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誰在敲門》、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楚劇《田耕牛本傳》……在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的舞臺上,多部鄉土題材劇目以鮮活的時代質感、深刻的人性洞察剖開鄉土肌理,展現了鄉土敘事紀實與詩意交融、個體與時代同頻的嶄新特點。
這些劇作在題旨內涵上展現出雙重自覺:既追求歷史反思的縱深化,也著力于個體命運呈現的焦點化。它們打破起承轉合的傳統模式,將人物命運沉浮置于廣闊的時代背景與深厚的鄉土意境之中,立體勾勒出中國農民的心靈圖譜與生存實景。比如,楚劇《田耕牛本傳》采用人物紀傳體架構,以田耕牛一家四代的日常生活為脈絡,串連起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免除農業稅,再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關鍵歷史節點。以田耕牛在時代變革中的復雜心理變化為焦點,全劇強化“牛”的符號意象,并細膩展現田耕牛面對土地流轉的內心掙扎、與女婿的代際觀念沖突等重要情節,賦予角色鮮明的個性特征和典型意義。
與此同時,這些作品自覺轉向對人物精神境遇的觀照,展現出強烈的現代性探索。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從高曉聲筆下的文學形象“陳奐生”取材,完成了一次舉重若輕的史詩性敘事。它以滑稽戲詼諧幽默的戲劇形式承載“吃飯”這一核心命題的深刻演變——從“吃不飽”的生理焦慮,到“為何吃”的精神困惑,陳奐生的個人史實則是中國農民在現代化進程中心靈變遷的縮影。作品沒有停留于對農業政策的解讀,而是深入揭示了物質豐裕之后人們面臨的精神歸屬危機,以溫暖的人文關懷為改革開放以來的農村社會發展寫下生動注腳。
在藝術表達上,這些作品呈現了較為鮮明的“詩化現實主義”美學風格。它們不依賴大開大合的情節陡變,大多以“生活流”敘事引領觀眾潛入獨特的地域風情或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悟人情冷暖與生命況味。以話劇《誰在敲門》為例,作品摒棄強烈的外部沖突,轉而聚焦家庭內部瑣碎、平實的生活片段,以綿延、舒緩的節奏,展現了許家三代人在時代浪潮沖擊下各自面臨的生活困境與艱難取舍。在司空見慣的日常里,潛藏著傳統鄉村倫理與現代價值體系的激烈碰撞。這種把社會話題內化為人物心理張力的創作手法,反映了鄉土題材作品從思想深度到藝術表現方面的整體躍升。
這些作品共同昭示了一種深刻的創作趨勢——當下鄉土敘事已經超越社會問題的表層描摹,轉而把鄉村視為歷史與現實深度交織、集體記憶與個體冷暖緊密共振的鮮活生命場域。劇作家們對土地與人內在精神的執著探尋,使其筆下作品成為記錄社會變遷的生動鏡像,亦為觀眾理解這個劇烈變化的時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啟迪。這也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鄉土題材劇目創作,未來可期。
責編:玄賀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