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金稅收新政直接影響黃金交易的渠道選擇與成本結構,水貝黃金“價格優勢”終結?
周一下午,全國最大的黃金珠寶集散地——深圳水貝市場的黃金價格突然大幅上漲。當天12時左右,小程序顯示金價在930元/克左右,但到14時30分金價飆升到992元/克。
上周六(11月1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黃金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以下簡稱新政;) ,新政自2025年11月1日起實施,執行至2027年12月31日,適用時間以發生實物交割出庫的時間為準。
新政明確,在2027年年底前,對會員單位或客戶通過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交易標準黃金,賣出方會員單位或客戶銷售標準黃金時,免征增值稅。未發生實物交割出庫的,交易所免征增值稅;發生實物交割出庫的,則按公告規定適用相應增值稅政策。
具體而言,會員單位購入標準黃金用于投資性用途的,交易所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同時免征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并按實際成交價格向買入方會員單位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若用于非投資性用途,則免征增值稅,并按實際成交價格向買入方會員單位開具普通發票。客戶購入標準黃金,交易所免征增值稅,并按照實際成交價格向買入方客戶開具普通發票。
國信期貨首席分析師顧馮達指出,相比原有政策,最顯著的變化是確立了以用途;為錨點的分類管理新模式。
顧馮達認為,在區分投資性;與非投資性;用途后,對不同主體的影響是結構性的。對用金企業是明確利好,稅負下降預期穩定。對貿易商而言,專注于實體產業鏈的將獲得更優環境,而依賴投資性黃金票鏈;套利的模式將難以為繼,必須向提升真實服務能力轉型。對個人投資者,政策則是一種有力引導,鼓勵其從購買實物金條轉向通過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的積存金、黃金ETF等標準化金融產品進行投資,這更符合現代金融投資的方向,也更便捷、安全。
政策一落地,投資者已經快速做出反應,銀行業務也在相應調整。工行今天的金條據悉已經全部缺貨,且即日起暫停受理如意金積存業務的開戶、主動積存、新增定期積存計劃以及提取實物的申請。建行暫停受理易存金業務實時買入、新增定投買入、實物金兌換等申請,暫停個人黃金積存兌換實物貴金屬、賬戶黃金兌換實物貴金屬等申請。
關于對金價的影響,顧馮達的判斷是:短期可能引發結構性分化,但長期不改變由全球宏觀基本面主導的核心趨勢。投資性金條因稅收鏈條調整,零售價可能因成本傳導而溫和上升;而首飾等消費端黃金價格則會因稅負明確下降而更顯穩定。
深圳水貝的黃金價格波動直接反映了市場供需與成本變化。此次水貝黃金價格飆漲,本質是新政下非交易所渠道成本抬升與市場預期提前兌現的疊加結果,具體關聯路徑如下:
(一)場外交易稅負成本顯性化,直接推高批發價
新政實施前,水貝市場依托非標準化交易 + 稅收模糊地帶;形成了比品牌金店低100-200元/克的價格優勢。新政明確非交易所渠道需全額繳納13%增值稅,這一成本直接傳導至交易環節。為維持盈利空間,商戶被迫上調銷售價格,形成直接漲價壓力。
(二)渠道遷移預期引發短期囤貨潮,加劇供需失衡
新政倒逼交易向合規的交易所渠道集中,而水貝商戶多為中小經營者,難以直接對接交易所資源,無法享受場內稅收優惠。為規避后續更高的稅負成本,不少商戶在新政落地前加大備貨力度,導致短期市場需求激增;同時,部分下游品牌商擔憂未來采購成本上漲,也提前鎖定貨源,進一步加劇水貝市場的供需緊張,推動價格飆漲。
(三)合規成本疊加,放大漲價壓力
除增值稅成本外,新政強化了非交易所渠道的監管要求,包括交易記錄留存、大額交易報告等反洗錢合規義務,單套監測系統年成本達8-12萬元。中小商戶需將合規成本計入定價,進一步推高終端批發價格。這種稅負成本 + 合規成本;的雙重疊加,使得水貝市場原本的價格優勢被大幅削弱,漲價成為必然選擇。
(四)市場預期傳導的放大效應
今年以來黃金價格持續走強,倫敦現貨黃金年內漲幅超52%,國內現貨黃金同步上漲近50%,市場本身存在較強的漲價預期。新政落地進一步強化了成本抬升+渠道收縮;的預期,部分商戶借機調整價格,而消費者的買漲不買跌;心理也加劇了短期交易熱度,形成價格上漲的正向循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