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伸手搶中企資產,中國反手一刀切中命脈,稀土一收緊,全球車企跟著遭殃。
事實證明,該出手時就出手,退讓換不來尊重,實力才撐得起底線。
大家好啊,小漢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安世半導體的事。言歸正傳,咱往下看。
![]()
2025年9月底,全球芯片產業突然掀起一場風暴。
美國剛宣布一項新的出口管制規則,要求對中資控股超50%的企業實施“穿透式”限制,第二天,荷蘭政府就迅速跟進,動用一部幾十年未用的舊法,強行接管了中企聞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導體。
這家企業本是中國企業全資收購的子公司,總部雖在荷蘭,但生產、研發、管理早已深度扎根中國。
![]()
荷蘭政府給出的理由是“國家安全”,可誰都看得出,這不過是一場明目張膽的資產掠奪。
安世半導體不是合資企業,也不是部分持股,而是中國花了三百多億真金白銀買下來的。
如今卻被一紙行政命令強行剝奪控制權,連中國籍CEO都被趕下臺。這種操作,在國際商業史上極為罕見,也徹底撕下了所謂“法治”和“市場規則”的遮羞布。
![]()
更諷刺的是,當時的荷蘭政府其實已經不是正式內閣,而是一個看守政府。
首相斯霍夫領導的內閣早在6月就已倒臺,因組閣失敗只能暫時維持運轉,本應在10月底前完成權力交接。
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他們卻越權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顯然是抱著“反正快下臺了,出了事也不用負責”的心態在行事。
![]()
這一舉動很快引發了連鎖反應,安世半導體生產的芯片雖不算最尖端,卻是汽車制造的“剛需品”。
一輛傳統燃油車要用500顆,電動車更是需要上千顆。
全球80%的這類芯片都由它供應,客戶包括寶馬、大眾、福特、本田等幾乎所有主流車企。
如今生產線被強行打斷,供應鏈瞬間崩裂。
![]()
![]()
反制落地
面對這種赤裸裸的侵權行為,中國沒有選擇沉默。
10月4日,商務部發布公告,禁止安世半導體中國公司及其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部件。
這意味著,哪怕荷蘭方面拿到了公司名義上的控制權,只要產品是在中國生產的,就無法對外銷售。
![]()
這記反擊精準而致命,因為安世半導體80%以上的后端封測產能都在中國,沒有這部分加工,芯片根本無法交付客戶。
歐洲車企最先感受到壓力,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緊急發出警告,稱多家工廠面臨停產風險。
緊接著,拉美也傳來消息:巴西政府公開表示,如果芯片供應問題不解決,當地汽車制造商可能在未來兩三周內全面停工。
![]()
但中國的反制并未止步于此,12月1日,針對荷蘭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規正式生效。這項政策直接打在了荷蘭半導體產業的命門上。
全球90%的稀土精煉產能掌握在中國手中,而荷蘭的國寶級企業ASML,其高端光刻機的核心部件嚴重依賴中國稀土。
無論是鏡頭拋光所需的高純度鈰基材料,還是電機中的高性能磁體,都離不開中國供應。
![]()
新規明確:只要產品中含有0.1%以上中國來源的稀土成分,無論最終產地在哪、經過多少國家中轉,都必須向中方申請出口許可,并報備終端客戶信息。
此外,涉及14納米及以上先進制程的設備和材料,實行逐案審批制度。這一招徹底堵死了過去一些企業試圖通過第三國“洗產地”的漏洞。
![]()
對于ASML來說,這意味著每一臺光刻機的出口都可能被卡住。
而中國大陸又是ASML的第三大市場,占其積壓訂單的20%。一旦失去中國市場準入資格,損失將是天文數字。
更關鍵的是,如果拿不到足夠的稀土原材料,連光刻機本身的生產都會受影響,良品率可能大幅下滑。
![]()
這場博弈的本質,是產業鏈的深度綁定。
荷蘭一邊想卡中國半導體的脖子,一邊又離不開中國的稀土資源。
中國只是用同樣的邏輯回敬了一次:你用“國家安全”當借口干涉我方企業,那我也用產業安全來維護自身權益。
![]()
大選落幕
就在全球汽車產業因芯片短缺陷入混亂之際,荷蘭國內的政治格局也在發生劇變。
10月29日,荷蘭眾議院選舉正式啟動。
這場選舉原本就因組閣僵局拖延了四個月,而安世半導體事件更是成了壓垮斯霍夫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
投票當天,不少選民在投票站前排起長隊。
人們清楚地意識到,過去幾個月里攪動全球供應鏈的那個決定,正是出自這個早已失去民意基礎的看守政府。
它本應只負責日常事務,卻擅自做出影響國家長遠利益的重大決策,最終把整個歐洲拖入危機。
![]()
初步計票結果顯示,六六民主黨以微弱優勢領先,有望牽頭組建新政府。
而斯霍夫所在的自由民主人民黨支持率大幅下滑。這場選舉不僅是政黨之間的較量,更是一次對“盲目追隨美國”政策的全民公投。
![]()
諷刺的是,制造這場危機的斯霍夫政府,按照荷蘭政治慣例,并不需要為后續后果承擔主要責任。
看守內閣本就不具備完整執政權,其決策往往被視為臨時措施。因此,即便引發了全球范圍的供應鏈動蕩,他們仍可能“全身而退”。
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荷蘭必須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
歐盟內部已經開始反思,德國、法國等國紛紛呼吁盡快化解爭端,避免經濟進一步受損。
歐盟貿易專員甚至主動要求與中國舉行視頻會談,試圖緩和局勢。
可中方態度明確:問題的根源不在中國,解決之道也不在中國。
![]()
![]()
代價顯現
到了11月初,各方都在等待幾個關鍵時間點的到來。
11月3日,荷蘭最高法院將對聞泰科技提出的緊急撤銷凍結令申請作出裁決。
然而法官已透露,此案涉及外交層面磋商,短期內難有定論。
![]()
另一邊,德國主導的歐洲汽車工業協會(VDA)設下最后期限:
11月10日,若荷蘭仍無法提供解決方案,德法意三國將啟動《歐盟芯片法案》第十七條的危機豁免機制,直接將安世歐洲晶圓廠列為“共同利益項目”,繞過荷蘭政府的禁令進行干預。
這意味著,連歐盟內部也開始質疑荷蘭單邊行動的合理性。
![]()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加速推進替代方案。
上海、無錫、紹興三地政府正協調華虹、士蘭微等本土廠商,在11月20日前完成首批車規級功率器件的驗證線建設。
一旦成功,意味著部分關鍵芯片將實現國產替代,不再受制于海外變數。
![]()
而最現實的壓力,來自全球車企的轉向。
巴西政府已公開表示正在與中國直接溝通,尋求繞開荷蘭的供貨渠道。其他車企也在暗中調整策略,越來越多的訂單開始流向中國本土供應商。
安世半導體中國區此前曾放話:“客戶不會追隨荷蘭。”如今這句話正逐漸成為現實。
![]()
這場風波也給所有追隨美國對華施壓的國家提了個醒:當你的產業命脈掌握在中國手中時,任何政治操弄都可能反噬自身。
美國自己都因稀土問題被“卡脖子”,不得不與中國達成臨時休戰,又怎么可能為荷蘭挺身而出?
事實證明,美國不會為了一個“馬前卒”犧牲自己的供應鏈安全。
![]()
最終,斯霍夫政府倒臺了,但留下的爛攤子卻由整個荷蘭乃至歐洲來承擔。
全球車企不會記得是誰簽了那份接管令,但他們記住了是誰讓生產線停擺。
未來,當企業選擇合作伙伴時,穩定、可靠、守信將成為比地緣站隊更重要的考量。
![]()
中國沒有主動挑起這場爭端,但在面對不公時,也絕不會退讓。
用產業鏈的反制回應侵權行為,既是對自身權利的捍衛,也是對全球商業規則的維護。
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沒有誰能單方面制定規則。合作共贏,才是唯一可持續的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