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那年,梁光烈響應號召參軍入伍,分到陸軍第1軍1師2團工兵連。那年正好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從朝鮮撤回,他隨部隊趕赴朝鮮參加戰后守備任務。
![]()
在朝鮮的九個月里,他參與修筑工事、加強防御,親身經歷了邊境警戒的緊張氛圍。這段經歷讓他從一個毛頭小伙子變成合格戰士。
1959年11月,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把個人理想和黨的使命綁在一起。
回國后,他一步步從基層干起,當過排長、連長,積累了扎實的實戰技能。
1960年代,他調到部隊作戰部門,學習戰術指揮,逐步掌握軍隊管理的門道。
1970年代末,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梁光烈時任武漢軍區作戰部副部長,隨楊得志調到昆明軍區,任前線指揮部作戰部長。
1979年2月,西線作戰打響,他負責制定作戰方案,提供“大打、中打、小打”三種選擇,國家最終采納中打方案。
部隊推進70公里,占領老街省等地區,殲敵上萬,繳獲大量裝備。
從士兵到軍官,梁光烈靠的是實打實的本事和對黨的忠誠。
1990年代末,臺海局勢風云變幻。
1999年7月,李登輝在采訪中拋出“兩國論”言論,外部勢力借機生事,大陸高度警惕。
梁光烈那年剛調任南京軍區司令員,負責對臺方向的軍事準備。
他強調維護國家主權不容商量,絕不向分裂勢力低頭。
這句“寧可臺灣不長草,也要解放臺灣島”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說出的。
作為攻臺前敵總指揮,他調整部署,將華北軍區海空力量納入南京軍區指揮體系,推動陸海空一體化作戰。還協調第15空降軍臨時歸屬南京軍區,確保一旦有事能快速反應。
他放棄舊的渡海登陸模式,轉向空戰先行、海戰輔助、二炮結合、陸軍跟進的新打法。
這套思路超前,注重實戰效率,避免了被動局面。
備戰期間,他加強部隊訓練,強化信息化建設,讓軍隊隨時能打仗、打勝仗。危機高峰過去,海峽重歸平靜,但他的工作為維護臺海穩定奠定了基礎。
梁光烈在軍中以強硬著稱,還說過“臺海問題,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和平靠實力爭取。
2002年12月,梁光烈調任總參謀長,同月晉升上將軍銜,負責全國軍事行動統籌。
那幾年,他推動軍隊改革,強調合成化作戰模式,讓部隊更適應現代戰爭。
2008年3月,他出任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直至2013年3月卸任。
這段時間,國家面臨復雜國際形勢,他積極開展外交軍事交流,維護中國利益。
比如,在南海問題上,他主張加強巡航常態化,推動艦隊編隊訓練。2010年左右,遼寧艦開始海試,他支持航母發展,強調海軍要走出去。
訪問國外時,他直言中國軍隊現代化是為了和平,但絕不懼怕挑戰。
![]()
災區一線,他也沖在最前。
1998年抗洪救災,2008年汶川地震,他都親赴現場,指揮部隊搶險救援。軍隊不光打仗,還得服務人民,這體現了軍民魚水情。
退休后,梁光烈雖離開崗位,但他的精神影響深遠。
![]()
軍隊現代化進程中,他的經驗被一代代官兵傳承,推動東風導彈、航母編隊等裝備上新臺階。
如今,國防建設如火如荼,靠的就是這份紅色基因。
國家強盛了,人民安康了,這才是硬道理。
![]()
梁光烈上將2024年11月13日逝世,享年84歲。
他的離去讓人惋惜,但精神永存。
回想他那句硬氣話,不光是軍人宣言,更是我們中國人對統一的共同心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