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常回憶的‘山清水秀’,很難與礦坑聯系起來。但這里,是個例外。”
一場秋雨過后,雙山的色彩愈發斑斕。
在肥東縣橋頭集鎮國光社區,一處凹陷的礦坑里,崖壁與湖泊滿盛著藍天白云,似從滄桑走來,又滿載生機。
耳邊,咖啡豆在研磨器中發出細碎的沙沙聲。年輕的客人們沿湖而坐,伏在筆記本電腦前悠閑地辦公。桌角擺著拉花精美的咖啡,背景是歷經億萬年地質變遷的巖層。
11月1日
“山沚咖啡”正式試營業
當天吸引了上千人次前來打卡
“礦坑+村咖”為什么能走紅?

來自長三角的“90后”主理人
礦山筑夢
“有點像打造一個現實版的奇幻場景。我們把一種最現代的生活方式,安放在了最原始、最野性的空間里。”
如今的肥東鄉村,變得越來越“時尚”,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
郭棟,一位來自浙江的“90后”品牌主理人,是這家“山沚咖啡”的創造者之一。當他今年5月第一次站在這個巨大的礦坑前時,同行人眼中的荒涼,卻被他一眼相中。
同步相中的,還有眼前如翡翠一般的天然湖泊。經年的積水匯集于凹陷的地表,與周圍相映成趣,宛若一顆寶石鑲嵌在大地之上。“這里的資源獨一無二。”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郭棟難掩興奮。
11月1日,這座礦坑里搭建的咖啡館啟動試營業。當天,一川秋色與新穎奇特的場景,吸引了上千人次前來打卡。
![]()
“這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空間敘事感,是花錢也造不出來的。”郭棟和他的團隊敏銳地察覺到,即便放在長三角,合肥人口增速也令人矚目。加之多年來生態修復和文旅產業快速發展,這片曾經的“傷疤”必將煥發新生。
正是來自浙江企業對市場前景的洞察和看好,促成了“山沚咖啡”的誕生。從籌劃到正式開業,郭棟的團隊堅持保留礦坑原始的崖壁肌理,打造出這個“礦坑里的村咖”。
“目前開了25家村咖,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區。這幾年,安徽的資源環境吸引了不少來自江浙滬投資者。”郭棟介紹,后期還計劃利用天然落差營造瀑布景觀,將廢墟的硬核與生活的柔軟巧妙地縫合在一起。
![]()
咖啡館營業后,其獨特的“礦坑+村咖”模式迅速引爆社交媒體,吸引了大量追求新奇體驗的年輕人專程前來打卡、拍照分享。試營業前通過社交平臺預售,39.9元的“門票+咖啡”套餐,創下了5天線上售罄5000訂單、日均接待突破1000人次的紀錄。
從試營業前后的火爆來看,來自浙江的“90后”主理人敏銳的眼光確實從礦石堆中預見了未來。這里曾經的荒涼感,已被年輕人的歡笑交談與打卡贊嘆取代。
![]()

從“賣石頭”
到“要風景”
橋頭集鎮,地處江淮丘陵地區。工業產值一度占據肥東縣半壁江山,素有老工業基地和資源重鎮之稱。
其“重”,源于地下的礦產。
“高峰期,路上車子排成長龍,全是拉石頭的。”村里的一位老人回憶。過度開采在帶來財富的同時也讓群山滿目瘡痍。
發展的路徑走到了懸崖邊上。是繼續在這條不可持續的路上走到黑,還是壯士斷腕,換一種活法?
2008年,橋頭集鎮做出了選擇。
為保護生態環境,橋頭集鎮全面開啟綠色轉型之路,將所有開采礦點、選礦廠陸續關停并對礦區進行修復。先后關閉了30家石料開采企業、53個開采宕口和114家石料破碎加工企業,2015年實現境內所有石料開采加工企業關停。同時,先后投入2億元,對4.19平方公里的礦山實施了三期整治復墾和生態修復。
礦山披綠裝,山鎮煥新顏。
近年來,橋頭集鎮依托當地優良生態資源,深入挖掘文旅資源,培育和打造了一大批文旅項目,藍山灣、愛情隧道、鮮花小院、東方歡樂谷、黃張文藝村、哈比花園、濱湖雅園康養中心、青陽山頂咖啡店“打卡地”等諸多景點“扎堆”于此。
![]()
愛情隧道 圖源:幸福肥東

三十七載
見證“山河日記”
這一切改變的背后,離不開一群人的默默堅守。肥東縣橋頭集鎮國光社區黨委書記王禹,就是其中最典型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在橋頭集鎮國光社區工作了37年,王禹親歷了從“黑白”到“彩色”的全過程。“關停礦廠那會兒,是最難的時候。老百姓要吃飯,很多人不理解啊。”王禹帶著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做工作,算生態賬、長遠賬。
修復也并非簡單的填土種樹,而是一場極其復雜和艱難的生態修復。“工程師”們需要像外科醫生一樣,針對每一道“傷疤”制定方案。
對于廢棄的礦渣堆,進行平整、覆土,將其變為可以耕種的良田。因地制宜,保留原始風貌基礎上,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
過程,緩慢而艱辛。但漸漸地,綠色重新回歸為主色調。
新生的草木在曾經的碎石堆上露出新顏,碧波重現,久違的鳥兒也飛了回來。
“傷疤”在愈合,但橋頭集人思考得更遠:如何讓這片重獲新生的土地,真正成為造福子孫后代的“金山銀山”?
生態修復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像一塊磁石,吸引了形形色色的夢想家。
當年輕的郭棟帶著礦坑咖啡館的方案找到王禹時,他從這份大膽的計劃中,看到了未來的活力。
“修復生態,不只是為了好看,最終是要能產生價值。浙江企業愿意來,年輕人喜歡來,就證明我們這條路方向走對了!”看著涌動的人潮,王禹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
國光社區 圖源:魅力上鎮橋頭集微信號
寬廣和堅實的鄉村大舞臺,讓越來越多有知識、有抱負的年輕人積極選擇逐夢沃野,創業發展。
來自江蘇宿遷市泗洪縣農村的侯傳波,懷著對土地的情懷,毅然放棄了城市里優渥的“白領”工作機會,只身一人來到國光社區循環經濟示范園開啟創業之路。
今年3月,他在朋友的幫助下,決定轉包該示范園的振革公司生產基地發展養牛業。租賃園區場地,飼養了西門塔爾肉牛這一品種。從最初只有200多頭牛,至存欄飼養500余頭牛,在侯傳波的經營管理下,該示范園的養牛基地逐漸有了起色。
“市場需求量很大。我們通過不斷繁殖,使肉牛養殖,牧草變肉,秸稈變肉,形成一條生態、新鮮、健康、環保的全產業鏈。”對于未來,侯傳波信心滿滿,堅定走上養殖肉牛、農產品深加工、農村專業合作發展的連鎖一體化發展之路。

修復的土地上
種出了“花果山”
除了來自長三角的創業者,本地的“新農人”也在重塑的土地上,找到了新的希望。
汪小四是土生土長的橋頭集人。他親眼見證了家鄉從粗放型開采到礦山關閉轉型,從青山到荒山再到青山的發展歷程。就在7年前,他第一個站出來,承包了這片礦山植被復耕土地。
“果園的這塊地,原來就是廢棄礦坑,石頭多,土層薄。但經過治理后,土壤改良了,基礎設施也配套了。”汪小四在鎮、社區指導下,通過考察先后引進了黃桃、蟠桃、翠冠梨、無花果等多種水果,采用生態種植。2020年,經果林成功掛果。
昔日的礦坑,如今四季瓜果飄香,變成了真正的“花果山”,年收入超過十萬元。今年,他計劃對經果林外圍十余畝進行拓耕,擴大種植面積,帶領更多的鄉親一起走上致富路。
思路一變天地寬。如今,橋頭集已構建起多元的綠色產業體系:藍山灣、東方歡樂森林、愛情隧道等景點串珠成鏈。
2024年,全鎮游客總量約182萬人次,帶動旅游收入6700余萬元;華麗變身為鄉村旅游的“網紅打卡地”,帶動了農文旅融合發展。襟山帶湖引建的橋頭集鎮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顧一鄉太空農場”安徽現代霧耘農業科技示范園等600余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現代農業產業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聚寶盆”,帶動村集體、專業種植戶、一般農戶務工及土地流轉租金“三項”增收,年增收約5800多萬元。
![]()
圖源:魅力上鎮橋頭集微信號
背靠修復后的礦山,郭棟種下了他的“咖啡夢”,等待市場給出回答;汪小四種下了他的“果樹苗”,等待土地給出回答。
![]()
生態與發展,是發展中永恒的主題。其背后邏輯,是通過生態資源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動能。兩者的辯證統一,成為點綠成金的核心密碼。
“兩山”理念支撐著“90后”主理人、社區書記和“新農人”們篤定前行。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真誠地相信土地、相信未來,相信會比過去更好。
這一切轉變,都從治好那一座山、那一個坑開始。
![]()

記者手記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縣,在余村村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這一論斷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二十年光陰流轉。從肥東雙山礦坑里飄出咖啡的香氣,生動詮釋著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兩山”理念如春風,從浙江吹遍神州大地;來自浙江的青年,與安徽的這山、這人,展開了一場雙向奔赴。
天人合一,和諧共生。這背后,凝結了鄉愁的載體,也激活了鄉村振興的新引擎,更走出了一條越走越寬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信息來源:合肥晚報、縣融媒體中心
?編審:李麗娟 二審:劉坤 審核:陳宏云 張建新
?郵箱:wxxffd@163.com
看完別急著走哦~
給小編ZAN一個!
~歡迎留言~
主管單位:中共肥東縣委宣傳部
主辦單位:肥東縣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