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最近互動頻繁,外界一度以為氣氛正往緩和方向走。
但就在這個時候,當地時間10月31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突然來了一番強硬表態,指責中國在關鍵資源上“犯了錯”,甚至放話說美國最多兩年就能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這一番話,聽起來強硬,但背后的邏輯和現實到底站不站得住腳,恐怕還得細細掂量。
![]()
一邊夸自己,一邊踩中國,美國這套說法熟悉得很
貝森特這次公開講話的重點,其實不難看出。他的核心態度就是兩個字,自信。他強調“預計在未來的12到24個月之內,美國就會擁有新的稀土來源,以此降低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他的意思中還透露出想要拉攏其他的國家建立稀土供應鏈來圍堵中國,乍一聽,像是美國帶頭搞出一套新規則,大家都在要響應。但真要說服力有多強,還真說不上。
美國長期以來在對華經濟政策上,嘴上講的是“公平競爭”,實際操作上卻更多是限制和設防。
![]()
貝森特所謂的“標準”,本質上還是那些老一套的關稅壁壘、投資限制、技術封鎖。說白了,就是把原來做不到的事,通過政策手段強行調個方向。
可問題是,標準這種東西,不是你定就能讓別人全跟著走的。各國在處理和中國的關系時,更多還是從自身利益出發。
并不是誰都愿意完全站在美國立場上,更不是每個國家都愿意跟著美國“唱對臺戲”。所以說美國的政策是不是被廣泛接受,其實得看是誰在用,怎么用,而不是說得多響亮。
![]()
兩年擺脫稀土依賴?這事可沒他說得那么簡單
貝森特這次講話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關于稀土的部分。他直言,中國限制稀土出口,那是“一個錯誤”,美國最多兩年就能解決對中國的依賴。這種語氣很有自信,但現實真的能這么順利嗎?
稀土是現代工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新能源、電子、軍事等多個領域。雖然美國自己也有稀土資源,但長期以來,美國的稀土產業鏈并不完整。
最關鍵的部分,就是精煉和加工環節,恰恰依賴中國。這不是因為美國不想做,而是因為這個過程技術門檻高,很多美國企業干脆就不碰。
![]()
現在說要在兩年內搞定替代方案,但實際上,要建起一套能獨立運行的產業鏈,不僅需要技術和設備,還得有人才、市場和政策配合。
就算這些條件都具備,時間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別說,美國國內在環保、審批、投資等方面的制度限制,也會讓很多計劃在落地前就卡住。
貝森特提到美國和一些國家有合作意向,想通過多邊方式解決稀土問題。但現實中,合作的效果往往有限。其他國家的資源儲量和加工能力也受限,短期內根本難以替代中國幾十年來形成的完整體系。
![]()
換句話說,想解決問題不是不可能,但把它說得像“換個供應商”那么簡單,就不太現實了。
而且,中國并沒有真正“封鎖”稀土出口。只是采取了一些調控措施,比如加強出口管理、優化配額分配。
這種做法更多是為了規范市場、保護資源,并不是單純為了對外施壓。也就是說,中國并沒有主動挑釁,美國卻已經開始“反擊”,這本身就說明美方的緊張情緒并不小。
![]()
美國這套“先喊話,后施壓”的劇本,還在繼續上演
這幾年,中美關系一直處在一種微妙狀態。美國從來沒真正放松過對中國的施壓,尤其是在關鍵產業和技術領域,動不動就來一波“新動作”。
貝森特的表態,其實就是這種策略的延續。他不是第一次放出類似言論,也不會是最后一次。這類講話的目的,并不是為了馬上改變什么,而是逐步構建一種輿論氛圍,讓外界慢慢接受“美國在主導”的印象。
同時,也是為了試探中國的底線,看中方會不會因為某些話題而做出激烈反應。
![]()
美國內部政治也是這類言論背后的推手,貝森特的發言,某種程度上就是在為國內政治服務。他不需要每句話都落實成政策,只要說出來,制造點聲勢,就能達到目的。
但這種“打嘴仗”的方式其實早就不新鮮了,中方的應對策略也很清晰,不主動升級摩擦,但也不輕易讓步。
在像稀土這樣的關鍵領域,中國更注重的是長期積累和產業完善,而不是一時的高調反制。換句話說,中國更看重的是“守住陣地”,而不是“立刻反擊”。
![]()
美國雖然在推進所謂的“供應鏈重構”,但效果并不明顯。要真正建立起不依賴中國的產業體系,絕非短期內能完成,中方不會因為對方的幾句“狠話”就亂了自己的節奏。
表面風光背后的焦慮,美國其實也沒那么有底氣
貝森特講話的另一個特點,是把一系列復雜問題簡單化。他把稀土問題、貿易政策、國家安全這些不同領域的議題混在一起說,聽起來像是一個“全面升級”的策略,但其實更多反映的是一種焦慮感。
美國如今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已經不像過去那樣穩固。特別是在科技和制造業領域,中國的崛起帶來了實質性競爭。
![]()
美國當然不希望失去主導地位,但又找不到一種完全有效的壓制方式,于是就出現了這種“話說得很慢,行動卻很難”的狀態。
美國目前采取的很多政策,比如補貼本土企業、限制對華投資、擴大盟友合作,其實都在告訴我們一件事,他們想把問題拆開處理,但現實是環環相扣。
美國要限制中國電動車,就得考慮本國市場是否能承接,要向盟友推銷去中國化,就得面對別人利益受損的反彈,這些問題不是喊幾句口號就能解決的。
![]()
而貝森特這次的講話,也可以看作是美國政府在面對多重矛盾時的一種“發泄”。他知道,中美合作不可能完全中斷,但競爭也不可能停止。
他需要在這個夾縫中找到一個讓所有人都“看起來滿意”的說法,于是就出現了各種“我們能追上”“我們有標準”“我們不怕”的表述。
但仔細想想,這種說法其實更像是心理建設。真正有底氣的國家,不需要靠“喊話”來證明自己。
![]()
說得響不代表做得到,關鍵還得看實力
貝森特這番話實則更多是政治操作的一部分,他要向外界展示美國的“信心”,也要向國內傳遞“主動權還在手里”的信號。
但現實不會因為一句話就改變方向,尤其是在稀土這種長期積累的產業上,更不是說擺脫就能擺脫的。
中國在稀土上的優勢,是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產業鏈和技術能力,不是輕易能復制的。而美國要實現“脫鉤”或者“替代”,也需要付出比想象中更大的代價。
![]()
所以,它反映出的是美國在信心和現實之間的拉扯,也暴露了他們在戰略調整中的不安。
真正的實力,不在嘴上,而在手里。
參考信息:
美國財長:美國將降低對中國稀土金屬的依賴——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25-11-3 01: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