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
一場本應閃耀著資本與科技光環的國際投資盛會,最終卻演變為全球精英對能源困局的集體反思。原本期待中的商業合作盛宴,意外揭露出一個令所有頂尖企業都不得不正視的現實危機——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吞噬電力資源,而世界尚未為此做好準備。
![]()
3
10月28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未來投資倡議”峰會拉開帷幕,這場被外界稱為“沙漠達沃斯”的高端論壇吸引了來自197個國家的政商領袖、金融巨擘和科技先鋒。摩根大通與高盛的掌舵人齊聚一堂,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里奧也親臨現場,整個會場星光璀璨,氣氛熱烈。
4
眾人此行的目的明確:參與沙特雄心勃勃的經濟轉型計劃,尤其是那個斥資5000億美元打造的“新未來城”(Neom)項目。然而,會議進程并未沿著預設軌道前行,原本輕松的投資洽談迅速被一種沉重的緊迫感取代,議題悄然轉向了一場關于AI算力與能源供給矛盾的緊急對話。
![]()
5
沙特公共投資基金負責人亞西爾·魯邁延在發言中直言不諱,直指電力短缺已成為制約國家AI戰略推進的核心瓶頸。他的話語如同點燃引信,瞬間引爆全場討論。這位東道主代表沒有回避問題,反而坦承基礎設施的短板正嚴重拖累技術愿景的落地。
6
這番言論猶如巨石入水,激起層層漣漪。各國代表隨即展開激烈辯論,但無論觀點如何交鋒,最終未能形成任何實質性解決方案。整場峰會更像是一次集體性的承認:面對AI帶來的能源沖擊,全球目前并無有效應對之策。
![]()
7
這一幕赤裸地揭示了在全球AI算力迅猛擴張的背景下,各國電力系統普遍存在的脆弱性與滯后性。曾被視為科技進步象征的人工智能,如今暴露出其另一重身份——一頭無度吞噬電能的“能源怪獸”。它的能耗規模遠超公眾想象,每一次看似輕巧的ChatGPT問答,背后消耗的能量足以支撐一盞白熾燈連續照明20秒。
8
若任務復雜度上升,例如圖像生成或大規模模型推理,其耗電量可達傳統搜索引擎操作的上百倍。當這類交互以億次為單位在全球范圍內頻繁發生時,電網承受的壓力呈指數級增長。這不是未來的設想,而是當下正在發生的事實,它如警鐘長鳴,提醒我們必須立即行動。
![]()
9
高盛分析師給出了清晰判斷
10
金融巨頭高盛集團發布了一份冷靜而嚴峻的預測報告:到2030年,全球數據中心的用電需求將在現有基礎上激增165%。這意味著僅用七年時間,數字基礎設施的能源消耗將實現跨越式躍升。
11
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進一步細化了這一趨勢。該機構指出,AI相關計算在數據中心總耗電量中的占比,將從當前的5%至15%,飆升至2030年的35%甚至50%。這個比例的變化不僅是數字上的跳躍,更是結構性轉變的信號。
![]()
12
IEA提供了一個直觀類比:屆時全球AI產業年度用電總量,將等同于今日日本全國一年的電力消費。這是一個足以撼動國家能源格局的體量。
13
科技企業早已察覺風向變化。微軟為支持與OpenAI的深度協作,在短短一年內采購了相當于一座大型核電站全年發電量的電力資源。OpenAI自身也在規劃五個超大規模數據中心,預計其綜合能耗可滿足數十萬戶家庭的日常用電需求。
![]()
14
谷歌的情況同樣令人警覺。據測算,其人工智能部門未來的年耗電量或將突破愛爾蘭全國29.3TWh的用電上限,這一數值接近中國三峽水電站年發電量的三分之一。更值得關注的是信息透明度的缺失。
15
自2022年披露AI占其總能耗10%至15%后,谷歌便再未更新相關數據。與此同時,《歐洲人工智能法案》雖已出臺,卻存在明顯監管盲區——僅要求企業報告訓練階段的能耗,忽視了使用階段更高的能源消耗。
16
經濟學家亞歷克斯·德弗里斯的研究更為觸目驚心。他估算,截至2023年底,全球AI的電力需求已達到荷蘭全國水平;而進入2024年,這一數字預計將翻倍,逼近德國全境用電規模。
![]()
17
還需注意的是,驅動AI芯片運行的背后,還有一整套高耗能的輔助系統。數據中心冷卻系統本身就要消耗高達40%的總電力輸入,而在沙特這類高溫地區,制冷負荷更高,效率更低,能源浪費更加嚴重。
18
AI的狂飆突進不僅暴露了算力饑渴,更深刻映射出全球電力基礎設施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缺陷。這是一場典型的“發展速度”與“基礎承載力”之間的沖突:AI產業以月為單位迭代升級,而電網建設卻需以十年計才能完成。
![]()
19
高盛團隊進行了一項測算:要使全球電網適應未來AI發展節奏,至少需要投入7200億美元用于升級改造,其中美國需承擔約500億美元。然而資金并非最大障礙,真正制約進展的是時間。
20
一座核電站從立項到投產通常耗時超過十年,根本無法匹配AI產業的爆發式增長。歐洲電網狀況尤為堪憂,設備老化嚴重,新建變電站審批流程動輒數年,導致大量項目停滯不前。
![]()
21
由于行政效率低下,目前歐洲有約170吉瓦的數據中心項目排隊等待接入電網,該容量相當于整個歐洲當前用電總量的三分之一。其中不少項目因無法獲得足夠電力供應,已被迫延期甚至取消。
22
美國電網形勢同樣不容樂觀。國內輸配電系統的平均服役年限已超過40年,系統冗余極低,備用供電能力僅剩15%,幾乎沒有任何緩沖空間。一旦出現局部故障,極易引發連鎖停電事故。
![]()
23
如果說發達國家是“有能力卻跟不上節奏”,那么廣大發展中國家則是“有意愿卻缺乏條件”。受限于財政能力與技術儲備,它們難以負擔電網升級成本,AI發展戰略往往在起步階段就被電力瓶頸扼殺。
24
全球民眾已有切身感受
25
這場能源危機正逐步傳導至普通家庭。在美國佐治亞州,居民在過去兩年中發現每月電費平均上漲超過40美元。在愛爾蘭,數據中心用電占比已達21%,預計到2026年將攀升至32%,幾乎占據全國近三分之一的電力份額。
![]()
26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弗吉尼亞州,部分地區數據中心用電比例已達26%。當科技巨頭描繪智能未來藍圖時,普通百姓卻在為不斷飆升的賬單苦惱。這場由算力驅動的能源變革,正以最直接的方式影響民生福祉。
27
當世界各國在利雅得會議上束手無策、面面相覷之際,有一個國家卻顯得格外沉穩。它在這場全球性的壓力測試中,早已提交了自己的答卷——一份歷經近半個世紀精心構建的能源戰略答卷。
![]()
28
回溯至1978年,彼時中國的發電裝機容量僅為5712萬千瓦,人均發電量不足270千瓦時。在廣袤鄉村,夜晚照明仍主要依賴煤油燈,電力普及程度極低。
29
變革始于打破體制壟斷。“集資辦電”政策釋放出巨大社會潛能,激發民間資本踴躍參與電力投資。到1987年,全國裝機容量歷史性突破1億千瓦,邁出關鍵第一步。
30
中國很快意識到一個核心難題:能源富集區集中在西部,而用電需求高峰位于東部沿海,地理錯配成為制約發展的主要障礙。
![]()
31
1989年,一項劃時代工程正式投運——葛洲壩至上海的直流輸電線路全線貫通。這不僅是一條電纜,更是“西電東送”國家戰略的起點,標志著中國開始系統性破解能源分布失衡問題。
32
伴隨硬件建設的是深層次體制改革。從1997年政企分離,到2002年廠網分開,再到2015年啟動新一輪電力市場化改革,中國逐步建立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全國電力市場體系。
33
這些長遠布局在今天結出豐碩成果。截至2024年,中國發電裝機容量預計達33.5億千瓦,是1978年的58倍。真正的底氣來源于技術領先優勢。
![]()
34
中國已建成38項特高壓輸電工程,掌握全球最高電壓等級±1100千伏核心技術。這些鋼鐵巨龍構成“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的能源動脈網絡,實現跨區域高效調配。
35
四十七年持續耕耘
36
更重要的是,中國早已前瞻布局未來能源結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風電與光伏裝機總量穩居世界第一。預計到2024年底,風電裝機將達5.21億千瓦,光伏達8.87億千瓦。
37
同時擁有4.4億千瓦水電裝機,依托三峽、白鶴灘等世界級水電站,形成穩定可靠的基荷電源,如同電力系統的“壓艙石”。即便是傳統煤電,也通過節能降碳改造煥發新生,提升能效水平。
![]()
38
面對AI時代的到來,中國的頂層設計再次展現前瞻性思維。“東數西算”工程應運而生,將數據中心引導至能源豐富的西部地區,并明確規定:新建數據中心綠電使用比例不得低于80%,能效比(PUE)須控制在1.5以下。
39
從1978年至今日,這場持續47年的能源長征,使中國在應對AI電力挑戰時展現出強大韌性。這不是臨時補救式的應急響應,而是一種深謀遠慮的架構化構建。
40
面對洶涌而來的AI浪潮,答案其實早已鐫刻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那是一種融合“綠電+儲能+智能電網”的綜合解決方案。
![]()
41
在內蒙古烏蘭察布,一座座“風光儲算”一體化基地拔地而起,將風能、太陽能就地轉化為算力資源,使數據中心不再是電網負擔,而是清潔能源的本地消納終端。
42
在貴州,憑借充沛的水電資源和天然涼爽氣候,結合先進的液冷散熱技術,數據中心運行能耗降至歷史新低,綠色算力在這里生根發芽。
43
寧德時代、華為等領軍企業正加速布局AI專用儲能市場,采用“超級電容+鋰電池”雙層儲能策略,可在毫秒級時間內響應算力波動帶來的電力沖擊。
44
在微觀層面,低功耗AI芯片與高效算法研發不斷取得突破。國內頭部科技公司紛紛承諾,將于2030年前實現運營環節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
45
高盛預測,到2035年全球數據中心電力結構將迎來根本性轉變:化石燃料占比將從當前的60%下降,清潔能源占比將首次突破60%,成為主導力量。
46
但挑戰依然嚴峻。全球可再生能源總體供給仍顯不足,儲能技術成本有待進一步降低。更棘手的是“回彈效應”——AI能效提升所節約的能源,可能迅速被新一輪膨脹的算力需求所抵消。
![]()
47
結語
48
歸根結底,AI引發的電力危機本質上反映了兩種發展理念的碰撞:一種是被動應對、見招拆招的短期“反應”(réaction),另一種是未雨綢繆、系統謀劃的長期“架構”(architecture)。
49
利雅得峰會上的集體沉默,正是前者邏輯下的必然結局;而中國跨越近半個世紀的能源敘事,則生動詮釋了后者的力量所在。
50
這場突如其來的全球大考,試題對所有人相同,但有人倉促應試,有人早已提前數十年開始備考。未來的能源格局,將由這兩種不同哲學共同塑造,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