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合肥科學島的晨光剛穿透云層,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EAST的控制室里已響起掌聲。屏幕上跳動的曲線最終定格:1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在真空室中穩定燃燒1066秒,這個相當于太陽核心溫度7倍的“能量火球”,讓人類首次在地球實驗室觸摸到了可控核聚變的核心門檻。外交部隨后的正式確認,讓全球能源界意識到:一場足以重塑人類文明的能源革命,正從中國啟航。
![]()
一、破紀錄的1066秒:藏在數據里的技術革命
當ITER組織總干事彼得羅·巴拉巴斯基說出“中國貢獻至關重要”時,他或許比任何人都清楚這1066秒背后的重量。這個數字看似只是比2017年的70秒翻了15倍,實則是人類對等離子體控制能力的量級躍升,每一秒都凝聚著十余年的技術攻堅。
零下269℃與1億℃的極限博弈
在EAST裝置的核心區域,存在著自然界難以想象的極端反差。為了約束1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科學家用超導磁體制造了10萬倍于地球磁場的“磁籠子”,而維持磁體超導狀態的,是零下269℃的液氦環境——這個溫度比宇宙深空的背景溫度還要低。
![]()
“就像用冰做的籠子困住一團火焰,既要防止火焰燒穿籠子,又要保證籠子不融化。”中科大核科學技術學院教授王忠偉的比喻道出了控制的精髓。2025年的這次實驗,團隊成功攻克了等離子體邊界控制的世界性難題:通過AI驅動的多參數協同算法,將等離子體的偏移量控制在0.5毫米以內,相當于在足球場大小的區域里精準操控一顆乒乓球的運動軌跡。
更關鍵的突破在于雜質排除技術。等離子體與裝置壁的碰撞會產生雜質,這些雜質會像“冷卻劑”一樣降低核心溫度。EAST團隊研發的全鎢復合偏濾器,能在20MW/m2的熱負荷下高效“過濾”雜質,其耐溫性能遠超國際同類產品,目前全球市場占有率已超過60%。正是這套“過濾系統”,讓1億℃的高溫得以維持千秒以上。
![]()
三重積突破:聚變發電的入場券
國際聚變界流傳著一句話:“沒有三重積達標,聚變發電就是空談。”這里的“三重積”指的是等離子體溫度、密度與約束時間的乘積,是衡量聚變裝置性能的核心指標。中國此次實現的,正是1億℃(溫度)、102?/m3(密度)、1066秒(時間)的三重積突破,三者同時達標在全球尚屬首次。
![]()
對比國際同類裝置,這種優勢更為明顯。法國WEST托卡馬克2025年2月曾實現1337秒的運行時長,但溫度僅能維持在5000萬攝氏度,密度也不足EAST的一半;美國NIF慣性約束裝置雖在4月創下Q值4.13的能量增益紀錄,卻只能維持億分之一秒的脈沖運行,根本不具備穩態發電的潛力。
“如果說其他裝置是在單項比賽中奪冠,EAST則是實現了全能冠軍的突破。”王忠偉解釋道,這種全面性正是未來聚變堆的核心要求——商用堆需要的不是瞬間的能量爆發,而是穩定、持續的能量輸出。
減排1.8萬噸:實驗室里的環保革命
單次實驗就能實現1.8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減排,這組數據讓EAST成為了“最環保的實驗室裝置”。換算成更直觀的概念,這相當于100萬棵冷杉樹一年的固碳量,或者讓3000輛家用汽車停駛一整年。
![]()
這種減排潛力并非理論測算。聚變反應的燃料是氘和氚,其中氘可直接從海水中提取,每升海水中的氘蘊含的能量相當于300升汽油。按此計算,太平洋中儲存的氘元素,足夠人類使用數億年。更可貴的是,其產物99.9%是惰性氣體氦-4,剩余的中子輻射可通過鋰增殖包層屏蔽,從根本上解決了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問題和裂變核電的核廢料隱患。
二、從實驗室到產業鏈:中國的“聚變三級跳”
1066秒的突破絕非偶然,而是中國核聚變“三步走”戰略的必然結果。在合肥科學島,EAST、CRAFT、BEST三大裝置構成的“聚變集群”,正沿著“科學探索—技術測試—發電演示”的路徑穩步前行,背后則是一條不斷成熟的國產化產業鏈。
![]()
裝置集群:人造太陽的“三步走”
如果你走進合肥聚變能源核心園區,會發現三座形態各異的裝置正在協同工作。被稱為“人造太陽大腦”的EAST,專注于基礎物理研究,已積累10萬+組實驗數據,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聚變物理數據庫;作為“技術考官”的CRAFT裝置,則在對超導磁體、氚處理系統等關鍵部件進行極端環境測試,其14MeV強流中子源能等效ITER裝置5年的材料輻照劑量;而2025年8月完成主機安裝的BEST裝置,已瞄準“發電演示”目標,計劃2027年實現兆瓦級能量輸出。
這種“三級跳”布局讓中國避開了國際上“重實驗、輕應用”的陷阱。中核集團科技帶頭人黃梅透露:“我們每一步都銜接緊密,EAST的物理數據直接指導CRAFT的部件測試,而CRAFT的驗證結果又為BEST的工程設計提供依據,避免了重復研發。”
材料突圍:卡脖子領域的國產化勝利
聚變裝置被稱為“材料的極限試驗場”,曾有西方專家斷言“中國10年內造不出合格的超導基帶”。但2025年10月,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的突破讓這一論斷失效——高純凈度哈氏合金實現噸級工業化制備,厚度僅0.046毫米的基帶,在液氮溫度下抗拉強度超過1900MPa,性能比肩進口產品,成本卻降低40%。
![]()
這只是國產化突破的縮影。EAST使用的Nb?Sn超導線材由西部超導自主研發,臨界電流密度比國際同類產品高15%;BEST裝置采用的高強低溫鋼CHSN01,可在零下200℃環境中保持機械性能穩定,打破了日本的技術壟斷;就連最精密的診斷系統部件,如2025年9月交付ITER的徑向X射線相機支撐法蘭,也實現了100%國產化,加工精度達到0.01毫米級。
“現在我們90%以上的核心部件都能自己造,連ITER都來采購我們的磁體饋線系統。”王忠偉的驕傲不無道理,中國已承擔ITER項目10%的采購包任務,涉及多個核心部件的研制。
人才儲備:60%科研力量的集結
支撐這場技術革命的,是中國近60%的聚變領域科研力量。在科學島的聚變科學所,35歲以下的科研人員占比超過70%,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的穩定梯隊。李建剛院士帶領的團隊中,既有深耕超導領域30年的資深專家,也有精通AI控制的90后博士。
這種人才優勢在關鍵技術攻關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為解決等離子體的穩定性問題,團隊中的AI專家與核物理學者跨界合作,開發出基于深度學習的控制算法,將等離子體的控制精度提升至±0.5%;面對偏濾器的燒蝕難題,材料學家與工程師聯手,經過數百次試驗,最終敲定全鎢復合結構方案。
“聚變研究需要多學科協同,中國的優勢在于能把不同領域的人才擰成一股繩。”李建剛院士的話,道出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
三、能源格局重構:誰在害怕人造太陽?
當中國的“人造太陽”持續升溫,全球能源版圖已開始暗流涌動。波斯灣的石油大亨在調整投資組合,歐洲的能源企業在加速技術合作,而美國的智庫們正密集發布報告——一場圍繞“終極能源”的博弈已然展開。
中東的轉型焦慮:從石油到氫能的試探
“30億美元投資核聚變”的傳言雖不實,但沙特阿美2024年向海德氫能注入1.5億美元資金的動作,已暴露了中東產油國的深層焦慮。作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區,波斯灣占全球石油出口的35%,而中國占其出口量的28%,這種緊密的能源聯系正隨著聚變技術的突破發生微妙變化。
阿聯酋的ADQ基金已悄悄減持15%的傳統能源資產,轉而投向光伏和儲能領域;沙特計劃2025年建成的全球最大綠氫工廠,年產120萬噸的規模背后,是對“后石油時代”的提前布局。但這些動作仍顯保守——其氫能生產采用電解水技術,與核聚變無直接關聯,本質上仍是對現有能源體系的修修補補。
![]()
“中東國家的心態很復雜,既想抓住新能源機遇,又怕動搖石油經濟的根基。”布魯金斯學會能源專家馬克·施奈德的分析一針見血。相比之下,中國的戰略更為清晰:聚變技術與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既不放棄傳統能源的過渡作用,又堅定搶占未來能源高地。
能源戰爭的終結?25%沖突率的警示
“過去20年全球70%的局部戰爭與能源爭奪相關”——這個被廣泛引用的數據其實存在夸大。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精準統計,真正與能源直接相關的沖突比例約為25%,但這25%已足以說明問題:1990年的海灣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2011年的利比亞內戰,背后都有能源利益的影子。
![]()
聚變技術的成熟或將從根本上改變這一格局。當能源不再依賴特定資源稟賦,波斯灣的戰略地位將顯著下降,非洲的油氣資源爭奪可能失去意義。國際能源署預測,2030年后全球能源貿易將從“資源依賴型”轉向“技術依賴型”,誰掌握聚變技術,誰就擁有能源定價權。
這種轉變已初現端倪。歐盟2025年出臺的《聚變能源合作框架》明確提出,要與中國共享實驗數據;韓國原子能研究院主動找上門,希望參與BEST裝置的后續試驗。“能源領域的‘冷戰’正在結束,合作成為唯一選擇。”ITER中國辦事處主任羅德隆如是說。
1萬億美元市場:商業化的現實挑戰
盡管前景誘人,但核聚變的商業化仍面臨巨大挑戰。國際能源署預測,首批商業化聚變電站要到2050年后才能投入運營,到2100年其全球能源占比或達15%-20%。中國計劃2035年建成200兆瓦級示范堆,比國際預期提前15年,但這需要跨越多重障礙。
![]()
資金缺口首當其沖。全球核聚變領域年融資規模約97億美元,僅為風電行業的1/10。單個商用堆的建設成本可能高達數百億美元,如何平衡投入與產出仍是難題。技術層面,氚增值效率、裝置維護成本、能量轉換效率等關鍵指標仍需突破——目前EAST的能量輸入遠大于輸出,要實現Q值(能量增益)大于30的商用標準,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不能把實驗室的突破等同于商業化的成功。”李建剛院士提醒道,“從1066秒到連續運行365天,從億度高溫到穩定發電,每一步都需要技術、資本、政策的協同推進。”
四、不止于能源:聚變技術的“溢出效應”
當人們聚焦于核聚變能否替代石油時,可能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事實:這項尖端技術正在帶動一系列前沿領域的突破,其“溢出效應”已開始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超導技術的民用革命
為EAST量身定制的超導磁體技術,已悄然應用于醫療領域。上海聯影開發的7.0T超導磁共振成像儀,采用了與EAST同源的Nb?Sn超導材料,能清晰顯示大腦神經纖維的細微結構,診斷精度較傳統設備提升3倍。在高鐵領域,西部超導研發的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可使磁懸浮列車的能耗降低40%,目前已在成都的試驗線上完成驗證。
![]()
“聚變技術就像一棵大樹,主干是能源應用,分支卻能延伸到各個領域。”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興江解釋道,超導材料的國產化已帶動相關產業規模突破200億元,未來還將持續擴大。
AI與控制技術的跨界賦能
EAST裝置的等離子體控制算法,正為航空發動機研發提供新思路。中國航發集團將這套算法用于燃燒室的火焰控制,使發動機的燃燒效率提升5%,氮氧化物排放降低12%。在工業領域,基于聚變試驗開發的智能診斷系統,已應用于鋼鐵廠的高爐監測,故障預警準確率達到98%。
這種技術跨界并非個例。為解決聚變裝置的極端真空環境問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發的低溫真空泵,已成功用于嫦娥六號的月球樣品儲存系統;而用于監測等離子體狀態的激光診斷技術,正在改變食品安全檢測的精度——能在0.1秒內識別出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
材料科學的全面升級
能耐受1億℃高溫的全鎢材料,如今已成為火箭發動機噴管的核心材料,使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推力提升20%;為聚變堆研發的耐輻照陶瓷復合材料,正在核電站的乏燃料儲存中發揮作用,將儲存壽命從50年延長至100年。
![]()
“聚變堆是材料的‘試金石’,能在這里過關的材料,用到其他領域都是‘降維打擊’。”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楊銳透露,僅2025年,聚變領域的材料技術就衍生出12項民用專利,帶動新材料產業新增產值超50億元。
五、科學理性:別讓“浪漫敘事”遮蔽真相
在“人造太陽”的熱烈討論中,兩種極端聲音值得警惕:一種是夸大其詞的“勝利宣言”,宣稱“石油霸權即將終結”;另一種是悲觀質疑的“技術無用論”,認為商業化永遠遙不可及。這兩種聲音都偏離了科學理性的軌道,而中國科學家正在用務實行動詮釋著對科學的敬畏。
糾正三大認知誤區
誤區一:“1066秒=可控核聚變成功”。事實上,這只是實現了“高溫長脈沖約束”,距離商用堆需要的“持續能量輸出”還有本質差距。就像“能點燃火柴”和“能燒開鍋爐”的區別,前者是原理驗證,后者是工程應用。
誤區二:“核聚變能馬上替代石油”。即使按中國的樂觀規劃,2045年才實現商用示范堆運行,大規模普及至少需要到2060年后。未來30年,石油、天然氣仍將在能源結構中占據重要地位,聚變能源是“接力者”而非“顛覆者”。
誤區三:“中國已壟斷聚變技術”。中國確實在磁約束路線上取得領先,但美國在慣性約束、歐盟在仿星器技術上各有優勢。ITER項目的13個參與國仍在共享數據、協同攻關,核聚變從來不是“零和博弈”。
正是商業化的“死亡谷”
從實驗室到商用堆,橫亙著被稱為“死亡谷”的工程化階段。目前,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仍處于概念設計階段,計劃2027年在合肥開工;青海海西州的商業化示范堆尚未啟動,中核集團的BEST裝置也只是兆瓦級的發電演示,遠未達到工業供電標準。
![]()
更現實的挑戰在于經濟性。按當前技術水平,聚變電價可能高達每度2元,遠超火電的0.3元。要實現平價上網,必須將超導磁體成本降低90%,氚增殖效率提升3倍,這些都需要持續的技術突破。
“我們歡迎關注,但更希望公眾理解科學的規律。”王忠偉的話代表了科研人員的心聲,“聚變能源是人類文明的必答題,但這道題沒有捷徑可走,需要幾代人的堅持。
開放合作:人類共同的“太陽”
在成都的國際原子能機構聚變能研究與培訓協作中心,來自17個國家的科學家正在共享EAST的實驗數據。中國已與歐盟、韓國簽署聯合研究協議,將超導磁體的制造工藝無償分享給ITER伙伴國。這種開放態度,與某些國家的技術封鎖形成鮮明對比。
“核聚變不是某個國家的‘私有財產’,而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李建剛院士在世界聚變能源大會上的發言贏得掌聲,“當氣候變化成為全球性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技術合作是唯一出路。”
![]()
這種合作正在結出果實。由中國牽頭的“聚變能源國際大學聯盟”已有52所高校加入,培養了3000余名國際人才;中方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的聚變技術培訓,已幫助12個國家建立了基礎研究能力。
結語:讓科學照亮未來
站在合肥科學島的EAST裝置前,那臺高11米、直徑8米的龐然大物靜靜矗立,仿佛在訴說著人類對能源的千年渴望。從鉆木取火到蒸汽革命,從電力發明到核能應用,每一次能源革命都重塑了人類文明的軌跡。而可控核聚變,或許是最具顛覆性的那一次。
中國科學家用1066秒的突破,在這條漫長道路上豎起了一座里程碑。但他們清醒地知道,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未來,還需要攻克超導磁體的壽命難題,需要突破氚增殖的技術瓶頸,需要探索經濟性的實現路徑。
![]()
正如EAST控制室懸掛的標語——“嚴謹求實,團結協作,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科學的進步從來不是靠口號推動,而是靠每一次實驗的精準記錄,每一次計算的反復驗證,每一次失敗的認真總結。
當“人造太陽”真正照亮千家萬戶時,我們或許會忘記1066這個數字,但一定會記得:在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一群中國科學家用理性與堅持,為人類文明的延續點燃了希望之光。而這份希望,終將在科學精神的滋養下,成長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