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這幾年風頭正勁,訂單堆成山,可他們在技術路線上走得特別穩當。
2024年5月,在歐洲技術論壇上,他們高管張曉強就直言,高NA EUV對A16和A14工藝來說,還沒到非用不可的地步。
現有的低NA EUV加點優化,就能頂上。A14工藝用第二代納米片環柵晶體管,外加新單元架構,性能能拉高15%,功耗降25%到30%。
![]()
咱們華為海思、中芯國際啥的,也在琢磨怎么用有限資源撬動最大效益。
臺積電不是頭一回這么干,早幾年他們就通過多重圖案化和材料調整,延長了老設備的壽命。2025年10月,他們宣布年底前啟動1.4納米工廠建設,但明確表示不碰高NA。
這步棋下得巧,既省錢又不耽誤進度。想想高NA那玩意兒,體積大、體重重達180噸,安裝調試得幾個月,成本高得嚇人。臺積電的邏輯是:效益得可衡量,得有投資回報率。要是硬上,等于給下游客戶加價,那可不是長久之計。
![]()
臺積電是代工廠老大,客戶從蘋果到AMD,全指著他們出貨。萬一因為一臺機器拖后腿,影響產能,那損失誰扛?他們團隊反復評估,現階段低NA EUV的迭代空間大得很,能支撐到更小節點。比方說,通過軟件算法和光刻膠改進,就能擠出分辨率優勢。
臺積電的表態也反映出行業共識,強調技術團隊在找延長EUV壽命的招兒。 這不是保守,是基于海量數據。A14節點下,相同功率復雜度,性能提升那么明顯,干嘛多花冤枉錢?高NA的數值孔徑升到0.55,能刻8納米圖案沒錯,但對1.4納米來說,邊際收益小。
臺積電的供應鏈會議上,肯定掰扯過這賬:一臺高NA等于20多臺低NA的錢,回報周期拉長,風險也大。
![]()
咱們的“中國芯”行動,正從基礎材料到設備全鏈條發力。臺積電的謹慎,其實給下游企業提了個醒:別被供應商的營銷忽悠,得算自己的賬。結果呢?他們繼續領跑市場,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營收穩中有升,AI芯片訂單爆棚。
ASML的高NA EUV,本是他們王牌產品,號稱全球最牛光刻機。可到現在,出貨量卡在5臺左右,著實讓人意外。2023年12月,第一臺就給了英特爾,安裝在美國俄勒岡工廠。 接著,三星也拿了一臺,用于自家研發線。
到2025年上半年,ASML財報里提到,總共交付5臺EXE:5000和1臺EXE:5200。
![]()
為什么賣不動?成本是硬傷。比低NA EUV貴一倍多,還得搭上維護和培訓費用。英特爾是頭號粉絲,2025年9月,他們加單兩臺,沖著14A工藝去。
三星也跟進,10月傳出要為2納米線買高NA。 但臺積電不買賬,其他玩家如美光、SK海力士,也在觀望。ASML的銷售團隊跑斷腿,提案堆成山,可訂單就是上不去。
2025年第二季度,他們EUV業務漲30%,但高NA部分占比小得可憐。
![]()
咱們中芯國際啥的,早習慣用性價比高的國產替代品。ASML的壟斷地位是事實,但高NA的門檻太高,中小廠根本摸不著。
結果,2025年第三季度,ASML總銷售75億歐元,凈收入21億,可高NA的影子淡薄。
這銷售困境,還牽扯地緣因素。美國出口管制,讓中國市場大門緊閉。ASML的DUV機對中國賣得火熱,2024年占他們49%的生意。 但EUV,尤其是高NA,碰不得。2025年,中國業務預計回落到20%到25%。 這對ASML是打擊,對咱們是機遇。
![]()
高NA的尷尬,折射出整個產業鏈的拉鋸戰。臺積電的克制,不是孤例,而是行業風向。
AI芯片需求爆棚,英特爾、三星加碼高NA,可臺積電堅持低NA路線,產能利用率高達90%以上。 這博弈的核心,是成本與創新的平衡。
ASML的機器再先進,沒人買單也白搭。反觀咱們中國,十四五規劃下,半導體投資超萬億,重點砸在關鍵設備上。
![]()
長遠看,高NA會火,但得等節點成熟。
從國家層面,這事兒鼓舞人心。咱們的“雙碳”目標下,半導體低功耗工藝正對路。高NA雖牛,但咱們的硅光子、碳化硅材料,有自家優勢。產業鏈長遠考量,得看誰更懂需求。
臺積電的表態,像一劑清醒藥,ASML著急正常,但機會總留給有準備的人。中國半導體,正以穩健步伐,融入全球賽道,未來可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