塑。
換句話說,機器正在逐步取代人類執行標準化任務。亞馬遜機器人項目的目標是實現75%的自動化率,預計到2033年將減少約60萬個新增招聘需求。如今若不主動調整人力結構,未來這些崗位只會更加多余。雀巢新任掌舵人也強調,世界變化速度遠超以往,企業必須加速轉型,裁員正是為了提升決策效率,為數字化升級騰出空間和資金。
![]()
還有一個深層原因不容忽視:過去幾年科技企業的“人才囤積”策略正在反轉。當年各大平臺為防止核心人才流入競爭對手陣營,常常超額招聘——本需10人的崗位招到15甚至20人,只為鎖定人力資源。如今隨著AI能力增強,這部分冗余人力不再被視為資產,反而成了成本負擔。
那他們就不擔心被裁員工轉投對手嗎?現實是,企業眼下更關注財報表現。英偉達市值突破5萬億美元大關,刺激同行爭相追趕,誰都不愿在資本市場上掉隊。但問題來了,錢從哪來?
![]()
美聯儲并未重啟大規模量化寬松,美元流動性受限,企業現金流趨緊。于是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壓縮人力開支,省下的預算全部投入到GPU采購、算力集群建設等AI基礎設施中。UPS甚至砍掉了飛機租賃費用和臨時用工支出,只為籌措資金推進自動化改造與網絡重構。
這種做法雖能短期美化財報,實則存在明顯短視風險。大量具備研發能力和實戰經驗的技術人才流入市場,可能助長競爭對手實力。但在美股持續看漲的壓力下,在股東回報至上的文化中,CEO們只能優先保障當期業績指標。
![]()
裁員余波
這一輪裁員帶來的連鎖反應已經開始顯現。美國每周新增就業崗位數量已從數萬級別下滑至一萬余人,僅科技領域就釋放出近10萬待業人群,其中亞馬遜一家貢獻了四分之一。
這些人流向何方?一部分憑借扎實技能成功轉崗,畢竟曾在頂級平臺歷練過,求職競爭力仍在。亞馬遜在這方面相對人性化,給予員工最長90天的內部轉崗窗口期,未能安置者還可獲得遣散補償、職業輔導服務以及延續數月的醫療保險支持。
![]()
另有一批人選擇自主創業。他們在大型企業積累了豐富的產品思維和技術資源,如今脫離體制反而有了施展空間。有趣的是,亞馬遜一邊裁員,一邊仍在積極申請H-1B簽證引進海外AI專家,說明它并非拒絕用人,而是精準篩選——不要容易被算法替代的崗位,只爭搶頂尖技術力量。
對普通職場人而言,這場變革帶來的焦慮真實而具體。曾經以為進入大廠等于終身安穩,現在卻發現真正的競爭者不是同事,而是不知疲倦、無需薪資的智能系統。這波震蕩無疑敲響警鐘:唯有緊跟技術演進節奏,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命運。
![]()
這場風暴早已超越國界。歐洲企業也在跟進類似舉措。瑞士籍企業雀巢率先對其美國及全球業務動刀;丹麥制藥巨頭諾和諾德在美國裁撤9000人。這些動作本質上都是為了適應AI驅動下的產業結構重塑。
回看國內,我們的科技企業目前仍處于“囤人階段”,雖有局部優化,但整體裁員幅度遠不及美國同行。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高枕無憂。美國今天所經歷的陣痛,很可能就是我們明天必須面對的選擇題。
![]()
隨著中美在AI技術差距逐漸縮小,本土企業終將面臨“保利潤還是留人才”的艱難權衡。當下美國釋放出的大批高端人才,對我們而言既是吸納智力資源的良機,也是一道嚴峻考驗:如何有效引進?引進后又該如何激發潛能?這些問題亟待破解。
AI時代的“職場生存法則”
本輪裁員最顯著的趨勢,是職業結構的根本性重構。過去被認為穩定體面的辦公室白領,如今反而成為最容易被替代的群體。亞馬遜主要削減的是人力資源、設備運維等后臺支持人員,雀巢計劃裁掉的1.6萬人中有1.2萬屬于非生產型崗位,而工廠一線員工受影響較小。
![]()
企業的戰略重心已經發生根本轉移:從前比拼“誰擁有更多優秀人才”,如今轉向“誰掌握更強算力資源”。財報表現的競爭已取代人才爭奪,成為資本市場評判企業價值的新標準。誰能更快部署AI應用,誰能在模型訓練上占據先機,誰就在未來競爭中掌握話語權。
對于個體而言,必須清醒認識這一轉變。擇業時不能再單純追求高薪或平臺光環,而要評估崗位是否具備抗AI替代的能力。那些依賴創造力、情感共鳴、復雜判斷和跨領域整合的工作,短期內仍難以被機器復制;而高度重復、流程固定的任務,則注定會被自動化工具逐步接管。
![]()
結語
歸根結底,這場所謂的“非衰退性裁員”并非經濟崩盤的前兆,而是科技產業正在進行的一場深刻賽道切換。AI取代人工的過程固然殘酷,但從本質上看,這是一場效率躍遷的必然進程,有望將人類從繁瑣事務中解放出來,投身更具創造性和戰略意義的工作。
對中國而言,挑戰與機遇并存。機會在于,可以借機吸引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實戰經驗的高端人才回歸或加盟,他們熟悉大型AI系統的落地路徑,有助于加快我國關鍵技術攻關步伐。但更大的挑戰在于:如何構建機制留住本土因轉型而失業的高素質人才?如何鼓勵他們參與創新創業?如何在財務壓力與人才保留之間找到可持續平衡點?這些都是擺在面前的真實課題。
![]()
討論“AI會不會取代工作”已經失去意義,因為變革已然發生。與其被動擔憂,不如主動迎接。要么學會與AI協同作戰,將其變為生產力倍增器;要么深耕AI無法勝任的領域,建立不可替代的專業壁壘。這場關于人才與技術的較量才剛剛拉開序幕,誰能率先看清趨勢、果斷布局,誰就有機會在AI時代贏得立足之地。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