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教育數字化改革實踐”
是《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
2025年關注重點之一
將展示數字化賦能學校
教育教學的創新變革
呈現學校在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中的
亮點舉措 特色成效 示范經驗
中南大學第二附屬小學:智慧校園助推“基礎課程+”課程體系建設的微探究
作者:肖慧 蔡瑩 成艷娥 丁群 中南大學第二附屬小學
本文闡述了中南大學第二附屬小學以微課資源建設和應用為突破口,同步構建了學校個性化課程體系微循環,有針對性地解決了學校面臨的教學資源分配不均、教學方法單一及學生個性化需求難以滿足等問題,并提出探索智慧校園的應用是提升育人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可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提供不竭的動力。
在數字化、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智慧校園作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已逐漸滲透到各所學校的日常教學中,雖然智慧校園平臺已在學校中廣泛應用,但其與基礎課程教學的融合程度仍然不夠。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智慧校園平臺的技術優勢,推動基礎課程教學的創新和發展,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傳統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顯,其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基于此,筆者所在學校在以下方面展開深入的探究和實踐,期望能夠為教育教學領域的智慧化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智慧課桌助力基礎課程“微”改進
學校在基礎課程改革中,改變了傳統課堂“PPT+講解”的教學模式,借助智慧課桌,有效利用“短小”“情境化”“案例型”“便于應用”的資源滿足了智慧教育多方面的應用需求,實現了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層融合。
1.梳理微課“二五七”設計流程
微課的建設覆蓋了學校基礎課程的各個學科。在設計微課資源庫時,各教研組以《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依據,以教材為依托,以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實踐總結了一套由兩個時期、五個環節、七項內容組成的微課設計流程(如圖1)。具體打造了四個系列的精品微課,分別為《群文閱讀之好玩系列》《機器人入門課堂》《智慧漢字之漢字甲篆》《能說會道—玩轉口語交際》。此外,還開發了小學英語跨文化交際類微課40節,全套語文微課126節,以及其他學科100多節。這些微課內容緊密貼合教學實際,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實用性,為學校基礎課程的智慧教學模式微變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
圖1 “二五七”微課設計流程
2.“三學模式”下,創新微課資源應用流程
學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服務平臺,將微課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堅持有計劃地安排教師上好研究課。具體應用流程如下。
首先由教師確定研討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然后各教研組結合探究式學習模型開展集體備課、課堂觀摩、主題化說課及討論評議。同時,教師用智慧課桌收集學生的微課使用實際數據,然后通過數據圖分析進行總結和反思,逐步形成在“三學模式”下的微課資源創新應用流程(如圖2)。
![]()
圖2 “三學模式”下的微課資源應用流程
例如,英語組以“三學模式”下的微課資源應用流程圖為藍本,通過系列微課Animals、Festivals等,逐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了解并尊重這些文化差異,更好地跨越文化界線,講好中國故事,開展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另外,微課資源的應用流程并非固定不變,各學科及學段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與優化。例如,語文學科,教師以“二十四節氣”系列微課為基礎,創設了尋根漢字的智慧教學課程。線上節氣微課助力尋根,線下常態課堂專注識字,課后興趣小組進行探究,形成了線上云端共享與線下智慧育人的雙線融合模式。
而數學組則以“生活中的數學”系列微課為基礎,創設智慧教室背景下“問題解決”探究式學習五部曲(如圖3),即利用“創設情境提出主題”“確定目標尋找路徑”“提供材料分組研究”“交流反思”和“應用知識”五個步驟,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幫助學生實現從學數學向用數學的能力提升。
![]()
圖3 “問題解決”探究式學習五部曲
3.構建“五維一標”課程評價體系
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評價大多局限于練習或考試,然而此類模式未能全面評估學生健康發展。因此,筆者所在學校致力于創新評價方式,實施了多元化評價策略,確立了智慧評價體系的五個維度(如圖4),即從道德發展、身心健康、智慧能力、社會實踐及審美情趣五個維度進行評價,旨在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五個維度關注了學生成長的全過程,強調學生發展,賦予學生自主性,更加關注學習生活中的態度與情感表現,并引導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思,激勵學生建立自信、認識自我。
![]()
圖4 智慧評價體系的五個維度
“五維一標”課程評價堅持采用“一標”,即以增值評價方式為標準。增值評價在立足于“童真”的基礎上,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因素,如學習基礎、家庭教育環境等的前提下,對接受過一定階段教育的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道德水平等的增加程度進行判斷。
增值性學生評價重視學生各方面素質的發展,體現了學生發展的過程,兼顧學生個體的差異,實現了由狹隘地衡量學生成績變化向學生各方面素質進步的轉變。
在具體的實踐中,“五維一標”課程評價體系依托智慧校園綜合素質評價的應用平臺和人人通服務平臺,形成了一套全面、科學、高效的評價機制。兩大平臺涵蓋了學生的學習管理、課堂教學、班級活動管理、教學資源管理等多個方面,通過這兩個平臺的使用,可以實現對課程質量和學生學習成果的全面評價,為基礎課程“微”改進提供了精準的數據。
智慧校園助推個性化課程體系“微”循環
“基礎課程+”課程體系包括基礎課程、愛樂課程和場域課程三個方面。基礎課程注重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深度,ILEW(愛樂)課程關注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化發展,場域課程則通過創造特定的教學環境和氛圍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全面成長。這三個方面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共同作用于每一個獨特的學生個體,形成一個有機循環的個性化教育模式。
1.豐富“微”循環的課程元素
學校通過智慧校園平臺,為學生構建一個高效、互動、個性化的學習環境;三大課程類別打破了校園和資源的壁壘,多元結合,從公民與道德、語言與人文、科學與技術、心理與體健、審美與體現以及勞動與實踐等方面融通了智慧環境,打開了學生的立體學習空間(如圖5)。
![]()
圖5 “基礎課程+”體系內容示意
ILEW(愛樂)課程是基于學生的興趣和發展而開設的校本課程,“雙減”政策出臺后,學校將ILEW(愛樂)課程與“三點半”課程完美結合,使其從體系課程改革為譜系課程,讓靜態的課程變成動態的課程,增設了特色拓展課,從而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特色課程生本化建設、選修課程個性化服務。
學校嘗試將理性思維的培養與小學生感性思維的發展相結合,側重于機器人教育的人文性,編寫了小學機器人教育普及讀本——《機器人文化與創新》,積極打造了小學生“機器人文化與創新”課程。另外,學校開設了DI創新思維活動。該活動是一項國際性的旨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團隊精神的教育項目。學校組建了專業的教師團隊,建設了包含“頭腦風暴”“能工巧匠”“精彩絕倫”三個板塊的DI課程。隨著課程的不斷推進,學生的自主合作意識在不斷凝聚,問題探究的素養也在不斷提升。
2.數字化推進“智慧爭章”, 構建立體評價體系
學校將少先隊大隊的“紅領巾獎章”爭章評價體系納入個性化課程體系“微”循環中,讓“童心向黨,‘章’耀成長”系列爭章活動立體貫穿于愛樂課程及場域課程。學生通過“天心智慧云爭章平臺”,可以輕松、便捷地參與各類爭章活動,無論是接受任務還是迎接挑戰,都能在線上隨時隨地完成,使得活動更加靈活多樣,趣味盎然。
總結與反思
1.形成智慧育人新文化
在“基礎課程+”課程體系的微探究的過程中,學校形成了智慧育人新文化,即:創新未來,以生為本;追求卓越,以師為本;智慧空間,以文化人。智慧育人新文化的形成,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體驗,而且促進了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引導他們自覺踐行敬業、博愛、儒雅的教風。
2.打開智慧教育新格局
在智慧育人新文化的引領下,學校成功打開了智慧教育新格局。這一新格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學校通過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創新符合學校學情的微課資源庫,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和優質的學習資源。二是教育模式的創新。學校積極探索優質微課資源在智慧視域下的探究式學習中的應用方式,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實踐智慧教育新型教與學教學模式,提高了教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三是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學校智慧校園的構建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通過智能化的教學管理和學習分析,教師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情況,為教育教學提供更為精準的指導。
3.構建全面發展新樣態
在智慧教育新格局的推動下,學校構建了全面發展新樣態,這一新樣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智慧教育,學生智慧成長,涵養了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內驅力,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能夠更準確地把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為每個學生提供更為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和教育支持,學生個性化教育得以實現;教師主動發展,研究意識和能力增強;學校更有活力,呈現發展的新生態;成果輻射區域變廣,社會影響力強。
在取得上述成果的同時,筆者所在學校也在推進智慧教育的過程中看到了存在的一些問題和挑戰:隨著信息技術的更新換代,新的教育技術和方法不斷涌現,需要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以適應技術發展的要求;教師培訓和技能提升的需求日趨強烈,智慧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迫在眉睫,在智慧教育環境下,學生需要具備更強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學校需要通過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微課資源覆蓋率不足,教師需要持續研究并更新微課資源,以滿足學生不斷發展的需求。針對以上問題和挑戰,學校將繼續加強研究和探索,不斷完善智慧教育體系,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本文作者:
肖慧蔡瑩成艷娥丁群
中南大學第二附屬小學
文章刊登于《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5年第4期
原標題:智慧校園助推“基礎課程+”課程體系建設的微探究
引用請注明參考文獻:
肖慧 蔡瑩 成艷娥等.智慧校園助推“基礎課程+”課程體系建設的微探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5(04):41-44.
歡迎訂閱
識別上方二維碼即可訂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