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震山河韻·舞書少年魂”“琴茶潤古今·戲韻流芳遠”“雅樂承經典·武戲譜新篇”——三個篇章,十四項精彩展演;太平鼓聲激昂,古琴韻致悠遠,少年身影與傳統技藝交織成一幅生動的文化傳承畫卷。
11月1日,非遺專家與校長交流活動暨非遺傳承成果展演在中國兒童中心成功舉行。這場由“蒲公英非遺種子尋百計劃創新發展工程”組織的活動,通過學術交流與藝術展演相結合的方式,展現了非遺在青少年中的傳承成果。
兒童教育家、中華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專家委員會主席、全國婦聯原書記處書記范崇嬿,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文化代表蘇旭,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前高級項目官員張亞麗,中國文聯辦公廳原巡視員繆力,中國交響樂團前黨委書記史麗芬,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原黨委書記莊正華,原文化部副巡視員于蘊芬,教育部規劃司原副司長葛華,教育部科技委副秘書長朱小萍,《知識就是力量》雜志社社長兼主編郭晶,中華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副會長蔡健、副秘書長楊建利等領導,著名兒童教育家盧勤,著名美聲歌唱家江鳴鳴等專家和藝術家以及校長代表,共計30余位嘉賓出席了當天的活動。范笑天、孟令西分別主持上午和下午的活動。
非遺傳承:學術交流引領實踐
在上午的學術交流活動中,范崇嬿、蘇旭等專家學者,與來自北京多所中小學的校長齊聚一堂,共商非遺傳承大計。
范崇嬿就“非遺助力少年兒童全面發展”發表演說。她表示,今天的活動有廣度、有高度、有溫度。非遺傳承為少年兒童打開一本立體的歷史教科書。在體驗傳統技藝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培養了專注力與創造力,更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文化認同與民族自信,實現了美育、德育與智育的深度融合。
蘇旭博士在以“國際背景下的非遺保護工作”為題的演講中,深入分析了全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趨勢和挑戰。他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保護非遺不僅是民族的責任,更是對全人類的貢獻。
張亞麗則從兒童權利視角出發,探討了非遺傳承與兒童發展的關系。她指出,“非遺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傳授,更是在守護文化中守護童年,促進少年兒童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郭晶從科技賦能角度,闡述了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為非遺傳承注入新動力。她表示,科技可以為非遺插上翅膀,使其傳播得更遠更廣。
校園實踐:非遺扎根教育
來自北京多所中小學的校長分享了各校在非遺傳承教育方面的實踐與探索。
海淀區雙榆樹第一小學校長關紅介紹了學校將非遺融入日常教學的經驗。她表示,非遺教育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還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昌平區德方育華學校校長秦繼杰分享了學校“賡續歷史文脈,譜寫時代華章”的非遺傳承理念。該校通過非遺中華雅樂舞等課程,讓學生親身參與傳統文化實踐。
西城區陶然亭小學校長耿潔介紹了“陶冶人格自立卓然”的傳統文化教育新路徑。該校通過京劇等非遺項目,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
第八十中學棗營分校副校長黃乃麗演講的主題是“ 傳承文化根脈,共筑未來夢想”。學校就非遺文化做了很多有益的實踐探索,對于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積極健康的興趣、塑造良好品格起到了培根塑魂的作用。
萬壽路街道萬壽路甲15號社區主任陳玉珍則從社區角度,分享了“讓非遺在社區生根,在生活中留韻”的實踐經驗。她表示,社區作為最基礎的社會單元,是非遺傳承的重要土壤。
昌平區城北中心小學工會主席兼教導處副主任 陳曉冉介紹了學校“深耕非遺沃土,培育時代新人”的探索。她強調,非遺傳承要從娃娃抓起,使之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一部分。
政策指引:非遺保護的國家戰略
本次交流活動與展演,是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一個生動寫照。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得到有效保護,工作制度科學規范、運行有效。
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也強調,要推動傳統工藝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推動傳統工藝發展成果人民共享”。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確定為“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聚焦青年傳承人培養、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科技賦能非遺保護等內容。
這些政策導向為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本次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政策依據。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顯著增強。
展演盛況: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
當天下午的非遺傳承成果展演,節目形式多樣,內容精彩紛呈。展演分為三個篇章,全方位展示了非遺在青少年中的傳承成果。
![]()
第一篇章“鼓震山河韻 舞書少年魂” 在影傳委藝術團《北京中軸線》的合唱中拉開帷幕。
![]()
隨后,第八十中學棗營分校的學生們帶來了太平鼓表演《童聲齊鼓》。孩子們踏地擊鼓、旋身跳躍,在歡快的節奏中展現新時代少年的蓬勃朝氣。
昌平區德方育華學校的中華雅樂舞《小雅·鹿鳴》則將觀眾帶回了千年前的西周禮樂現場。學生們身著傳統服飾,步態從容,抬手間似有清風拂過,屈膝時宛若明月入懷。
特別令人感動的是,老將軍代表與海淀區雙榆樹第一小學的學生們同臺揮毫《精忠報國》,筆墨間傳遞著家國情懷的代代相承。
![]()
第二篇章“琴茶潤古今 戲韻流芳遠” 則展現了非遺溫婉典雅的一面。愛谷雨國學經典朗誦,程斯盈、宋思銳、張昕澤的古琴齊奏《關山月帶過醉謫仙》,王晶的古琴演奏與謝美霞的唐密茶道同步演繹《憶故人》,以及孫宇龍的古琴演奏《流水》,讓觀眾沉浸在琴茶共生的文化意境中。
西城區陶然亭小學的京劇表演《空城計》,則展現了國粹藝術在少年一代身上的傳承。
![]()
第三篇章“雅樂承經典 武戲譜新篇” 中,昌平區德方育華學校的武術表演《少年強則中國強》展現了中華武術的剛勁有力。
海淀區雙榆樹第一小學的舞蹈《根》,以優美的肢體語言詮釋了文化根基的重要性。海淀區中關村第一小學的京劇《鹿乳奉親》,則通過傳統故事傳遞了孝道美德。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江鳴鳴先后演唱了《山歌好比春江水 》《我和我的祖國》,她憑借融合民族底蘊與現代審美的空靈唱法,將整場展演推向高潮,展現了其跨越東西方音樂文化的藝術表現力。
展演落幕,但非遺傳承的樂章仍在續寫。令人欣慰的是,非遺已從博物館里的靜態展品,轉變為流淌在生活中的活態傳承。它不僅是適應新時代的時尚產品,也是社區里隨處可見的文化實踐,更是青少年心中扎下的文化根脈。
這場活動恰如一個縮影,展現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在各地生根發芽的成果,古老的技藝正不斷補充、拓展、完善,“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據悉,“蒲公英非遺種子尋百計劃創新發展工程”由首都知名女性領導、專家、教授、藝術家、律師、記者等共同發起, 中華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主辦,旨在尋找并培養百位青少年非遺傳承人。該計劃通過科技賦能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并探索“非遺+科技+商業”模式,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活力,有效破解非遺傳承人斷代的難題。
責任編輯:韓璐(EN05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