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英國學者馬丁·雅克在倫敦公開演講時說出了一句后來被頻繁引用的話:“中國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她明明是一個文明,偏要偽裝成一個國家。”當時很多人一頭霧水。
![]()
尤其是當他接著追問:“在人類歷史上,有哪一個文明能像中國一樣始終保持統一格局?”這不只是好奇,更是一種困惑。畢竟,從亞述到羅馬,從拜占庭到奧斯曼,大多數古老帝國都被時間碾碎,灰飛煙滅。可中國,哪怕經歷了數次王朝更替、內亂外患,還是穩穩地坐在這張東亞地圖的正中央。
馬丁·雅克的疑問,其實觸到了西方觀察中國時最難破解的謎題之一。要把這個古老國家的“超長待機”邏輯講清楚,得從文化認同、制度設計和文明包容三個維度開始。
文明型國家
![]()
在西方的認知里,一個國家的“統一”往往靠的是血統、語言、宗教,以及共同的政治制度。但中國的國家認同,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從秦始皇一統六國開始,中國就構建了一種超越民族和血緣的“文明認同”邏輯。誰掌權,都得先認同這套文化操作系統。
最典型的就是漢字。秦始皇搞“書同文”那會兒,其實不光是為了方便寫奏折,更重要的是讓不同方言、不同地區的人有一個共同的文化接口。不管南腔北調,只要寫的字一樣,就能看得懂。王朝可以換,口音可以變,文字這套代碼不能動。馬丁·雅克就把漢字比喻成“文明的操作系統”,這個比喻不復雜,很到位。
![]()
往深里看,儒家思想的那一套“大一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不是光靠讀書人背書維系的。這些價值觀早就在老百姓的生活、教育、甚至家庭倫理里扎了根。誰當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講“仁義禮智信”。這套標準成了判斷一個政權合不合格的文化尺子。歷朝歷代,誰要是違背了這套體系,別說老百姓不答應,連士大夫都得反水。
跟西方那些靠《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劃邊界、定憲法的民族國家不同,中國的認同感,是早就寫進骨子里的文化認同。英國《金融時報》曾經評論說,要理解中國,就得跳出“民族國家”的分析框架。這個提醒不無道理。
![]()
時至今日,中國在教育、媒體、政策中不斷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單是為了弘揚歷史,更是延續這套文明認同的邏輯。
從郡縣到科舉,穩得住才叫強大
文化認同是靈魂,可光有靈魂還不夠,身體也得硬朗。中國維持統一的另一個關鍵點,在于它非常早就建立了一套穩定可復制的制度模型。
![]()
比如郡縣制。秦始皇一上來就廢了分封,搞起了中央直管的郡縣制度。這么做的好處,是把權力從諸侯手里收回來,皇帝說話才算數。漢朝延續這套制度,還加了“推恩令”,意思是讓諸侯的地盤分給兒子們,誰也做不大。這樣一來,就把地方割據的土壤給掐死了。
再看科舉制。這個制度的邏輯很直接:不管你家是種田的、打鐵的,只要你能讀書、答題、會寫八股文,就有機會進京當官。這套機制打通了社會流動的通道,更重要的是,它讓全國的知識分子都學同一套儒家經典,說的是同一種“政治語言”。哪怕你來自嶺南、江南、關中,只要進了體制,思想就統一了。這個制度不光選人,更統一了價值觀。
![]()
有趣的是,每當中國歷史上出現動蕩,比如唐朝的藩鎮割據、南北朝的對峙,最終上臺的新王朝都會第一時間恢復中央集權和科舉系統。這說明制度不僅穩得住,還能自動修復。西方分析家很難想象,一個兩千年前建的行政體系,今天居然還能找到影子。
這套制度的底層邏輯其實很簡單:讓地方聽中央的,讓人才服儒家的,讓國家有一套“可復用”的治理模板。
誰來了都能進組,統一不等于同化
很多人以為,中國的統一是靠“同化”來的,把少數民族變成漢人。但這個看法,既簡化了歷史,也誤解了文明。
![]()
中國的統一更像一場“文化拼圖”。你可以保留自己的語言、服飾、信仰,但只要你認同這個大框架——中華文明的主軸,那你就是自己人。唐朝的長安,滿大街都是胡人、波斯人、粟特人,沒人被排擠。元朝和清朝,皇帝都不是漢人,但最后也得講儒家、修孔廟、搞科舉。
清朝搞得最極致,不光當皇帝,還當蒙古大汗,在藏傳佛教里被視作“文殊菩薩化身”。他們清楚:想統治中國,就得進入這套文明系統。而不是推翻它、重建一套。
![]()
馬丁·雅克曾在清華大學演講時說,中國的文明是一塊“多元拼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音符”,但最后能合奏出一首歌。這種靈活性和包容性,是很多西方民族國家體系里找不到的。
今天中國提倡“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國外也引發不少爭議。有人說這是一種同化政策,也有人擔心民族文化被淡化。但從歷史來看,這種“和合而不同”的邏輯,恰恰是中國能維持統一的秘訣。沒有這口“大鍋”,各族群根本湊不到一塊。而且這口鍋從來不挑食——只要你愿意進組,就有你的位置。
中國為什么能維持數千年的統一?答案在一整套打磨千年的文化操作系統、制度框架和文明邏輯上。文化認同是軟件,制度設計是硬件,文化包容是兼容性。這三者環環相扣,相互加固,形成一種獨特的歷史慣性。
![]()
馬丁·雅克說得沒錯,中國有自己的操作系統,這套系統是一種不斷吸收、不斷更新的文明自信。
理解中國的統一,不是為了搞清楚誰掌權,而是搞懂這套文明為什么能活到今天。在全球動蕩與變局之中,這種來自東方的“連續性”,也許正是它最強大的底牌。
信息來源:馬丁·雅克:中國發展模式成就斐然 為全球現代化提供多元思路——中國新聞網2023年9月28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