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衛又上熱搜了,這次不是因為新片,而是因為一段錄音。
曾經的“影壇巨匠”,被扒下體面外衣,露出滿嘴葷段子、背后蛐蛐人、對演員評頭論足的另一面。
![]()
唐嫣“很裝”,金靖被開黃腔,陳道明是“極品”,游本昌“不省油”,這哪是導演談創作?這是娛樂圈茶水間八卦的升級版。
更諷刺的是,就在錄音曝光24小時后,老戲骨郭凱敏一句話,直接戳破了《繁花》的“虛美”泡沫:“別人都說好,但我覺得它不真,我就不看了。”
這話像一盆冷水,澆在那些沉迷于“王家衛美學”的人頭上。
![]()
《繁花》確實美。黃河路燈火通明,和平飯店金光閃閃,阿寶遞郵票都像在走秀。可郭凱敏說,這不是上海,是“香港人想象中的上海”。
真實的90年代上海,是弄堂里的煤球爐,是菜場的討價還價,是普通人擠公交、下館子的煙火氣。
可王家衛鏡頭下的上海,人人穿高定,說話像念詩,連股民都活得像金融大鱷。這不是還原歷史,是用濾鏡把現實P成了幻覺。
![]()
郭凱敏說得對,藝術打動人的,從來不是“美”,而是“真”。
趙丹的《十字街頭》,為什么至今被稱道?因為那里面有真實的貧窮、掙扎和希望。而《繁花》呢?它堆砌了無數細節,苔圣園的菜盤、老式收音機、復古海報,可這些細節拼在一起,卻拼不出一個真實的人。
它美得空洞,精致得虛假。就像郭凱敏說的:“填補了滬上阿姨們內心空洞的優越感。”這不是拍給普通人看的,是拍給“想象中的中產”看的。
![]()
可比“不真”更讓人失望的,是王家衛的“人設崩塌”。
他曾經是“藝術偏執狂”,對演員苛刻,為一個鏡頭拍上百遍,大家說這是敬業。可現在看,那不是偏執,是權力失衡下的霸凌。
梁朝偉拍27遍吃梨,張學友拍60次抬頭,木村拓哉說自己“沒用”,這些故事,過去被當成功勞簿,現在再看,全是壓榨的傷疤。
![]()
更別提對金靖的侮辱。人家戲份被刪光,還被當笑話講,調侃她的身材和“敏感部位”。這是導演該說的話嗎?
如果這是男導演對男演員說的,早就被罵翻了。可因為他是“王家衛”,是“大師”,所以這些行為被美化成“藝術家的怪癖”。
現在,連“大師”的創作權也成疑了。
![]()
青年編劇“古二”實名爆料,說自己是《繁花》真正的核心創作者,結果只拿幾千塊工資,署名還是“前期責任編輯”。他維權三年無果,最后只能靠曝光錄音自救。
劇組回應說,他只是“資料收集員”,可錄音里秦雯和王家衛討論的劇本細節,分明有他的影子。
![]()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署名糾紛,而是影視圈長期存在的“槍手”問題。多少編劇默默寫稿,功勞卻被導演、制片人拿走?多少新人被“情懷”綁架,被“機會”誘惑,最后只換來一句“你還不夠格署名”?
王家衛的危機,不是一部戲的失敗,而是整個光環體系的崩塌。我們曾經相信“大師”能帶來偉大作品,可現在發現,那光環下可能是傲慢、特權和剽竊。
![]()
真正的藝術,不該建立在對他人的貶低之上。真正的美學,也不該脫離真實的生活。
郭凱敏那句“不真”,不只是對《繁花》的評價,更是對所有“虛假精致”的警告。當一部作品只追求表面的華麗,卻忘了人心的溫度,那它再美,也不過是一座金碧輝煌的空城。
王家衛的“繁花”謝了,因為它從沒真正扎根于泥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