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當地時間10月28日晚,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一道命令讓本就脆弱的加沙停火協議徹底淪為笑談。以哈馬斯違反停火協議為由,以軍戰機呼嘯升空,導彈密集砸向加沙地帶,而這份由美國強力斡旋促成的協議,墨跡未干就被炮火撕得粉碎。29日以色列國防軍那句“已恢復執行停火協議”的聲明,在12小時125次轟炸的事實面前,顯得格外諷刺。
31日凌晨三點,距離協議到期僅剩六小時,杰巴利耶難民營的寧靜被爆炸聲劃破。以色列一句“發現哈馬斯藏匿點”,便開啟了無差別轟炸模式,加沙城、汗尤尼斯、拉法等十幾個城鎮淪為火海。聯合國公布的數字觸目驚心:至少48名平民死亡,其中12名是稚氣未脫的兒童,130多人在廢墟中呻吟。停火協議生效后的十幾天里,94名巴勒斯坦人喪生、344人受傷的記錄,早已讓“停火”二字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
以色列口中的“違規”,不過是哈馬斯武裝人員對拉法地區以軍的襲擊指控,而哈馬斯早已明確否認與該事件有關,并重申遵守停火協議的承諾。更具諷刺的是,以軍所謂的“反擊”,早已超出了自衛范疇。他們一邊抱怨哈馬斯移交17具遺體中存在“非被扣押人員”和“殘骸”,一邊忙著與美國協調,計劃將加沙控制范圍擴大到協議劃定的“黃線”之外,目前他們已經掌控了加沙53%的土地。這種步步為營的擴張,搭配一次性投下153噸炸彈的狠勁,哪里還有半分遵守協議的誠意。
沖突的漣漪早已擴散到黎巴嫩南部,聯合國維和部隊的藍色頭盔成了新的攻擊目標。10月26日,卡夫·基拉村的法軍哨所遭以色列無人機投擲榴彈,隨后坦克炮口直指陣地。面對以軍持續的挑釁,聯黎部隊當月三次發表譴責聲明仍無濟于事,最終法國士兵果斷擊落來犯無人機,用“必要防御措施”守住了維和底線。這一槍不僅是對挑釁的回應,更戳破了以色列“例行情報收集”的謊言,也讓國際社會看清了維和部隊面臨的真實險境。
![]()
美國在這場混亂中的角色堪稱微妙。副總統萬斯嘴硬說停火協議“仍然有效”,但其團隊卻承認早已知曉以色列的軍事行動。特朗普那句“以色列人應該反擊”的表態,與其說是默許,不如說是公開縱容。這個長期以“秩序守護者”自居的國家,一邊給以色列遞上武器,一邊用空洞的外交辭令粉飾太平,所謂的“國際部隊進駐加沙”承諾,至今仍卡在以哈雙方的分歧中難以推進。
國際社會的反應更顯冷漠。國際刑事法院對內塔尼亞胡的逮捕令,在大國政治的掣肘下淪為一紙空文。全球輿論對加沙悲劇的共情,遠不及其他地區沖突那般強烈,這種明顯的偏心背后,是地緣利益主導的選擇性關注。沙特與巴基斯坦的軍事合作、伊朗的兵力調動、土耳其的軍工展示,區域勢力的暗中布局,進一步稀釋了國際規則的權威性,讓本就混亂的局勢雪上加霜。
哈馬斯與以色列的互相指責陷入死循環。以色列將每一次空襲都包裝成“強力回應”,哈馬斯則以推遲移交以方被扣押人員遺體作為反擊,停火協議徹底變成雙方輿論博弈的工具。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口中的“沉重代價”,最終都由加沙平民用生命買單,救援車輛上的紅十字標志,如今竟成了被瞄準的目標。
![]()
這場沖突早已不是簡單的以哈矛盾,而是國際規則體系的全面危機。當簽字的協議擋不住炮彈,當國際法管不了單邊行動,當維和部隊淪為攻擊目標,整個中東都站在了懸崖邊上。以色列的強硬背后,是美國長期的支持與縱容;哈馬斯的抵抗之中,是被壓迫的絕望與憤怒;而國際社會的沉默,正在成為這場悲劇的幫兇。
兩條路徑清晰地擺在面前:要么重回談判桌,在“兩國方案”的框架下艱難尋求和解;要么繼續在軍事對抗的泥潭里沉淪,讓中東“火藥桶”徹底引爆。內塔尼亞胡的導彈可以摧毀建筑,但澆不滅反抗的怒火;美國的霸權能夠左右輿論,卻換不來真正的和平。當規則被肆意踐踏,當生命被視為草芥,這場沖突沒有贏家,只有無盡的苦難在這片土地上蔓延。現在的關鍵,不在于誰的武器更先進,而在于國際社會能否放下私利,真正捍衛那些被遺忘的正義與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