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先烈
烽火曾燃江淮地,家書遙寄赤子心。2025年,我們迎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回望1937,全面抗戰的號角在華夏大地吹響,大別山麓的信陽兒女以血肉之軀筑起御侮長城;立足今朝,英雄故土早已換了人間,復興征程上的后輩懷揣敬意,執筆為信。市教體局、信陽日報社組織開展的“尋訪抗戰印跡?傳承復興力量——給1937年先輩的信”征文,正是以紙為媒、以筆為橋,讓今人與先輩跨越時空流轉進行對話。即日起,信陽教育電視將陸續刊發信陽市優秀作品,聽字里行間的家族記憶、英烈禮贊,看歷史回響中的家國變遷、精神傳承。
信陽市教體局 王紫桑
給1937年先輩的信
尊敬的1937年革命先輩們:
見字如晤!
當歷史的車輪滾滾駛入2025年,我,一名來自信陽革命老區的教育工作者,此刻正以駐村第一書記的身份,懷著無比崇敬且澎湃的心情,跨越八十八載的時光長河,提筆給您們寫下這封信。
1937年,是中華大地哭泣流血的黑暗之年,也是全民族抗戰的覺醒之年。在國將不國的絕境之中,是您們,毅然決然地挺身而出,用滾燙的熱血和生命,點燃了民族復興的希望之火。
您們你們走進每一戶農家,教鄉親們識字明理,傳播進步的思想,激發大家心中熾熱的愛國熱情。您們把溫暖和關懷毫無保留地傳遞給每一個需要的中國人。激發了信陽老百姓抗戰的熱情,凝聚起了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
張玉珩,原名張玉衡,字德銓,1901年生,平橋區人,19歲考入浙江大學,畢業后回信陽從事教育工作。24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先輩們,我獨提張玉珩先輩,是因為同是平橋區人,同是教育工作者。1928年,張玉珩前輩成功領導了“智取白塔寺”“夜襲高平寺”等戰斗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農民群眾的斗爭熱情,狠很地打擊震懾了地主豪紳的反動氣焰。1935年8月,不幸犧牲,時年34歲。 張玉珩先輩用年輕的生命榮耀了信陽,榮耀了東北大地,更榮耀了不屈不撓、勇于抗爭、敢于勝利的民族情懷、家國信念!
2025年2月,我毅然選擇基層扎根基層,作為駐村第一書記走進鄉村。村部有整潔寬敞的文化廣場,體育器材一應俱全,每到黃昏,沐浴落日,廣場分外熱鬧,打籃球的、伸展運動的、舉著小紅旗散步的。村部隔壁是村小,教室明亮,我們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培養孩子們的綜合素質和愛國情懷。我們為他們講述您們的故事,讓他們了解家鄉的歷史,傳承革命精神。看到孩子們眼中閃爍的驚訝和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我知道,這是您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在教育方面,我們信陽革命老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信陽市教體系統錨定“著力品質生活引領,基礎教育樹信陽品牌,建設教育強市”目標,久久為功、持續發力,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成果,清華、北大錄取人數續寫輝煌,空軍飛行員錄取,實現地市級“十二連冠”,基礎教育信陽品牌更加閃亮。我知道,沒有您們換來的解放與和平,哪有如今信陽教育的輝煌?
駐村第一書記,微末村官,我是抱著“建功基層”的豪情踏上這片熱土,想為鄉村振興出一份力,盡管村里百分之九十五為留守老人與兒童、資金短缺、技術不足、市場開拓困難、銷售渠道有限,等等。但每當想到您們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堅持下來,都能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犧牲一切,我就充滿了力量。您們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讓我闊步前行。
一位年逾八十的隊長感慨,“以前呀,我們農民種地要給國家交錢,現在國家給種地的農民錢。以前做夢都想吃頓飽飯,現在天天吃肉當過年。”是啊,時代進步之神速,人民的幸福感極大增強。我會繼承和發揚您們的革命精神,不怕困難,勇于拼搏,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勇氣和決心,為實現鄉村振興、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奮斗。
先輩們,您請看,今天的中國已經傲然屹立于世界東方。我們有了強大的國防力量,航母在大海上乘風破浪,戰機在天空中翱翔護航,再也不用擔心外敵的侵略;我們有了先進的科技,5G技術引領世界潮流,高鐵飛馳在祖國的大地上,讓天涯變咫尺;我們有了繁榮的經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市場商品琳瑯滿目,人民生活幸福美滿。這一切都是您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您們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您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行者將至,未來已來。愿您們在天堂安息,看著我們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拼搏。
此致
敬禮!
王紫桑
2025年7月9日
信陽市第三實驗高級中學 陶玲
寫給張玉珩烈士的一封信
敬愛的張玉珩烈士:
您好!
提筆寫這封信的時候,我的手竟有些微微顫抖。此刻,窗外陽光正好,街道上車水馬龍,孩子們在小區里追逐嬉戲,老人們坐在長椅上閑話家常。這樣的太平景象,想必是您當年在槍林彈雨中最為憧憬的畫面吧?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在黑龍江省尚志市烈士陵園里,一座刻著張振國烈士名字的紀念碑靜靜地矗立著——張振國,就是您的化名。站在二十一世紀的歷史節點回望,您的生命軌跡令人震撼。1901年出生于大別山畔郝堂村,家境寬裕富足,你沒有沉迷于小家富足,毅然決然地走上了革命報國的道路。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為革命事業壯烈犧牲,年僅34歲。34歲,正值壯年,如今許多人的人生才剛剛展開,而您,已為東北抗日燃盡了最后一滴血,用丹心碧血,鑄就精神豐碑!您倒下之時,可曾想到90年后的今天,后人們為這一行簡短的記載熱淚盈眶!
薪火相傳,賡續紅色血脈。張玉珩烈士,您和烈士們從來都不是史料上的點點墨跡,您是黑格爾口中的仰望星空的那一群人,是民族的精神血脈,是華夏的基因密碼。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我們不會忘記來時的路,更不會辜負您的期望。張玉珩烈士,您知道嗎?您那一代人的精神已經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我們深知,紀念先烈的最好方式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在科技創新前沿,有青年科研工作者攻堅克難;在鄉村振興一線,有年輕干部扎根基層;在疫情防控戰場,有“90”后“00”后挺身而出。。。。。。這些場景是不是像極了當年的你,為了民族大義,家國信念,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把課堂變為傳播火種的陣地,把“打倒軍閥吳佩孚”的標語寫在火車廂,帶到大江南北?我們或許不再需要像您那樣直面槍林彈雨,卻時刻謹記,和平年代的生活,正是你們用刺刀挑開的未來,同樣需要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攻克改革發展路上的“婁山關”“臘子口”。
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張玉珩烈士,您盛年犧牲,沒有看到新中國的成立,沒有享受到一天和平安寧的生活。您曾經為了保障革命經費,賣掉大衣,最艱難的時候只吃一頓飯。我常常會想,如果您能看到今天的中國,該有多好啊!張玉珩烈士,您知道嗎?如今,您的家鄉,平橋區郝堂村被列入全國第一批“美麗宜居村莊”名單和信陽市紅色教育基地;您戰斗過的東北老工業基地也煥發新生,高鐵縱橫馳騁,沃野千里,稻浪翻滾,智能制造業蓬勃發展,“共和國長子”正在譜寫新的篇章。
不僅如此,您和無數先烈用生命澆灌的理想之花,已在神州大地絢麗綻放,中國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天問”探火、“北斗”組網、“奮斗者”號深海潛水,到“5G”技術引領全球;從脫貧攻堅戰役中取得全面勝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從遼寧艦、山東艦、福建艦相繼下水,到殲-20戰機翱翔藍天,東風系列導彈威懾四方,您用生命捍衛的國土,我們再也不會讓任何人染指!
青春接力,擔當復興使命。作為后來者,我們深知肩上的責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還需要我們繼續奮斗,但是,請您放心,我們一定會傳承好您的遺志,守護好您和先烈們用生命換來的和平與發展成果,你們的名字,永遠銘刻在共和國的豐碑上,您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奮勇前行!
紙短情長,縱有千言萬語也難以表達我對您的崇敬與感恩!此時,我多么希望,瀑布之水逆流而上,太陽從西邊升起,落向東方,蒲公英的種子,再匯聚成傘的形狀,戰士從血泊中站起,子彈退回槍膛,我多想大聲對你說,當今中國,如你所愿,國泰民安,山河無恙,日月璀璨,盛世輝煌!
此致
敬禮!
陶玲
2025年8月
信陽市第三實驗小學 汪彥君
給1937年先輩的信
敬愛的熊桐柏先輩:
今夜羅山大雨滂沱,我在何家沖的青檀樹下為您寫下這封信。雨水敲打您當年率隊渡過的倒水河,恍惚間聽見1937年冬的軍號聲——那時您24歲,咬斷手指在麻布上寫下“抗日救國”,帶著32名青年鉆進大別山的密林。
去年在縣檔案館,我見到您留下的半幅血書。昏黃的麻布上,“救”字最后一捺被血跡暈開,像一柄刺向黑暗的匕首。講解員說,1938年春,您用這份血書動員鄉親捐出蓋房梁木,在倒水河上搭起浮橋運送傷員。如今河岸立著“同心橋”石碑,橋墩卻是鋼鐵鑄造。今夏洪水漫過橋面時,機械救援艇正轉移群眾,船頭坐著您救過的村民后代——他胸前別著“防汛先鋒”黨徽,您用血寫的“救”字,已化作他手臂上的救生繩勒痕。
您指揮戰斗的鐵皮喇叭,至今掛在何氏祠堂梁上。當年您用它喊:“鄉親們莫怕!新四軍在!” 彈孔銹蝕的喇叭口,如今對著村小的升旗臺。上周我聽見少先隊員用它朗誦《和平宣言》,童聲撞上斑駁鐵皮,竟迸出金屬般的錚鳴。最震撼的是非遺傳承人用3D技術復原了您的聲音——當人工智能合成音在紀念館響起時,九旬抗屬王奶奶顫巍巍站起敬禮:“是熊隊長的調門!急吼吼的,催人往亮處奔!”
您殉國前夜倚靠的青檀樹,今已亭亭如蓋。敵寇子彈穿過樹干擊中您時,懷里還揣著半塊麥餅——那是留給斷糧三天的通訊員小栓子的。去年樹洞突發蟲害,林科所專家用顯微注射器拯救它時,我忽然想起您用草藥給傷員清創的舊事。當年您守護的麥田,如今飄著“羅山油栗”電商旗;您沒吃上的麥餅,正變成非遺工坊的“抗戰糧”糕點。最動人的是包裝設計:掰開的餅芯露出全息投影,您血書的麻布在光影中化作高鐵穿山的軌跡。
前日拜訪您救下的繡娘后人何秀云。她攤開一幅《薪火圖》:左邊是您持槍的剪影,槍管延伸成右邊繡繃上的金線——那是她為神舟飛船搭載的蠶種所繅的絲!飛針走線間她喃喃:“您用子彈鑿穿黑暗,我們用繡針縫補河山。” 窗外,當年敵軍轟炸的焦土處,光伏板正將陽光轉化為電流,藍晶板面倒映著青山如黛。
先輩,這山河已換了人間:
您血染的麻布,成了博物館玻璃后的星圖;
您嘶吼的喇叭,化作數字檔案里的聲紋;
您牽掛的小栓子,他的孫女剛在日內瓦聯合國裁軍會議用英語念完您的血書。
若您問:“可能吃飽穿暖?可有尊嚴活著?”
請聽這時代的回音——
光伏板下的茶園涌動著碧浪,
繡娘指尖的金線連接著星河,
而倒水河的新橋上,滿載油栗的貨車正轟隆駛向遠方……
此致
敬禮!
后輩汪彥君
2025年8月1日
信陽市第三實驗小學 黎宏宇
致1937年的先輩:一封穿越時空的信
尊敬的先輩:
展信安好!
當您在烽火中展開這封信時,或許正握著冰冷的步槍,或背著簡陋的行囊,在泥濘的道路上奔走。1937年的天空被硝煙遮蔽,盧溝橋的槍聲驚醒了古老的土地,而您,與無數同胞一起,用血肉之軀筑起了民族的脊梁。此刻,我站在88年后的時光里,以晚輩之名,向您致以最深的敬意與最真的告白。
我看見:您用生命點燃的火種。1937年的中國,山河破碎,生靈涂炭。北平淪陷、上海血戰、南京悲歌……每一寸土地都在哭泣。但您沒有退縮——農民放下鋤頭拿起槍,學生撕掉課本奔赴前線,母親送走最后一個兒子,妻子為戰士縫補帶血的衣襟。您知道,這一去可能是永別,但您更知道:“若無人敢死,則中國必亡”。
我曾在歷史課本上讀過淞滬會戰的慘烈:十萬將士以血肉之軀抵擋日軍鋼鐵洪流,四行倉庫的彈孔至今仍在訴說不屈;我曾在紀錄片中看過臺兒莊的焦土:斷壁殘垣間,中國士兵用大刀與敵人拼到最后一刻。這些不是冰冷的數字,是一個個如您一般的“普通人”——他們或許是田間勞作的父親,或許是教室讀書的少年,卻在國家危亡時,化作了最熾熱的火焰。
我銘記:您未竟的夢,我們已接續。您曾渴望的“和平”,如今已不再是奢望。
1945年,日本投降,十四年抗戰終迎曙光;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五星紅旗在紐約飄揚;2008年,北京奧運會向世界展示東方巨龍的蘇醒;2020年,脫貧攻堅全面勝利,九千多萬同胞告別貧困;2023年,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沖向蒼穹,中國航天邁入“空間站時代”......
您或許難以想象:當年的荒野已鋪就高鐵網絡,曾經的饑饉地如今稻浪翻滾,敵機轟炸下的學堂里,孩子們正用AI探索宇宙。但您一定能理解:這一切的底氣,源于您和無數先烈用生命鑄就的“獨立與自由”。您未走完的路,我們正以更堅定的步伐前行;您未看到的盛世,我們已替您守護。
我承諾:以今日之我,告慰昨日之您。
先輩,今日之中國仍有挑戰:臺海風云未定,科技競爭激烈,某些勢力妄圖重演歷史。但請放心——
當邊防戰士在零下40℃的雪原巡邏時,他們腳下是您用鮮血浸透的土地;當科研人員為攻克芯片難題徹夜不眠時,他們手中是您傳遞的火把;當00后士兵在朱日和訓練場喊出“若有戰,召必回”時,他們眼中是您當年的光芒。
我們這一代人,或許未經歷過戰火,但從未忘記歷史:清明時,年輕人自發為無名烈士墓獻花;網絡上,“歷史虛無主義”被千萬網友駁斥;校園里,孩子們用VR技術“重走長征路”。您種下的種子,已在新時代開出最鮮艷的花。
我想問:若您穿越至今,會為何而淚目?
或許,您會為深圳的摩天大樓驚嘆,為貴州的“中國天眼”震撼,為抗疫中“逆行”的醫護感動;但您更會為這些場景落淚:當香港街頭響起《義勇軍進行曲》,青年們自發護旗時;當孟晚舟身著紅裙走下飛機,說“如果信念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時;當加勒萬河谷的戰士張開雙臂,用血肉之軀擋住外軍時。
這些瞬間,與1937年的您何其相似——不過是換了戰場,換了武器,但骨子里的“硬氣”從未改變。
最后的告白:
先輩,這封信無法寄達1937年,但我相信:當您在某個寒夜仰望星空時,定能看到今日之中國——那片被您用生命照亮的土地,已如您所愿,山河無恙,國泰民安。
請允許我以當代少年的名義起誓:我們定會守護好您用鮮血換來的和平,讓“中國”二字永遠屹立于世界東方;我們定會傳承您骨子里的堅韌,在新的征程上續寫中華民族的輝煌;我們定會讓您的子孫后代,永遠不必經歷您所承受的苦難。
此致
敬禮!
一位來自2016年的晚輩
2025年8月8日
王佳黎
給 1937 年先輩的信
敬愛的先輩:
展信安。
此刻是2025年一個靜謐的夏晚,我在書桌前冥思,腦海里忽而展開了你們奮勇抗戰的壯闊畫卷。硝煙散盡已經八十余載,卻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那聲“絕不后退”的吶喊,至今仍在時光的長廊里激蕩回響。當我細細品味泛黃的戰地日記,不畏強暴的堅決藏在字里行間;當我輕輕觸摸銹跡斑駁的步槍,冰冷鋼鐵上鐫刻的是百折不撓的堅韌意志。這些從戰火中淬煉出的精神武器,從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褪色。它們在當今時代的脫貧攻堅的山路上跋涉,在科技攻堅的實驗室內閃耀,正以新的模樣,續寫著屬于這個時代的傳奇。
不畏強暴的堅韌在“高敬亭與金剛臺婦女排”的堅守中得到了生動的詮釋。高敬亭率領紅軍游擊隊在大別山金剛臺堅持游擊戰。由張敏等女戰士組成的“金剛臺婦女排”,在敵人圍剿中靠野果、樹皮度日,用山澗水為傷員清洗傷口,在巖洞中辦起“山林醫院”,創下“三年紅旗不倒”的奇跡。這份因地制宜、頑強求生的智慧與堅韌,在新時代的新縣“九鎮十八灣”脫貧奇跡中得以傳承。新縣依托紅色資源打造旅游扶貧工程。田鋪大塆村民在無工業基礎的困境中,將當年游擊隊活動的古村落改造成創客小鎮,2020年實現整村脫貧。正如當年婦女排因地制宜生存,今日村民用“紅綠古”三色旅游開辟新路。
血戰到底的執著在肖永智“帶傷突圍”的頑強中閃耀著璀璨的光芒。作為信陽新縣人的八路軍冀南七分區政委肖永智在山東臨清突圍戰中腹部中彈,腸子流出仍堅持指揮,用綁腿捆住傷口繼續作戰,最終犧牲,時年二十八歲。這種為了信仰和勝利不惜流盡最后一滴血的執著精神在信陽航天集團“高鐵緊固件”的攻關戰場上得到了有力回響。在研發高鐵緊固件時,技術團隊曾連續三十八次試驗失敗。然而,“像肖永智堅守陣地一樣攻克技術壁壘”的標語如同戰鼓,一次次點燃他們的斗志,最終成功突破德國技術壟斷。
敢為人先的膽識在韓明柱等英雄“夜襲陽明堡”的創新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信陽籍英烈韓明柱在八路軍129師769團時任營長。在團長陳錫聯的指揮下夜襲日軍的陽明堡機場,用集束手榴彈炸毀二十四架敵機,創造了“步兵打空軍”的戰爭奇跡。這份打破常規、出奇制勝的智慧,正在信陽潢川縣的“5G+智慧農業”的浪潮中煥發新的生機。信陽潢川縣通過“5G+智慧農業”系統,讓農民用手機APP精準控制萬畝稻田的灌溉、施肥。這種“農業革命”正如當年夜襲機場的奇思,是用新技術打破傳統生產模式,在2023年帶動全縣水稻增產15%。
萬眾一心的團結繡制在大別山那件特殊的“百家衣”上。抗戰時期,大別山群眾為游擊隊縫制“百家衣”:每戶捐一塊布拼成衣服,既解決戰士缺衣問題,又讓穿著者牢記人民托付。這份同舟共濟、魚水情深的情誼在信陽浉河區的“愛心粥屋”里延續。二百余名志愿者輪流值班,八年來風雨無阻為環衛工人提供免費早餐。就像昔日“百家衣”凝聚百姓心意,今日“百家粥”匯聚城市溫度。
睜開雙眼,思緒萬千。這些由血與火鑄就、又在和平年代發揚光大精神圖譜,不僅承載著歷史厚重感,更彰顯了新時代的榮光。夜風送來梔子花的芬芳,混著鄰居家嬰兒奶粉的甜香。這安寧的夏夜啊,連蟬鳴都顯得如此從容。但我知道,在1937年的此刻,你們或許正攥緊最后一顆手榴彈,用身體丈量著戰壕的深度。請放心,先輩們!你們誓死守護的每一寸山河,我們都在用幸福細細丈量;你們沒能等到的黎明,我們正加倍珍惜。愿后世永沐陽光,不聞硝煙。
此致
敬禮!
華夏后人
2025年7月29日
徐一諾
山川為箋 精神永續
敬愛的抗戰先輩們:
見信安!
當我佇立在鄂豫皖革命紀念館的展柜前,指尖輕撫過“大別御侮抗日砥柱”專題展覽中那桿步槍的復制品時,感覺粗糙的紋理中還藏著些你們的溫度,讓我忍不住提筆想要將這跨越時空的話講給你們聽。
1937年,戰火紛飛,硝煙彌漫,日寇的鐵騎肆無忌憚地踐踏著中華大地,大別山也未能幸免。你們懷揣“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的堅定信念,在這片熱土上浴血奮戰。那簡陋的步槍就是你們對抗入侵者的武器;作戰地圖上鮮紅的標記,就是你們用熱血勾勒出的抗日軌跡。你們為了保衛國家,義無反顧地拋頭顱、灑熱血,忍受著槍膛里子彈的冰冷、忍受著與妻子兒女分離的辛酸苦澀。每一寸的忍耐里都有著最真摯的愿望,希望下一代生在一個沒有硝煙的年代。
如今,大別山早就變了模樣。紀念館外的石階在雨水沖刷下被洗得發亮,雀鳥穿過輕薄的松葉,耳畔響起枝丫的喧囂,混著遠處浉河氤氳的水汽,把紀念館的灰墻襯得愈加深沉。漫步在信陽城的大街小巷,人們的街談巷議中無一不讓人感到安穩與繁華。看雞公山的云影漫過黛青峰巒、看南灣湖的波光揉碎在風里、看城陽城遺址的古磚仍藏著千年古城的余溫。你們奔赴戰場,用九死一生換來了如今的繁花似錦。風光旖旎的大別山,每一處生機好似都在說——您看,這盛世如您所愿。
先輩們,大別山上的映山紅開了一輪又一輪。你們的精神如同大別山的基石深深地扎根在了這片土地上。現今,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有像你們一樣堅持不懈的身影,堅守鄉野帶領百姓走向小康;在教育領域中,有像你們一樣無私貢獻的身影,以一己之力培育祖國棟梁;在科技創新中,有像你們一樣百折不撓的身影夜以繼日突破技術封鎖,為國家發展添磚加瓦……
紙短情長,你們用生命為我們迎來如今這河清海晏的春光,你們的熱血鑄造了今日的和平,你們不屈的精神指引我們前進,我將帶著你們的信仰飛奔,讓你們的故事、你們的堅守、你們的精神傳遍大江南北,在民族復興的路上永遠響著你們沖鋒的號角。
愿后世不聞硝煙,祖國安定和平;愿你們的精神世代延綿,永遠照亮我們前方的道路。
此致
敬禮!
后輩 徐一諾
2025年7月14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